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思维能力之培养,任重而道远【编者按】“时评类”作文是高考命题的方向之一,一般是给一定的问题情境,多带有矛盾性和复杂性,让学生去思考,严格意义上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展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清晰的逻辑思路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现代公民必不可少的文学与文化素养。
这种题型的优点在于避免套作,当是作文写作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种题型写作的难点在于“具体分析”。
往往是“高谈阔论容易,具体分析难。
有的同学,无论什么事,只要一具体,就马虎不得了。
一马虎,就露馅了。
具体分析,难就难在你必须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与观点,对不对,合理不合理,一目了然;而且你还要为自己的态度与观点提供逻辑和根据,恰当不恰当,充分不充分,也是一目了然。
那种王顾左右而言他或者大而化之的表达,显然吃不开。
2016年高考作文,我希望继续考这样的题目试题展示(2015年全国一卷):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
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全国一卷)写作导引:这个题目很面熟吧?这是2015年全国卷(一)。
基于我对作文教学及其测试的理解,我毫不掩饰我对这个题目的肯定,尽管这个题目引起的争议,让肯定的声音显得势单力薄。
作家梁晓声先生对这个题目就持断然的否定态度,他甚至不讽刺的说,命题人的脑子进水了。
在他看来,在高速公路上打电话,危害的不仅是老陈及其家人的安全,也危及公共安全。
因此,任何人都该举报,任何人都可举报,小陈的行为没有任何瑕疵。
因此,这个问题不值得讨论。
持此态度的还有学者冉云飞。
冉氏认为,小陈举报父亲,与传统的“亲亲相隐,直在其中”的道德规范相悖逆。
这种大义灭亲式的行为,表面看有利于公共秩序的建设,但却毁坏了社会赖以存在的、更为深层的根基——家庭的伦常与亲情,其道德风险远超过它所带来的惩戒与教化效应。
因此,这个问题不适合讨论。
坦白地说,我赞成两位关于这个事件的社会学分析,却不赞成他们的结论。
我主张将这样的材料纳入高考命题的视野范围,因为这个问题值得讨论,也适合讨论。
澄清错误的社会观念,培养健全的现代公民,就该直面现实中的疑难杂症。
梁先生认为不值得讨论的问题,恰恰是很多人糊涂不清的问题;而冉老师认为不适合讨论,大概是夸大了讨论与表达的风险。
我倒觉得,自由的讨论只会让我们的认识更合理,更健全。
在这个问题上,重要的不是结论,而在于讨论本身的意义。
即便学生在写作中有不当的判断甚至错误的理解,我觉得也没必要大惊小怪。
说错话的风险真地那么大吗?一个学生,一次作文,一个考试,有几个人说几句不太恰当的话能怎样?多少年来,我们呼吁高考写作要摆脱“假大空”,告别“高大全”。
在我看来,这个命题就是试图摆脱“假大空”的一次有益的、合理的尝试。
我们的写作似乎刻意回避现实的社会与人生,热衷于抽象概念与虚假命题的讨论,专注于写作技术与修辞技术的训练,结果把作文搞成了凌空蹈虚的道德口号、大而不当的人生讨论、抽象虚无的哲学玄想以及矫揉造作的造势煽情。
如果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心实意、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这样的文辞游戏究竟有多大意义?遗憾的是,目前大量的命题还停留在抽象概念的议论上,这是“假大空”作文的源头。
比如,抽象地谈论尊重“人”,我们尽可宏论滔滔;但若说要尊重一个“窃贼”,空谈就难服人。
再如,谈“无私助人”,人人都可长篇大论;若说有一个曾经讹过人的老人躺倒在地,你扶还是不扶?扶可能被讹诈,不扶就面临着良心上的谴责和舆论的压力。
这个时候,你再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说话,就苍白无力了。
因为你面临的是一个具体的问题,涉及到多种因素,很难用一个简单的道德判断来解决。
同样。
重孝道,没错;遵守法律,维护公共利益,也没错。
如果抽象地谈论“孝”的问题或者“法”的问题,人人皆可慷慨激昂,理直气壮。
但在材料中,孝道与法律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私情与公理产生了对抗性的冲突。
这就逼迫我们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寻找合理的证据和逻辑。
写作,就是呈现自己的选择及其根据的过程。
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遗憾的是,这样的写作还未能成为高考命题的主流。
正是因此,我觉得2015年全国卷带了个好头,但愿它能成为风向标。
回到小陈的案例。
或许意识到了事情的复杂性,命题者在措辞时也是如履薄冰,避免将问题简单化,避免发生伦理上和法律上的误导。
事情发生在“高速公路”上,这是公共空间,遵循的应该公共规则;其次,小陈是在父亲“屡劝不改”、“迫于无奈”的情况下,“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举报的,而且是通过“私信”举报的,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父亲的名誉和脸面。
显然,命题者并不希望考生简单地去否定或肯定什么,而是希望在复杂的两难境况之下,做出合理的选择。
情感与理性之间,道德与法律之间,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学会理性的权衡和选择的过程。
那么,这个写作活动,不也是一个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吗?例文:小陈:您好!看到有关你的新闻后深有感触。
很惭愧,像你父亲一样,我以前开车时也有接听和拨打电话的陋习,受你爱父之心和此举的感动,以后一定改掉。
小陈,你的行为赢得了多数人的支持,也有少数人质疑和反对——你要宽容这种七嘴八舌的声音,这就是舆论,当有关你的新闻变成一个大众传播事件后,很多评论就跟你、跟事件本身无关了,你不要被这些争议所干扰,不要被“举报父亲”这个渲染性标签压得喘不过气来,坚信自己是以父亲能接受的方式表达了对父亲的爱。
我知道,你这样做,绝不是“吾爱吾父,吾更爱原则”——而就是纯粹的爱父亲,以这种让父亲记忆深刻的方式改掉陋习。
这种爱,只要父亲能够理解就足够了,无须别人的理解。
之所以有一些争议和质疑,是因为他们没有将心比心,没有同情的理解,而是一个凑热闹的看客和冰冷的旁观者。
当这件事成为一个大众话题时,你成了被消费的热点。
大众传媒从这条新闻中各取所需:网友需要的是伦理冲突和情法争议,媒体需要的是劲爆新闻和反常故事,评论员需要的是噱头和谈资,交警需要的是普法案例,律师需要的是以案说法,道学家需要的是道德高地,微博需要的是能增加点击的热点,微信圈需要的是能刷屏的温暖鸡汤。
而这一切,与你的需要没有关系。
作为一个曾一直努力想让父亲改掉抽烟习惯的我知道,作为女儿的你,要的只是父亲能改掉这个开车陋习,要的是父亲免于被这种陋习所伤害,要的是开车的父亲平平安安回到家中和你一起吃晚餐。
从新闻看,你的目的已经达到,父亲后来领悟到“觉得女儿确实说的很有道理,她是在对家人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家人爱的一种体现”。
——父亲理解了你的良苦用心,读到了你的爱,那就足够了。
不要被“亲亲相隐”之类的伪伦理讨论所误导,那是键盘侠牵强附会的乱阐释。
这不是会让父亲受到严惩的告密,而是一种提起注意的警示方式。
也不要被“大义灭亲”之类的高调赞美所迷惑,这是把你和父亲对立起来的高级黑。
这不是什么“大义”,就是纯粹的爱父之心,你“灭”掉的也不是亲情,而是父亲的陋习。
能意识到开车打手机的交通陋习,是原则;能在一再劝说无效后坚持用其他方式去影响,是韧性;能在穷尽各种方式后想到报警,是可爱和智慧;最终赢得了你父亲的理解,是完美的佳话。
小陈,这一次事件你可能已经感受到了舆论的多元与复杂,当你走向社会,会更多接触到这种舆论生态,请坚守自己强大的内心,坚守自己内心崇高的爱与原则。
余党绪点评:这是一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好作文。
作者态度明朗,观点明确:支持小陈的选择。
小陈因为爱父之心而选择举报,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帮助父亲改掉陋习,保护家人的安全,与“亲亲相隐”无关,也与“大义灭亲”无关,不必上纲上线,也不必过分引申。
这样的论述显示了作者的智慧。
文章还帮助小陈分析了舆论的复杂情况,劝慰小陈坦然面对舆论的压力,颇合乎书信体的口吻和风格。
此文思想敏锐,而分析最见功力,合情合理,分寸适度。
而这,正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华。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难度在于“具体分析”作文题目(2009江西卷):今年3月15日,在国人的强烈反对声中,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
某艺术公司总经理蔡铭超高价拍这两件文物。
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
对此,舆论一篇哗然。
有人称其为民族英雄,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有人认为……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成一篇议论文。
我的分析:这个题目似曾相识吧,这是2009年江西高考命题,属于我欣赏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题型,但此题并不是我欣赏的高考命题。
涉及民族、国家和国际规则,兹事体大,让众多考生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进行判断与选择,太沉重了。
高考命题要尽可能给众多考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宽广的表达空间,话题选择上还是要谨慎的。
譬如,我就比较欣赏2015年重庆卷的作文命题,谈起来轻松,便于考生个性发挥。
顺便说,不能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型写作”简单地等同于“时评”。
“时评”是针对社会热点新闻、焦点事件或者难点问题,发表自己的判断和看法,因其显而易见的敏感性与复杂性,写作难度很高,未必适合高考写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型命题,可避免高大全与假大空,但其写作难度也让人望而生畏。
原因在于,你必须有明确的态度,不能暧昧,左也是右也是,这也行那也行;有清晰的观点,不能含糊,定义一个概念,做出一个判断,都不能大而化之。
有句话叫“一千字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很智慧,但绝对化了就很荒谬。
多元也可能是陷阱,多元不能变成“此亦是是非彼亦一是非”,变成骑墙,变成模棱两可。
在具体的情况下,多元之中可能有一个更合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比较与权衡中,追求那个“更合理”。
眼下有些高考命题,喜欢设计“哪一个更好”式的开放题,参考答案往往好几个,而且还有“自圆其说即可”的提示语,这个做法未必妥当。
毕竟,有些是非是清楚的,有些好坏是明确的,有些高下是明显的,左右摇摆倒显得没有见地和担当。
就蔡铭超这件事,就我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蔡铭超是错误的,非理性的。
我不认为这样的所谓爱国之举有什么积极意义,也没有什么理由为他辩护。
作为一项现代商业活动,拍卖自有拍卖的规则,尽管我是外行,但也懂得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道理。
你既然允诺,就要兑现。
无论以什么样的借口,也难为自己的失信辩护。
作为老师,我要告诉学生的是,社会行为应该理性,必须合法,必须尊重通行的原则与信念。
强盗抢了你的东西,那是强盗的罪恶;但你并不能由此就获得了抢劫强盗的权利。
以恶制恶,只能让罪恶更多,只会让自己陷入恶的深渊。
在蔡铭超这件事上,不能以民族义愤或者爱国主义等概念的议论,来替代对蔡铭超具体行为的判断和分析,更不能因为蔡铭超声称的洗雪国耻的动机就无视其行为的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