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解读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解读
范围
条款 本标准规定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静 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 解读 涉及的主要操作有: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及 静脉输血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职业防护 等
规范性引用文件
条款 GBZ/Z 213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2009年3月2日发 布,2009年9月1日实施 条款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2009 年4月1日发布,2009年12月1日实施
操作程序-基本原则
标准 6.1.1 所有操作应执行查对制度并对患者进行两种以上的 身份识别,询问过敏史
解读 1、两种确认患者身份的方法,如:姓名、病案号、身份证 号等,不准单独使用患者房间号、床号或特定区域代码来 识别患者 2、护士执行操作时,应以“核对腕带信息”及让“患者说 出姓名”的形式进行患者的确认 3、操作前,应询问患者有无药物、消毒剂、导管材料等过 敏史
a)取舒适体位,解释说明穿刺目的及注意事项
b)选择穿刺静脉,进行皮肤消毒 c)在穿刺点上方扎止血带,绷紧皮肤穿刺进针,见回血后可再次进入 少许
d)如为留置针则固定针芯,送外套管入静脉,松止血带
e)选择透明或纱布类无菌敷料固定穿刺针,敷料外应注明日期、操作 者
操作程序- 穿刺
标准 6.3.1.3 PVC穿刺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a)宜选择上肢静脉作为穿刺部位,避开静脉瓣、关节部位以及有疤痕 、炎症、硬结的静脉 b)成年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进行穿刺 c)小儿不宜首选头皮静脉 d)接受乳房根治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应选健侧肢体进行穿刺 ,有血栓史和血管手术史的静脉不应进行置管 e)一次性输液钢针穿刺处的皮肤消毒范围直径应≥5cm,外周静脉 留置针穿刺处的皮肤消毒范围直径应≥8cm,应待消毒液自然干燥 后再进行穿刺 f)应告知患者穿刺部位出现肿胀、疼痛等异常不适时,及时告知医务 人员
操作程序- 穿刺
f)在穿刺点上方扎止血带,按需要进行穿刺点局部 浸润麻醉,实施静脉穿刺,见回血后降低角度进 针少许,固定针芯,送入外套管,退出针芯,将 导管均匀缓慢送入至预测量的刻度 g)抽回血,确认导管位于静脉内,冲封管后应选择 透明或纱布类无菌敷料固定导管,敷料外应注明 日期、操作者签名 h)通过x线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i)应记录穿刺静脉、穿刺日期、导管刻度、导管尖 端位置等,测量双侧上臂臂围并与置管前对照
解读 评估是从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治疗的关键 步骤
操作程序-操作前评估
标准
6.2.2 评估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和静脉条件,在 满足治疗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较细、较短的 导管
解读 导管置入的长度是穿刺点与上腔静脉之 间的距离,左侧置管长度大于右侧, 所以置管首选右侧
操作程序-操作前评估
标准 6.2.3 头皮钢针宜用于短期或单次给药,腐蚀性 药物不应使用头皮钢针 解读 头皮钢针的适用范围: 静脉输注刺激性小的溶液或药物 输液量少,输液治疗小于4h 单次抽血检查的患者
术语和定义
静脉治疗(infusion therapy) 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制品)以及血液,通过 静脉注入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注射、 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 常用工具包括: 注射器、输液(血)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 外周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置 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以及输液附加装置等
操作程序-操作前评估
标准 6.2.7 PORT 可用于任何性质的药物输注,不 应使用高压注射泵注射造影剂(耐高压导管除外)
解读 PORT不可用于血液动力学监测
操作程序- 穿刺
标准
63.1 PVC穿刺
6.3.1.1 包括头皮钢针穿刺和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 6.3.1.2 PVC穿刺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参照2002版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基本要求
标准 5.2.实施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 应为注册护士、医师、和乡村医生,并应 定期进行静脉治疗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及技 能培训
基本要求
标准 5.3 PICC置管操作应由经过PICC专业知识与技 能 培训、 考核合格且有5年及以上临床工作 经验护 士完成 解读 PICC知识培训 (1)血管解剖 (2)血栓原因、预防及处 理 (3)CRBSI预防及诊断 (4)置管风险因素评估等 PICC技能培训 (1)PICC置管操作 (2)置管中问题分析 (3)PICC维护流程 (4)各种并发症处理等
操作程序-基本原则
标准 6.1.2.穿刺针、导管、注射器、输液(血)器及输 液附加装置等应一人一用一灭菌,一次性使用的 医疗器具不应重复使用 解读 标注为“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具不应重复使用, 非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操作程序-基本原则
标准 6.1.3易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危病区宜选用一次 性安全型注射和输液装置 解读 医护人员属获得性职业感染的高危人群,特别是肝病病区、 艾滋病病区等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医疗护理操作时处于被 病原菌感染的危险之中,且多为高危性接触
术语和定义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导管尖端位于上腔或下腔静脉的导管,包 括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
术语和定义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 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 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 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解读
2%葡萄糖酸氯己定复合 75 %酒精溶液的优势:皮肤 杀菌剂、快速起效、省时快干、增强敷料粘贴、持久抑菌、 便于观察
操作程序-基本原则
标准
6.1.9 消毒时应以穿刺点为中心用力擦拭,至少消毒二遍 或遵循消毒剂使用说明书。皮肤消毒的面积应大于敷料的 面积 ,消毒剂自然待干后方可穿刺
解读
1、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共两遍 2、消毒后自然待干,避免吹、扇等动作
操作程序- 穿刺
标准 6.3.2.2. PICC穿刺应注意以下事项; a)接受乳房根治术或腋下淋巴结清扫的术侧肢体、 锁骨下淋巴结肿大或有肿块侧、安装起搏器侧不 宜进行同侧置管,患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患 者不宜进行置管; b)宜选择肘部或上臂静脉作为穿刺部位,避开肘窝、 感染及有损伤的部位;新生儿还可选择下肢静脉、 头部静脉和颈部静脉; c)有血栓史、血管手术史的静脉不应进行置管;放 疗部位不宜进行置管
标准制定的方法
本标准的主要依据为: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 美国静脉输液学会(INS)指南 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 静脉治疗护理实践
标准内容大纲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基本要求 6.操作程序 7.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处理原则 8.职业防护
操作程序-操作前评估
标准
6.2.4 外周静脉留置针宜用于短期静脉输液治疗,不宜用
于腐蚀性药物等持续性静脉输注 解读 留置针的适用范围: v v 需短期静脉输液的患者、连续多次采集血标本的患者 输入发泡剂及刺激性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外周静脉留置
针持续输注,以免造成静脉炎及外渗等
操作程序-操作前评估
标准
操作程序-基本原则
标准 6.1.4静脉导管穿刺和维护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6.1.5 操作前后应执WS/T313规定,不应用戴手套取代手卫生
解读
v 乙烯手套(薄膜手套)有4%一63%、橡胶手套有3%-52%的不 可见渗透 v 使用者可能在摘手套时无意中污染了手部 v 戴手套不能完全屏蔽病原微生物,因此不能充分地保护工作人员,不
操作程序-基本原则
标准 6.1.10 置管部位不应使用丙酮,乙醚等有机溶 剂,护理时不宜常规在穿刺部位使用抗菌油膏 解读 v 丙酮和乙醚是危险化学品,不应接触,影响消 毒效果 v 局部使用抗菌油膏,可促发霉菌感染和细菌耐 药
操作程序-操作前评估
标准 6.2.1 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过敏史、 静脉治疗方案、药物性质等,选择合适的 输注途径和静脉治疗工具 工具选择参 照.shs
解析2014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护理示教室
金洪燕
静脉治疗是临床最多的技术操作
临床护士每天要进行大量 的静脉输液工作
我国80%住院患者接受输液治疗 我国每人每年静脉输注8瓶药液 85%护士>75%工作时间用于输液 操作
编制背景
卫生部计生委发布
2013-11-14发布 2014-5-1实施
首次制定护理行业 标准
术语和定义
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完全植入人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包 括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部分及埋植于 皮下的注射座
术语和定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
解读
按药物的理化性质分为腐蚀性药液和非腐蚀性药液 强酸强碱属于腐蚀性药液 常见腐蚀性药液有: 化疗药发疱剂:如蒽环类化疗药(阿霉素、表阿霉素、吡喃阿霉 素、丝裂霉素、柔红霉素等);长春碱类(长春新碱、长春酰胺、长 春花碱等) 其他药物外溢(spill)
在药物配置及使用过程中,药物意 外溢出暴露于环境中,如皮肤表面、 台面、地面等。
能充分防止交叉感染
操作程序-基本原则
标准 6.1.6置入PVC时宜使用清洁手套 置入PICC、CVC及PORT时宜采用最大 无菌屏障原则 解读 最大无菌屏障原则包括:穿刺人员手卫生、戴无 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或隔离衣、戴外科口罩和 清洁圆帽、无菌孔巾覆盖除穿刺部位外的患者全 身、治疗车或穿刺盘上铺无菌单
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 >38℃)、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