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试题(新闻传播学)
一、名词解释(6分/个,共30分)
1、个案研究方法
2、熵
3、赖利夫妇模式
4、社会责任理论
5、英尼斯
二、简答(20分/个,共40分)
1、简述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贡献。
2、简述罗伯特•帕克在大众传播研究方面提出的主要命题。
三、论述(1题20分,2、3题各30分,共80分)
1、比较中国和西方的媒介产业制度,请结合现实论述媒介控制对社会的影响。
2、在文化日益多样化,大众传播向“小众传播”发展的趋势下,一些像世界杯、奥运会这样的媒介事件仍能引起大量受众广泛关注,请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3、用说服理论分析下面国台办副主任王在希在批“台独”分子“公投制宪”义正严词的讲话中运用了哪些说服技巧。
“‘公投制宪’是一项极其危险的举动。
陈水扁为了谋求自己连任,不惜将台湾的利益作为竞选工具,把广大台湾人民作为赌注,把台湾同胞推到与祖国大陆冲突的边缘,这是极不道德的,是在破坏台海和平。
其所作所为,是要把台湾同胞多年来的艰辛成果毁于一旦。
”
“台独”是一条底线。
我们一再表示,我们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因为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我们不愿看到兵戎相见。
但最终能否实现和平统一的目标,并不是完全取决于祖国大陆方面。
如果台湾的当权者,与社会上“台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一起公开搞“台独”,公然向祖国大陆挑衅,那武力恐怕就难以避免。
“台独”就是战争,也就是这个道理。
李登辉为了给“台独”分裂势力壮胆,为了消除中间选民对他们搞“台独”的忧虑,一再误导舆论,甚至说什么“中共是纸老虎”,宣传什么如果大陆对台动武,美国会保护台湾。
这是很危险的,是极不负责任的说法。
不管是从历史上还是法理上看,台湾都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是两岸过去一直的共识。
任何人企图用公投的方式,达成“台独”分裂的目的,都是不能容忍的,也是非法的。
打着民主的旗号搞“台独”,利用民意搞分裂,这是陈水扁的一大特色。
陈水扁当局推动“公投立法”,就是试图为其今后搞“台独公投”提供法律依据,图谋通过公投来实现“台独”主张。
对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我们一直认为是台湾内部的事情,我们不会介入。
但对利用选举大搞“台独”分裂活动,我们将旗帜鲜明地坚决予以反对,这是我们的一贯立场。
传播学教程
传播学核心理论专题研究
专题一传播学
一、传播学产生与确立
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
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其形成是许多因素促成的:
第一、传播媒介发展
第二、历史社会环境
第三、社会科学的发展
2、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第一、在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还是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和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第二、在经济上,一方面传播学的兴起与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在美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在两次大战中和以后日益壮大,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
第三、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在美国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兴起发展的。
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源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欧洲源流,二是美国源流
欧洲源流:
塔尔德:模仿理论
西默尔:躯体对个人行为影响传播网络理论
美国源流:
杜威:大众传播的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
帕克:社会互动理论
米德: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社会自我理论“主我”与“客我”李普曼:拟态环境刻板成见
4、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拉斯韦尔
拉斯菲尔德
霍夫兰
卢因
施拉姆
4、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香农与信息论
维纳与控制论
二、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
三、传播学主要学派
经验学派
批判学派
区别比较
四、传播学研究方法
1、定性研究
2、定量研究: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专题二传播
一、传播的含义
二、传播的类型
1、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3、组织传播
4、大众传播
社会功能
三、传播的模式
1、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2、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3、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四、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
文字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时代
专题三信息与符号
一、信息
1、信息实质与特征
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二、符号
1、符号的定义
2、符号的特性
3、符号的类型
专题四传播者
一、传播者
二、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
三、传播者与把关
1、把关人与把关
2、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专题五传播媒介
一、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
二、认识媒介
1、认识媒介的意义和基本观点
2、认识媒介的角度和原则
3、传播媒介的特点
报纸广播电视杂志新媒介
三、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是人延伸
2、媒介即讯息
3、热媒介与冷媒介
4、地球村
专题六受众
一、受众
受众、分类、特征、受众的权利与动机
二、主要的受众观(郭庆光)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2、作为市场的受众
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二、受众与信息
1、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
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
三、有关受众的主要理论
1、个人差异论
2、社会分化论
3、社会关系论
4、文化规范论
5、社会参与论
专题七传播效果研究
一、传播效果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1、枪弹论
代表性研究:宣传研究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2、有限效果论
代表性研究
(1)霍夫兰和耶鲁学派:态度劝服研究
(2)库珀等:漫画“比戈特先生”的研究。
1947年。
选择性理解会减弱信息的效力。
(3)拉扎斯费尔德等:两级传播论
(4)1960年约瑟夫·克拉珀《大众传播的效果》
3、适度效果论
代表性研究和理论成果
(1)雷蒙·鲍尔:《顽固的受众》 1964年
从考虑“what can the message do to the audience”,到考虑“what can the audience do with the message”
(2)使用与满足理论
传播效果:指受众能从大众传播的讯息当中得到什么样的需求的满足。
(3)创新与扩散理论
(4)议程设置理论
(5)教养理论
(6)暴力内容对行为的效果
1972年,医务总监报告:“在看电视暴力和侵犯行为之间存在着初步的以及暂时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只在某些儿童,那些具有暴力倾向的儿童身上起作用;这种因果关系只在某些环境下才起作用。
”
(7)知识沟假说
4、强大效果论
代表性研究:
(1)诺纽曼:沉默的螺旋理论
1973《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大众传播所鼓吹的观点被人们认为是主流观点,于是持异见的人避免发表自己的意见,人际支持也随之减弱,最终“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大众传播的三个特质是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三者综合,对民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2)第三者效果
1983年,戴维森提出。
第三者假设认为,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低估了自己所受到的影响。
(3)电视暴力对行为产生的效果
①净化说。
②模仿说。
③免除抑制说。
1982,美国全国精神健康研究所报告:“电视上的暴力确实导致了看这些节目的少年儿童的侵犯行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会变得有侵犯倾向;但是,在电视暴力与侵犯行为之间存在着积极相关。
”
(4)1984年《伟大的美国价值观测验》
电视的确可以改变人们的态度、他们对基本价值观的评定及他们参与政治性行为的意愿。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结论
专题八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郭庆光)
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二、世界信息传播秩序
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
1.新闻传播资源--是新闻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资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具体包括新闻环境资源、新闻信息资源、新闻受众、资源、新闻媒介资源。
2.新闻格局--是荷兰学者梵.迪克(van.Dijk)提出的一个专用于新闻话语分析的术语,指在新闻文本构成中各处相关知识的特定组织形式。
它有自己的基本范畴和组织系统,由此给新闻文本的语义宏观结构起具体组织作用,同时监控文
本的局部和整体的语义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