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享两篇亲子文章

分享两篇亲子文章

转栽:如何更好的沟通我们常说: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

所以,很多我们的行为,要么是趋乐,什么会让我感到快乐,感到幸福,我就会去做什么。

要么是逃离痛苦,我不想要这个,这会让我感到痛苦,我要离开它。

有的时候,我们以为是一样的,一样的是它们同样都会有的驱动力,让我们产生变化的行动,但内心的体验却是完全不同。

“别看电脑了,把眼睛都看近视了!” “儿子,妈妈希望你离开电脑,休息会儿眼睛吧。

”“多吃点儿,你看体检你的体重都不达标。

” “孩子你来尝尝这肉,味道可香了。

你不想长高高吗?”“赶紧写作业,写不完明天又挨老师批!” “你打算什么时候写作业呢?看看今天通过写作业能有哪些收获?”这样的两种表达方式,你爱哪种呢?当我们与孩子沟通的那个当下,内心是从爱出发的,孩子会收到爱,是从尊重出发的,孩子会收到尊重... ...,而如果我们是从担忧、焦虑出发的,无论我们的语言怎样,那份担忧和焦虑一定会被孩子感知到,而生命的本能就会开始逃离,生出我不要......的模式来。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这样的模式如果慢慢地成为他的思维模式,他就开始了逃离的生活,一路奔跑,内心呐喊着,我不要被人落下!我不要被人看低!我不要老师批评!我不要近视!我不要迟到!我不要贫穷!我不要生病!...... 而你会惊奇的发现:你不要的,往往会变成现实。

年轻时我对周遭宣告:我不要嫁给军人,我不要嫁给医生,我不要嫁给老师。

而事实是,我嫁给了一个军人!我们的潜意识不会接收负面信息,它会把不要过滤掉,只听到后面的部分,然后,潜意识就会帮你实现那个其实你不想要的部分。

也有的时候,你脑海中的表达是正面的,我要财富!而你内心是从逃离过去的贫穷出发的,你可能会拥有财富,而这份出于逃离的拥有,不一定给你的内心带来快乐。

只有当你在每个当下,去感受自己的心,去问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才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在你想去的路上时,你已然得到了喜悦。

做父母的我们,是否能放下我们的担心,放掉我们的逃离心态?把决定的权力交还给孩子:孩子,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同时,感知我们的心,心中带着爱、带着尊重、带着认可、带着无论他怎样都是那个我爱的、独一无二的宝贝的接纳、带着感恩、带着对生命的深深的敬畏与信任,让孩子找到他自己想去的方向,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生命做出选择,让孩子向幸福、快乐出发。

家长的四个角色转栽海归网常有很多家长说:“我只要我的孩子快乐就可以了”。

那么,一个人拥有怎样的生活与世界、怎样的性格和特点才是幸福快乐的呢?作为家长,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拥有未来的幸福与快乐呢?作为家长,我们天生有四个角色,必须承担,无可逃避。

这四个角色是:权威、伙伴、向导、榜样。

为了让孩子有能力建设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为了帮孩子打下足够好的基础,家长的责任重大。

我们只有综合演好这四个角色,才能给孩子一生的信心与安全感,才能让孩子不会心存忧惧或歉疚,才能有幸福快乐的未来。

(一)权威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当我们小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会瞒着大人与同学、朋友或其他人商量?又是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会告诉父母,征求他们的建议和支持?我们向父母求助或诉说时,怀着的是什么样的心情和态度?然而,又有多少父母,是让孩子望而生畏,是让孩子不愿、不想也不敢向其倾诉和讨教的?当我们发现孩子在我们认为的“大事”上都不告诉我们时,我们必须要反躬其问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状态?哪些是孩子的原因?哪些是自己的言行使孩子对自己不“信”不“服”了呢?做好权威的唯一途径,就是磋商。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最终学会自己判断、自己做决定并自己承担责任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是我们逐渐放手的过程,是我们之间一个“磋商”的过程。

好的权威,正是能够审时度势,调查掌握各方的需求与期望,综合考虑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并能预测不同选项的利与憋,最终作出最大获得最小损失的决定,这才是磋商的精髓与本质。

作为父母,那就是要考虑孩子的特点和真正的需要,作出最恰当的决定或者多项的建议供孩子选择。

常有家长说:孩子的需要和想法太不成熟了呀!他们只想玩儿、看动画片,不懂事,哪能依着他们?没错,好的权威不会只纵容孩子表面的需求,而是会透过表面的“玩儿”“看动画片”等现象,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和内在的动机。

他要的,可能只是“玩”时的放松、自主、无忧无虑、与同龄人一起,或者,就是摆脱一下家长和老师的控制。

而“看动画片”,可能满足了他的成功的幻想、冒险的幻想,或者是逃避现实世界的幻想。

好的权威能够“看”到这些,能够设计出最佳的方案,既满足孩子的真正渴望,又实现自己对孩子行为的要求和规范。

若不能一举两得,也会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建议和时间去满足孩子的愿望。

这,才是磋商。

随着这个磋商的过程,我们也就从绝对的权威过渡到“退居二线”的顾问,放心地看孩子用自己的脚,走自己的路。

(我认为,孩子是不需要建议的,真正值得欣赏的是陪伴孩子的探索,沟通的过程,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和原因,让孩子看到他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他会为自己做出当下最好的选择,即使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选择,那对孩子当下的生命来说也是合适的,他会从中学习成长,让他懂得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不是逃避,而不是把精力和能量耗费在与父母和现实的抗争上。

而这正是一个教练型家长可以做到的)(二)伙伴1958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洛(H. Harlow)做了一系列的幼猴实验,旨在调查成长的需要是否只是由生存等所谓的基本驱力来满足的。

把刚出生的小猴子与母猴分离,在室内有两只玩具母猴,一只是由铁丝网编成的,虽然触感冰冷坚硬,但是能提供奶水;另一只是由毛绒布和泡沫橡胶等柔软温暖的材质做的,但是没有奶水。

实验证明,幼猴会更愿意与绒布猴子呆在一起。

与绒布猴子呆在一起的幼猴表现得更安静、更好奇、更安心。

这个实验打破了“有奶便是娘”的结论。

从很小很小的时候起,我们活着就不是为了吃饭,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为了有安全感,为了快乐,为了得到爱。

根据心理学著名的“依恋”理论,儿童在0-3岁时与父母,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影响到其成人后一生的人际关系模式。

在0-3岁时,孩子的依恋对象(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固定的孩子的养育者,如保姆、祖母或外祖母等)是否足够靠近?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关注?给予的反馈是否及时?“足够的靠近”是指真实的身体的靠近。

对于小婴儿来说,就是是否有足够的抱持和抚摸等身体的接触;对于会走的幼儿来说,就是母亲是否在视线范围内。

在母腹中时,胎儿泡在羊水中,被胎盘紧紧地包裹着,听着母亲的心跳。

突然降生到这个世界,一切全都极大地改变了,尤其是环境的巨变。

让婴儿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我们最好能尽量模拟其原来的环境。

最好的办法就是裹好,保证一定的温度,紧紧地抱着他(或她)。

1996年英国Miriam Stoppard博士的《新编孕产指南》里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证明,暖箱未必是最好的对早产儿的保护,医生建议,对早产儿,最好准备一间光线不那么明亮耀眼的房间,母亲脱去衣服,只穿宽松的浴衣或睡袍坐在躺椅上,将早产儿也脱去衣服,面对面放在母胸前,裹紧浴衣或睡袍,搂抱着他(或她)。

这样护理下的早产儿,之后的存活率、神经发育与健康程度,都比在暖箱中长大的早产儿要好很多!这让我想起中国传统的民间的育儿方法。

我的三姨是黑龙江农村的妇女,她来帮我带女儿时告诉我,在农村,有经验的接生婆和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对早产儿或生下来明显虚弱的婴儿有个办法——装裤兜子里。

农村的挽裆裤裤腰肥大,提得也靠上。

她们会把早产儿脱光,肉贴肉抱在自己的怀里,再挽上裤腰扎紧,披上外衣或棉袄,坐在热炕头上抱上一天一夜,基本上小婴儿都能存活下来并健康成长。

她们的方法与英国的最新理论竞如出一辙!可见,贴身的拥抱与抚摸对我们的心理、对我们的整个身体所起到的作用太大了!即便长大成人,我们也仍然会怀念、渴望并重复拥抱与抚摸。

“给予足够的关注”是指情感上的关心、关照、关怀。

妈妈的注意力是否在孩子身上?妈妈的眼睛是否总在看着孩子?妈妈是否不等婴儿发出信号就去检查他(或她)是否饿了?是否渴了?是否困了?是否该换尿布了?是否想从别的角度看看周围的世界了?有的妈妈虽然大部分时间与婴儿在一起,但是她忙着自己的事,也许是家务,也许是工作,也许是上网或者与他人聊天等自己找乐子,虽然与孩子在一起,但是没有给予孩子关注。

在北京的公园里,天气好的时候,常有几个角落是“小推车”聚集的地方。

只要你留心观察,就能看出带着孩子的是母亲、姥姥、奶奶,还是保姆,你只要看那个大人的“心”和“眼”是否在孩子身上,在孩子身上的时候有多少,就行了。

这就是关注。

“及时的反馈”是母亲与孩子在想法和行动上的互动。

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就已经开始寻求与母亲、与这个世界交流了,虽然他(或她)只会哭、蹬腿、摇头和十几天后会的微笑。

可惜,他(或她)的这些信号太简单,要让母亲明白他的意思,有一定的难度。

不过此时的交流也未必一定是那么准确的沟通。

此时的交流要求满足两个条件即可:一是及时,二是反应。

孩子发出了信号,无论多么简单,多么模糊,母亲是否接收到了这些信号并做出了反应?还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仍然按照母亲自己的想法继续进行?在孩子还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时,母亲最忌的是“自以为是”地代替孩子决定了他们的想法和意愿。

好的母亲会猜:宝宝哭了,是不喜欢这个奶的味道?是不饿不想吃?是奶的温度不合适?还是宝宝的肚子不舒服?逐渐地,孩子学会区分这些不同的感觉,也学会了对这些不同的感觉有不同的表达。

在这种反馈和互动中,孩子感受到了被理解与被尊重,感受到了“我”的存在和“我”的不同,学会了与他人的交流和交往。

如果孩子能够持续得到足够的靠近,足够关注的及时反馈,孩子与母亲之间会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孩子会感到安全、爱和自信,也会尊重和信任他人。

打下了这样的基础后,孩子终其一生会不断建立新的不同的依恋,也即,不断为自己建立因人而异的新的人际关系。

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并不意味着孩子永远“拴”在了妈妈身边,反而是使孩子在母子关系中变得更主动或自主,他将来会真正的“反哺”而不是形式上的“孝顺”。

而且,在母子依恋关系之外他能学会建立新的依恋关系,例如:知心朋友,以及最重要的:配偶关系和亲子关系。

(在教练的约谈中,亲和是基础。

在亲子互动中,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基础。

而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从胎儿孕育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作为父母,你有多期盼这个生命的来临?教练型家长会懂得如何打造良好的亲子关系,会懂得如何深层的聆听,是超越语言与自我的对话的。

)(三)向导想象你来到一个居住在森林里的部落旅游,那里地形复杂、语言不同,部落里的吃穿用度都是你从未见过的。

带你去那里的是一个导游,他不仅懂他们的语言和生活习俗,对你的态度也很好。

他会周到地告诉你一言一行、一饮一食都应该怎么做,遵守哪些规矩,对你也是够耐心并时刻陪伴在你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