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导游词范文洛阳白马寺导游词3
篇_0946
EDUCATION WORD
导游词范文洛阳白马寺导游词3篇_0946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0公里处,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 1.5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洛阳白马寺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
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20xx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
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
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
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
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
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
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
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
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
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
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
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
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0公里处,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 1.5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
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20xx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xx年的历史。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无几,人民政府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
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
厢房。
前为山门,山门是并排三座拱门。
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
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
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
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
东西厢房左右对称。
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
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
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
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
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为一并排三座拱门,代表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盘门。
部分门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为东汉遗物。
寺内现存五层大殿,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
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
龛内供置弥勒佛,即“欢喜佛”。
他笑口常开,赤脚趺坐,形象生动有趣,令人忍俊不禁。
殿内两侧,坐着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是佛门的守护神。
弥勒佛像(之后是韦驮天将,佛教的护法神,昂然伫立,显示着佛法的威严)。
白马寺大门东走约300多米,有一座十三层的齐云塔,直插云霄。
齐云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原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
金朝大定年间重建此塔,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白马寺建筑规模雄伟,现在的布局为明嘉靖时重修,仅存天
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四座大殿。
山门东西两侧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
后院毗卢阁内的断文碑,刻有白马寺的历史,是寺内重要古迹,所传唐经幢(读床)、元碑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寺内原来还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弥勒佛像,已被盗往美国。
各殿内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干漆制成的,特别是大雄宝殿的佛像,是洛阳现存最好的塑像。
据记载,三国魏时白马寺前有大石榴,京师传说:“白马甜榴,一石如牛。
”寺东还有一座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造的齐云塔。
洛阳,是一座千年古都。
闻名天下的古迹是一定少不了的,像龙门石窟、天津桥、白马寺等等等等,很多。
我最喜欢的就是白马寺了。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曾有幸去过一回白马寺。
我完全被这座历经两千年风雨的中国第一古刹吸引住了。
这座古刹始建于公元68年。
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白马寺内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等很多壮观的建筑物。
而且,白马寺还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还被尊称为“祖庭”和“释源”。
据说:公元67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
汉明帝非常高兴。
第二天一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
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芒,皇帝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于是汉明帝派
使者秦景、王遵等13人去西域,求佛道。
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并开始翻译了其中一部分佛经,相传《四十二章经》就是其中之一。
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此寺今天的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古寺,还是一个有许多生动传神的佛像和宏伟建筑的地方。
我到白马寺旅游的时候,看到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佛像。
不仅有形象生动有趣“欢喜佛”弥勒佛,还有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
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还有一个景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那就是齐云塔。
这座佛塔虽然不是十分壮丽,但有弧度的塔身,给人以玲珑、小巧的感觉。
白马寺,是一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刹,是我们洛阳人的心中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