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曾子《孝经》——“崇人伦之行”参阅书目:1.【清】皮锡瑞撰《孝经郑注疏》,载《清人注疏十三经》第五册,中华书局版。
2.【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载《十三经注疏》下册,2537-2562页,中华书局版。
3.【美】罗思文、安乐哲著,何金俐译《生民之本——〈孝经〉的哲学诠释及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序:关于《孝经》《孝经》者,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2205页)也有人以为是孔子所作,至少是“孔子为曾参陈孝道也”。
(皮锡瑞撰《孝经郑注疏》1、3页)但无论如何它体现的是孔子的思想,这点毫不含糊①。
汉代学者郑玄曰:“《孝经》者,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
孝为百行之首,经为不易之称。
”(同上)《十三经·孝经注疏序》云:“《孝经》者,百行之宗,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之要。
自昔孔子述作,垂范将来。
”“述作之旨者,昔圣人蕴大圣德,生不偶时,适值周室衰微,王纲失坠,君臣僭乱,礼乐崩颓。
居上位者赏罚不行,居下位者褒贬无作。
孔子遂乃定礼乐、删《诗》《书》、赞《易》道,以明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
又虑虽知其法未知其行,遂说《孝经》一十八章,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谨其法。
故《孝经纬》曰:孔子云:‘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
’是知《孝经》虽居六藉之外,乃与《春秋》为表矣。
”(《十三经注疏》下册,2538页)《隋书·经籍志》亦云:“孔子既叙六经,题目不同,指意差别,恐斯道离散,故作《孝经》以总汇之。
明其枝流虽分,本萌于孝者也。
”以至唐玄宗曾两度为《孝经》作注,刻石太学,诏天下家藏其书。
在倡行孝治的古代中国,此书影响之广,罕有其匹。
①又有今人认为:是子思追述其祖孔子的思想,依据其师曾参的传授,再加上自己的发挥,撰作《孝经》,时间可能在魏文侯逝世之前十年至二十年(约西元前428—前408年)之间。
(汪受宽著《〈孝经〉译注》“前言”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一、孔子《论语》论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同上)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同上)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同上)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
父没,然后其行可见。
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
如其非道,何待三年。
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
”游氏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四书集注》51页)所谓“父之道”,只是父亲所行之道,此道廓然大公,人皆不得而私之也......................................,至于我父,一行道之人也......。
不论“三年之间”,抑或“三年之后”,我亦行道也,我所行之道,与父所行之道,一道也,无二致也。
然,“三年之间”以父之名而行此道,行道之功无不归美于父也;“三年之后”则以己之名行道,盖欲为后之来者作立志向道之表率也。
又,父在,有志而未行,故其于道,知而有所不能切;父没三年,行之切而有所不能圆熟;三年之后,乃能真切而圆熟,于道也乃可谓无忝。
故,“三年之间”以怀念之情助其不失道;“三年之后”,乃可以因道而行道。
“三年无改”,非谓三年后必改。
“三年之间”,出于保“父之道”之故而无改...................................之;经此三年之实行,真有见于此道确然无可改易之原则力量,“三年之后”自更不至于改........................................之.。
(《论语读诠》18-19页)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第二》)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同上)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同上)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同上)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同上)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同上)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第四》)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
”(同上)........游必有方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同上)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第十一》)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子路第十三》)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路第十三》)“言必信,行必果”者,虽未如孟子所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然其自有首尾,不肯随人浮游,不肯全逐了厉害,则亦有此一点为可取。
上之则宗族乡党称孝弟焉者,能“在家必达”也;上之则不但“行己有耻”,更能伸达此道于四方,则能“在邦必达”也——在家、在邦,一以士之达不达论,一以世之有道、无道论,非尽可作高低看。
由此可知,自“言必信,行必果”以上皆得以称“士”,而惟达士之为君子也①。
(《论语读诠》361页)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高宗,商王武丁也。
谅阴又作梁闇,天子居丧之庐。
),三年不言。
’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
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宪问第十四》)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同上)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第十七》)①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第十二》)二、《孝经》①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②。
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脩厥德。
’”(卷第一开宗明义章第一)《诗·大雅·文王》,无念,勿忘也;聿,述也;修,治也。
为孝之道,无敢忘尔先祖,当修治其德矣。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於人。
敬亲者,不敢慢於人。
爱敬尽於事亲,而........德教加於百姓,..........。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形.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卷第一天子章第二)不敢恶于、慢于他人之亲。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又曰:“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
杀人兄者,人亦杀其兄。
”《尚书·甫刑》,一人谓天子,天子为善,天下皆赖之。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
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
盖..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卷第二诸侯章第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学而第一》)《诗·小雅·小旻》,义取为君恒须戒惧........。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泰伯第八》)“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①《孝经》亦有今古文之分,但据说两者义理上并无伯仲之别,惟古文《孝经》多出一“闺门”章,即:“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②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泰伯第八》)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无择......................(斁yì之假借字,讨厌之意)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也。
............。
盖卿大夫之孝.............。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卷第二卿大夫章第四)《诗·大雅·烝民》,夙,早也;夜,暮也;匪,非也;懈,堕也;一人,天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