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117号
《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就业问题》
课程:形势与政策(3)
教师:杨必裕
上课时段:第12周-15周
教室:文鼎楼 512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文)
姓名:王金高
学号:201101100140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就业问题
不知不觉,我们走进红河学院的校园已经两年了。
时间飞逝,还有两年我们就要走向社会,走向自己崭新的生活,就让我们先看看现在的就业形势吧,看完后或许我们在大学里就不会那么迷茫了。
红河学院作为一个二本学校,可是从这所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还是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我们学校的学生在学校也不是很努力学校,整天过的浑浑噩噩的,一方面抱怨就业难,一方面却不为自己的就业做准备。
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大催生“啃老族”。
前不久,网上一个《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老父气绝服毒》的视频,让河北保定的苗卫芳一下成了“热点人物”。
她曾因考研成功变为整个村子的骄傲,如今却因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回家务农,致使父亲经不住周围压力选择服毒自杀。
这位父亲的选择也许有些极端,但是连硕士生找工作都很难的现实,的确在我们身边上演着。
正在攻读国际贸易专业硕士学位的小岳明年即将毕业,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就业的不易。
“我面试了好几家小外贸公司实习,可他们一看我是硕士,都奇怪我是找了多少地方,才跑到这么一家小公司的。
惊讶之后,多数人还会跟上一句“现在很多研究生都不好找工作,学历高太难伺候”。
在“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将目光锁定在考公务员上,于是出现了蔚为壮观的公务员热。
10月22日,公务员考试报名还未截止,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一职位竞争比已达6348:1,一举刷新了近年国考报名竞争最激烈职位的纪录;而哈尔滨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编制的环卫系统员工,457个招聘岗位竟也引来11539个报名者,其中竟有近30名硕士研究生。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再加上往年剩下没就业的,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民和退伍复员的军人,估计至少需要1300万以上的新增岗位才能基本满足需求。
但目前每年新增的岗位距离这样的需求还很远。
随着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大学生就业不难才是怪事,"毕业即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
尽管如此,中国教育部决定继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表面上看,研究生扩招能提高大学生学历层次,可以缓解就业难。
但是,如果不清理高等教育积弊,扩招研究生来应对就业难将是饮鸩止渴,使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大学毕业生多,市场需求少,要获得一个好的工作位置,就只有依靠社会关系,尤其是在报考和录用公务员方面。
通俗地说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
父母在社会上是有权有势有钱的,子女肯定能获得一个好的工作位置。
虽然中央政府三令五申,不准妻儿等直系亲属到本单位工作,但是中央政府不能禁止朋友安排我的子女,我安排朋友的子女这样的友情交换。
中国严峻就业形势未来四大趋势具体是:
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
今后几年,城镇需要就业人数每年仍将保持两千四百万人以上,而现有经济结构条件下,按经济增长保持百分之八的速度计算,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仅一千一百万人,供大于求缺口一千三百万人左右,矛盾十分尖锐。
二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去年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未就业有两百多万人。
三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困难行业、资源枯竭城市就业问题解决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
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问题更加突出,技能人才短缺现象尤其严重。
同时,国际贸易磨擦、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变数,也将对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就业产生影响。
四是来自新成长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领域转移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据预测,未来几年,城镇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每年都将超过一千万人,今年达一千六百零三万人。
今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七十五万人,按初次七成就业率计算,年内可能有一百二十四万人无法当期就业。
农村尚有一亿左右富余劳动力,按“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每年要转移就业九百万人。
我个人觉得就业困难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2010是较之前最为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
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2012年的就业情况就更难以想象。
就业的供求不平衡。
虽然招聘大学生的企业的数量有所增多,质量也提高了,但是他们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过于集中。
在网上和一些调查数据显示,有64.9%的被调查者就业意愿集中到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其中把外企当作理想工作单位的占33.8%,把政府机关当作理想工作单位的占31.1%;以下依次是合资企业12.2%,国企9.5%,科研机构6.8%,自主创业4.0%,学校和军队各为1.3%,而民营企业为零。
就业意愿集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高校毕业生择业意愿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毕业后愿意到其他中小城市工作的比例较低。
调查中发现,无论其生源地是哪里,高校毕业生都不愿离开上学地就业,如前所述,甚至有高达62.2%的被调查对象即便在本市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去就业。
(2)对职业发展前景和薪水的注重,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
当前有些城市提供就业岗位的主体——中小企业,尽管人才缺口比较大,但大学生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会将其作为就业对象。
政府引导学生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力度不够,未能有效分流城市就业。
尽管中央于2005年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引导学生就业的政策方针,但总体来说政府引导众多大学生到最需要人才的基层、西部偏远地区就业的效果并不理想。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压力与机遇共存
1、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将会导致对就业的有力拉动。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约为7.5%,其中一半以上的增长将来自政府主导性支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9.9%。
按照目前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提供70—80万个就业岗位,换言之,至2010年可以新增加700—800万个就业岗位。
就是说,尽管面临种种
不利因素,但如果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就会为新增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较而言,高学历求职者的就业形势将会更为有利一些。
2、政府和全社会正在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
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增加就业的可能性;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落实和完善再就业优惠政策等。
促进并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1、加大力度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
目前基层和偏远地区经济落后,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匮乏,亟需吸纳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
因此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工作的政策力度,扩大大学生输送人数,从而既支援基层和偏远地区的发展,又减轻大中型城市就业压力。
基层或偏远地区也应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颁布一些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和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本地支援经济建设。
2、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社会就业岗位。
服务业是吸引专业人才、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要渠道。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从业人员持续增加,应该合理升级服务业结构,快速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扩大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丰富和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使各城市进入稳定增长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3、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薪资期望偏高,就业意愿过于集中,不愿意离开大城市就业,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就业心态没有调整好的主观原因。
我们大学生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在学校里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我作为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学生,我深知我们这个专业就业的难度,任何一个专业只要有教师资格证都可以从事教师行业,这给我们专业的就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所以我们不得不考更多的证来充实自己。
我们大学生在面对及就业难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充实自己,先就业,再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