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摘要:本文主要从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的相关要素构成,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几个理论点出发进行论述,分析了现代景观设计存在的危机,最后分析了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说明了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环境问题的出现,人居环境的生态状况日益成为当代人关注的焦点。
随之人们对所居住城市景观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从有限的地理空间上科学的布局,对大、中、小城市之间进行规划协调,特别是县一级城镇新区的规划与景观设计——因为这是中国城镇化的主体,更成为了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
但是也突出地暴露出千城一面、缺乏特色、品质不高等问题。
所以,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设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而城市景观对于一个城市新区来说,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在今天,城市景观设计特色成为大众视线焦点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利用现代景观设计艺术将城市原有的特色挖掘出来,则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1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landscape)一词在英、德、俄语中颇为相似,都是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近代作为科学名词被引入地理学和生态学,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限定性区域的双重含义。
严格来讲,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
它具有明确的边界和统一的外貌,可辩识性、空间重复性和异质性是其主要特征。
作为景观设计的对象,景观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
城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等细部美,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都应是美的。
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
2景观设计的形成要素人们对整个城市的印象尤其是对一个特殊的景观等,不仅仅来源于视觉,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自身的回忆、经验、周围的人群等等,每个人自己建立起关于城市某个局部的印象,而他同时代人所共同的感受则汇聚成一个城市的基本形象。
每一个建筑物都会细小的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城市景观,并可能影响到城市整个形象的整体。
人们共同的心理上的城市图象由人们所看到的许多东西的综合。
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有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五种:第一,城市公路网是城市间的通道即路,它由主要道路网和较小的区级路网构成。
路的图像主要是方向性和连续性,起点和终点要明确,路旁的建筑和空间特性是方向性的基础,有助于对距离的判断,因此可以构成简单的系统,。
第二,是较大范围的城市地区,简称区。
一个区往往与其他区有明显的区别,之所以划分成一个区是因为它具有共同的功能和特征。
城市由不同的区构成,如居住区、商业区、高校区、郊区等等。
但有时它们的性质是混合的,没有明显的界限。
第三,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是边缘。
边缘应能从远处望见,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
如一条绿化地带、河岸、山峰、高层建筑等都能形成边缘。
有的区可能完全没有边缘,而是逐渐混入另一区。
第四,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即标志。
标志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
有些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的大标志,如电视塔、摩天楼等;有些是只能在近处看到的小标志,如街钟、喷泉、雕塑等。
第五,中心点也可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
标志是明显的视觉目标,而中心点是人们活动的中心。
空间四周的墙、铺地、植物、地形、照明灯具等小建筑物的布置和连贯性,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像的形成能力。
道路、区、边缘、标志和中心点这五个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城市的景观。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
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
如西安、南京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重;杭州、成都作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
3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城市景观是一种特定地域或特定空间范围的景观。
作为城市物质性景观,城市景观是在城市的城区范围内具有审美功能的景物。
城市景观体系规划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满足人们对外部环境的活动要求。
其目的在于创造富有特色的城市环境景观,提供市民及外来人员舒适、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体现城市的区域性、地方风情和文化,并具有时代精神。
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环境原则:中国人历来对景观讲究“ 天人合一” 。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类越来越盼望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资源,与人工手段一起创造健康的生存环境。
(2)舒适性原则:考虑人类在城市环境中的行为心理规律,研究创造便利、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
人类城市人工环境的建设,必须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已经到了不能再继续下去的程度。
通过适用的规划技巧,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力求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城市审美原则:城市景观创建应充分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既要在美学上进行创造性处理,又必须考虑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及审美观,使城市景观具有地域性、民族性。
考虑感官与文化心理对城市纷杂信息的承受能力及评价标准,研究创造有特色、有内涵、可识别、和谐、悦目的城市审美品质。
(4)因借原则:城市景观建设须借助山脉、河湖、林地等自然景观大背景,同时结合城市内部的自然地形地物和人文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保护与利用城市景观资源。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文化。
要从历史现状中获得文化养料,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再利用,把握特定环境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又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地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寻找出其客观规律,把存留于城市中,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域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从而创造出符合历史渊源、地域特点的城市景观形态。
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保护,重视城市景观的历史延续性及其本土文化特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新科学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
城市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抄袭。
(6)整体性原则:其实,景观设计的前提应全方位地去体现当地人的社会空间概念,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而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需要设计者全方位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了解当地人的价值观。
强调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和谐,重视区域中各城市之间居民生活的和谐,避免城市范围内社会空间的强烈分割和对抗。
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了解当地人的社会空间,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设计。
主体意义上的城市景观是人们对城市客体的感知综合与记忆,它要求城市景观要素之间具有较好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协同性。
城市景观是一个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城市景观的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学息息相关,与城市生态学、美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彼此交融。
所以,城市景观的布局必须从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科学的和技艺的特定手段,对城市大多数人的视觉经验和生活事件进行构思,把握人类的视觉经验和审美意识,从而为人们创造高质量的、优美的城市生存环境空间。
4现代景观设计的危机景观设计,就是利用景观学原理,在认识和理解景观特征和价值的基础上,对区域内的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
合理规划和设计景观区内的各种景观要素和人为活动,在景观保护与发展之间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使景观形态与自然环境中的人类活动协调统一。
就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现状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景观设计中地域特色的缺失特色具有率先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特色产生差异,只有特色才能产生吸引力。
城市特色体现于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风俗文化中,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的历史和区域的反映,与城市个性、城市整体意象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的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时间、环境条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地方性特色。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自然条件,根据气候的不同就有热带城市、温带城市、寒带城市等;根据地形地貌不同就有山区城市、平原城市、水乡城市、港口城市等。
一般来说,不同的位置地点和外部条件会产生不同的城市形态特征,它们是影响和制约城市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形式主义的景观规划设计却是随处可见。
例如很多城市不顾自身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市民的需要,一样的市民广场,一样的观赏草坪等。
这样的城市景观抹杀了自然本性,不顾人类最根本的需求,不顾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当地特有的特色,这样的城市景观规划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城市传统景观、名胜古迹是在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形式反映,城市景观设计之一,应力求体现地域特色。
在信息时代,国家与国家间,城市与城市间最明显的区别也许并不是意识形态、政治或经济因素,而是地域文化特征。
在其高度开放、高度互动作用下,城市景观地域特色的形成就显得更加珍贵、更加艰巨了。
(2)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位我国城市的建设遵循的程序通常是:先有整体的城市规划,然后给出建筑设计,进行建筑、道路等方面的施工,最后才是景观设计施工。
这就导致有的自然特征也许已被破坏,场地整体空间格局已定,景观规划设计能做的只有绿化和美化了,实际上很难做到用景观规划设计来弥补这种关系。
因此我们无论是场地选址、场地规划、还是场地设计、建筑设计等都要有景观规划设计思想的体现。
只有把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贯穿到开发建设的始终,才能发挥景观规划设计的最大作用,取得最佳效果。
(3)急进的景观设计植树、种草是改善城市人群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
通过增加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通过实现适当的树种与草坪的种植比例,可以净化空气、改善空气湿度、吸纳有害气体、减弱噪声,是减轻热岛效应的有力措施。
但是,许多城市为了速成景观环境,流行“ 草坪热” 和“ 移植大树”。
例如,很多城市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绿化效果,热衷于大规模发展草坪,尤其是公共绿地、住宅小区的建设。
草坪管理难度大,养护费用高,为此,很多城市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另外,有些城市甚至放弃本土树种,从外地引进老树、名贵植物,忽视植物的生长规律及特性。
据调查显示,人们对大树尤其偏爱。
而移植大树的后果却是很严重的,不但使被移植走了大树的地方的环境遭受破坏,而且被移植的大树也往往面目全非了。
景观系统中,包含了太多的自然要素,就像一个有机体,他不断自我完善,而且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4)崇洋的景观设计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崇洋”问题使得我国城市逐步失去民族性。
许多城市不顾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当地特有的特色,修建市政府广场、街心花园等公共景观空间大量充斥着罗马廊柱、欧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