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地质学课件——第七章 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普通地质学课件——第七章 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第三节 地震的地质作用
一.孕震阶段
地应力或应变能量的积累阶段,时限较长,一般经历几十年、甚至上
百年。
二.临震阶段
岩石的弹性变形即将达到其强度极限,处于大规模断裂的临界状 态。出现地震前兆现象: 1.地形变异常 2.震情异常 出现前震现象 3.波速异常 4.地下水异常 井、泉干涸、变味
三.发震阶段
地引力达到岩石强度极限,导致岩层 大规模断裂,释放出大量应变能量,发生 强烈地震(主震)。
建筑物破坏、地裂缝、山崩和滑坡
四.余震阶段 剩余能量释放阶段或震源断层弹性调整阶段。 初期震级较大,以后减弱。
第四节 地震的强度及预防(预报)
一.地震的震级 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其计算取离震中100Km
处由标准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对数值。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 3.洋脊地震带
二.我国地震带
1.中枢大地震带 沿贺兰山-六盘山-秦岭-文县-沿岷江-滇东分布。 2.华北大地震带 沿宝鸡-汾渭河谷-燕山西部分布 3.华北平原地震带 邢台地震、唐山地震
第六节 地球的内部构造
一.地球内部波速突变的主要界面
1.莫霍面:地下30-40Km处,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 2.古登堡面:地下2900Km处,以上为地幔,以下为地核. 3.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在地幔内部靠近莫霍面的部位.
二.烈度 表示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离震中
区越远,烈度越小。
等震线:烈度相同的点的连线。由于地表各处地质条件不 均一,破坏程度就不一样,因而等震线为不规则的同心圆。
三.地震预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报) 1.地震区域划分 编制全国(地方)地震区域划分图
2.临震预报 主震前的短期预报
第五节 地震的分布
一.世界地震带的分布
第七章 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第一节 地震的基本概念
一.地震概况 地震:地壳的快速颤动。 震源:地下深处发动地震的地区。 震中: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垂直投影。 震中距:震中到任一地震台的地面距离。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分为浅源(0-70Km)、中源(70-300Km)、 深源(300-700Km)地震,其中浅源地震破坏性 最大。 海啸:海震引起巨大波动能量的海浪。
从地下50Km-250Km的地带,物质是固态和液态的混合 物,易于发生塑性流动,故叫做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物质为 固态,具刚性,称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及地幔最顶部)
二.地壳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成分
1.地壳:各种火成岩、变质岩及浅部的沉积岩组成.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有差别,前者厚(平均35Km),年代
老,主要由中性岩组成;后者薄(平均7-8Km),年代新,由玄 武岩组成. 2.地幔:由超基性岩石组成,相当于辉石橄榄岩. 3.地核:由铁与少量镍、硫的混合物组成。
2.横波(S)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第二到达震中。
3.表面波(L) 它不是从震源发生的,而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面相遇后激发产生的。
振幅大,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二.地震仪
记录地震波的仪器称为地震仪。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震动是一条 具有不同欺起伏幅度的曲线,称为地震谱
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S-P)与震中离地 震台 的距离成正比,离震中越远,时差越大。 三点交会法可求出震中位置
二.地震的成因类型
1.构造地震 岩石断裂引起,是岩石弹性应变能量
不断积累和突然释放的结果,其震源来自 断层面。分布广、强度大。 2.火山地震 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 3.陷落地震 喀斯特地区、矿区发生。 4.水库地震 水库蓄水引起的地震。
第二节 地震波与地震仪
一.地震波
1.纵波(P)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速度快,最先到达震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