告诉孩子怎样交朋友(上)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这首儿童歌曲深刻表现了孩子们对友谊的渴望。
从牙牙学语到入托,从上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个人对朋友的定义和重视程度会一直不停地变化。
教师和父母在孩子对待朋友的问题上如何进行教育和引导,会影响到孩子的童年是否快乐,成年后性格、情趣、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孩子们的友谊无处不在,邻居、同学……当孩子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朋友圈时,他玩起来快乐,学起来轻松。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他们的朋友圈是很不牢固的,两个好朋友有可能瞬间反目,甚至可能拳脚相向。
然而第二天再见,他们又不计前嫌一起玩。
但若是小学生或更大的孩子和朋友之间发生了分歧,友谊的恢复则要麻烦得多。
对孩子来讲,朋友是什么,谁才算得上朋友?男孩和女孩交朋友的模式有什么异同?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巧妙应对?
正如一枚硬币总有两面,朋友也有好和坏之分。
在《别让孩子孤独》一书中,作者是这样给“坏朋友”贴标签的:一是淘气包。
孩子交了这样的朋友并且如果以他们为榜样,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二是喜欢玩弄权势或自以为是的朋友。
三是带来不良影响或者家庭价值观不同的朋友。
四是你不喜欢的朋友。
当孩子们交往到这样的“坏朋友”或为交了这样的“坏朋友”进
退两难时,家长要客观看待:有些问题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自行解决,有些则需要大人和孩子一起正确处置,关键是要认识到问题并知道怎么做。
告诉孩子怎样交朋友(下)
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各不相同,有的特别爱看电视,有的喜欢画画,有的不受节制地吃甜食冷饮。
如果你的孩子刚好交了志趣不同的朋友,他可能会产生焦虑。
父母应以容忍和开放的心态,与孩子一起接受朋友与自己的不同,帮助孩子由此发展自律能力。
如果孩子想拒绝他不喜欢的朋友,做家长的可加以支持,但注意不要编谎话。
朋友不仅可以是真实的,还可以是非人、虚拟的朋友。
想象中的小猫、小狗都可成为孩子们独处时交流的对象。
孩子们常常以虚拟朋友为伙伴,扮演角色或编故事,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
父母听到孩子在自言自语,最好多加以鼓励,千万别一声断喝。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朋友,孩子们更是如此。
他们不停地变换环境,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然后离开熟悉的小伙伴,到一个陌生的学校念小学。
拥有朋友可以帮助他们迅速适应新的环境。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正确交朋友,使孩子变得更加合群,在他们的小圈子中更自在、更积极。
朋友并不是你想要就能要得到的,孩子也面临这个难题。
家庭、学校、兴趣、爱好、容貌、举止等既可能是成为朋友的有利因素,也可能恰好是“玻璃天花板”——可望不可即。
女作家张爱玲在圣约翰中学读书的时候,父母离婚,她在继母的目光下生活,被迫穿继母的嫁前衣,内心很自卑:“那段时间是不愉快的,也没交什么朋友。
”择校、中途转学、插班或家境与同班同学相差甚远的孩子,往往会产生较大的交友压力,家长和老师需要循循善诱,关注孩子心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