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高。
传染源是流感患者。
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潜伏期短,通常为1-3日。
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的流行一般均发生在冬春季节,南方四季都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在夏季和冬季。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肌肉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还可出现胃肠不适。
流感症状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四种类型:(1)单纯型:高热、寒战、头痛、鼻塞、流涕、咽痛等。
(2)胃肠型: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
(3)中毒型:高热不退、谵妄、抽搐、甚至昏迷。
(4)肺炎型:高热、咳嗽、咯血、气急、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
预防:(1)发现流感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减少传播,降低发病率。
(2)流行期间不搞大型集会和集体活动,不到或少到公共场所活动,互相接触应戴口罩。
(2)平时应加强营养,加强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增强对流感病毒的抵抗力。
(5)病人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可口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6)在发病的早期可给抗病毒药物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制剂,可减轻症状。
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抗病毒药物,高热、病情较重者可输液及物理降温。
如合并有细菌感染者,应使用抗菌药物。
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麻疹患者。
主要是通过飞沫或者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麻疹的潜伏期为7-8天,通常为14天,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相关疫苗发明后,麻疹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
麻疹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
主要临床表现:感染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粘膜白斑(柯氏白斑);3-7日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7日,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瘢痕或出现脱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预防:(1)管理传染源:流行期间及时发现患者,做好疫情报告。
患者隔离至出诊后5d,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疹后10天。
(2)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避免到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
医护人员要作消毒隔离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主动免疫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疫苗后一般反应轻微,少数接种后有低热数日;被动免疫。
水痘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
传染源是水痘患者。
空气飞沫或散布在空气中的鼻喉分泌物传播,人与人接触直接传播,接触到水痘痘浆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主要是儿童,潜伏期为10-24日,通常为14-16日,病后可获终生免疫。
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
患病初期出现轻微发烧、疲倦和软弱无力;斑疹出现后数小时即转化为丘疹、疱疹。
皮疹分布呈向心性。
一般典型水疱皮疹约历时1-6天。
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预防:(1)隔离患者至全部皮疹结痂或出疹7天为止。
(2)其污染物、用具可用煮沸或暴晒法消毒。
(3)接触水痘的易感者应留检3周,也可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或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可明显降低水痘的发病率,减轻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
传染源是腮腺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经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或飞沫传播。
患者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易感人群为1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
潜伏期为12-25日,通常为18日。
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
主要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除腮腺肿大外,还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胰腺炎等。
预防:患者应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由于症状开始前数天患者已开始排出病毒,因此预防的重点应用疫苗对易感者进行主动免疫。
目前国内外应用减毒活腮腺炎疫苗,进行皮下接种,亦可采用喷鼻或气雾方法。
90%以上可产生抗体。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
传染源为脑膜炎患者和带菌者。
病菌通过飞沫从空气中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但C群流脑以10-20岁的青少年为主。
全年均可发病,但多发生在冬春季。
主要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严重者可引发败血症及脑实质损害,导致死亡。
预防:(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或咳嗽时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勤洗手;不要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学校、办公室周围有流脑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认真刷牙,刷牙后用温生理盐水漱口。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注意平衡饮食,保证充足休息。
(3)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戴口罩。
(4)做好防护:应尽量避免与有上述症状的病人接触。
(5)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有上述症状的病人应佩戴口罩,以防传染他人。
(6)接种流脑疫苗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脑症状。
结核病结核病由结核杆菌引起,病灶在肺部(肺结核)多见,淋巴结、肾、骨、关节等部位也有发病。
传染源是结核病患者和带菌者。
结核杆菌由空气传播,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会将细菌散播到空气中,或痰干燥后结核杆菌随尘埃漂浮于空气中,抵抗力稍差的人吸入后便会染病。
全年均可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低热、盗汗、疲倦、体重下降、长期咳嗽和痰中带血;部分患者无明显病症。
预防:肺结核的预防,必须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增强肌体抵抗力,降低易感性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
(1)定期体检进行胸部 X线检查,早期发现病人,进行彻底治疗和全程管理,对开放性肺结核要隔离治疗,是预防肺结核的最主要的措施。
(2)养成良好的公共道德、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
(3)对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易感者,应接种卡介苗;对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者,应接受抗结核治疗六个月,以预防其发病。
(4)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除有发热、咯血等严重症状外,不必强调卧床休息。
适当增加营养,多食优质蛋白食物,保持居室空气流动和新鲜。
(5)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对治疗结核病具有特殊的疗效。
在药物治疗时应掌握“早期、联合、规则、足量、全程”的原则。
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必彻底,防止复发。
猩红热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患者和健康带菌者。
通过呼吸、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产生飞沫通过呼吸道而传播细菌,也可由带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间接传播,偶尔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以学龄前儿童多发。
潜伏期1-7天,大多数2-4天。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
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骤,发烧,咽痛为早期症状,较重者可有头痛,呕吐,其后有舌乳突肿胀,先是白色舌,而后舌苔变黄,粗糙,有红刺,同时后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大约在发病后24小时有皮疹出现,全身均可是红色栗粒样皮疹,疹与疹之间皮肤发红,无正常皮肤,在皮肤皱折部位皮疹密集呈线状,口唇周围不出皮疹而显苍白,形成一个围绕口周的苍白圈,一般2天达高峰,发后慢慢消退,2-4天退净,体温逐渐下降,疹退后7天左右开始脱皮屑,轻者呈糠屑样脱落物,重者见大片脱皮。
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
预防:(1)传染源的管理:病人应进行呼吸道隔离治疗,隔离期为6d。
急性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患者,也应按猩红热隔离治疗。
对易感人群中的密切接触者,需行医学观察12d。
对易感人群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用药。
(2)托幼机构工作人员中的A组链球菌的带菌者,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接受治疗,待病原菌连续培养三次阴性后,方可复岗。
无效者应局部治疗,再无效应调离工作岗位。
(3)切断传播途径;在当地有链球菌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避免组织集体活动,减少飞沫传播病原而造成感染的机会,改善环境卫生和注意个人卫生。
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引起,简称菌痢。
传染源是痢疾患者和带菌者。
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平均1-2天。
本病全年均可发,但多发生在夏秋季。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
预防:(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食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变质的食物。
(2)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室内卫生,杀蛆灭蝇灭嫜螂,消灭传染媒介。
(3)加强食物、水源和粪便的管理。
公共餐具必须严格消毒。
(4)发现患者应及时隔离治疗,隔离至症状消失后一周为止。
对病人住处及粪便要进行消毒处理。
(5)急性菌痢患者应卧床休息,吃流质或半流质,如米汤、稀粥、面条等,不宜多喝生奶,以免引起腹胀。
忌食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伤寒和副伤寒伤寒和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
传染源是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
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粪-口传播。
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苍蝇、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
伤寒杆菌在水中不仅可以存活并保存毒力,而且还可以繁殖,因此,水源被污染后,易造成伤寒和副伤寒流行。
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最高,病后免疫力持久,此病潜伏期为10-14天。
全年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
主要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有腹胀、便秘、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还可以出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人全身可出现玫瑰色皮疹。
预防:(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吃不干净及变质食物,不喝生水,不随地大小便,不乱倒垃圾。
(2)确诊伤寒、副伤寒病人要及时正规治疗。
(3)病人排泄物、衣物、食具和其他污染物品、场所,要随时进行消毒,可采用煮沸、漂白粉等方法。
(4)家庭人员陪护人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因预防用药。
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
传染源是甲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甲型肝炎以“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多由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潜伏期平均为30日。
儿童发病率高。
患者康复后通常会终生免疫,不会成为长期带病毒者。
秋冬季为发病高峰。
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加深、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
预防: (1)开展健康教育,搞好个人卫生,要饮用清洁卫生水。
不喝生水,保护好水源,防止粪便、垃圾污染,消灭苍蝇及其孽生地。
(2)做好病人隔离工作,甲肝病人自发病日算起最少隔离30天。
对病人排泄物应进行消毒处理,对病人的衣服,食具应煮沸消毒,书及其它用具可用日光暴晒;门、窗、玩具可用优氯净或氯亚明溶液喷洒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