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与实践》A卷(2014年)一、名词解释(3*4=12)1、金融何谓金融?顾名思义,金,即指金钱或货币。
融,即指融通或流通。
金融就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或流通。
广义的说,金融是指社会货币信用关系的总和。
2、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掌握的具有派生货币能力的货币。
它包括流通中货币和存款准备金。
在我国还包括财政金库存款和邮政储蓄转存款等。
由于基础货币具有派生更多货币的能力,所以又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3、汇率指两种货币的比价。
4、金融监管内容㈠全面监管全面监管包括对境内外金融机构、本外币业务、表内外业务的全面监管。
这是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新的形势下的需要。
㈡制度监管即依据各项法律法规对金融活动实施监管。
㈢重点监管即由过去重点监管金融活动的合规性向合规性、风险性并重监管过渡。
二、辨析题(3*3=9)1、“商业银行”是指专门为商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
(错)因为商业银行是种特殊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既有别于国家的中央银行,又有别于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金融管理当局和金融体系的核心,具有很高的独互性,不对客户办理具体的信贷业务,不以盈利为目的。
专业银行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只限于办理某方面和几种特定的金融业务,业务经营具有明显局限性。
而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则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综合性,既经营零售业务,叉经营批发业务,已经成为业务姓角延伸至社会经济生活各个角落的金融”百货公司“和“万能银行”。
商业银行是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政府部门,可以给任何个人和部门提供贷款,它的业务就是存款和贷款。
2、货币政策目标在总体上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要与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是因为货币的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服务于整个经济活动,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之一。
3、国际储备就是外汇储备。
(错)国际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在国际间被普遍接受的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其货币汇率和作用对外清偿保证的各种形式对外金融资产的总称。
国际储备包括:(1)黄金储备(2)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其形式主要有:国外银行存款和外国政府债券。
外汇储备现已成为国际储备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70年代以来,无论从其增长额来看,还是从其占国际储备总额的比例来看,外汇储备在国际储备中均居主导地位。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国际储备日趋“外汇储备化”。
(3)在IMF储备头寸(4)特别提款权三、简答题(7*3=21)1、何谓派生存款?派生存款派生能力受哪些因素制约?答:(1)派生存款就是银行贷款所引起的存款,其实质就是银行以存款货币的形式向再生产过程提供货币。
贷款派生存款,是银行信贷制度职能产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凡是通过银行转帐的贷款就能派生出存款。
(2)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主要有:第一,法定存款准备金。
是一国金融当局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活期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转存中央银行的存款,这部分存款不能用作贷款,也就无法引起派生存款;第二,提现率。
又称现金漏损率,是指公众提取现金所形成的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的比率,银行贷款不可能全部通过转帐转化为存款,有一部分是要支付现金,这部分贷款也不能引起派生存款;第三,超额准备金率。
是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和超额准备金率是制约派生存款规模的主要因素,三者比率越高,存款派生规模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2、货币政策目标有哪些?答:(1)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问题,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
一般可概括为四项:稳定币值(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至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之前,我国事实上一直奉行的是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即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
《人民银行法》颁布之后,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为“保持货币的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
通常有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在一定条件下,信贷量和汇率也可充当中介指标。
(2)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较复杂,有的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的相对独立,如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更多表现为目标间的冲突性。
各目标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一种此高彼低的交替关系。
当失业过多时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和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同时由于需求的大幅增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升。
反之,如果货币政策要实现物价稳定,又会带来就业人数的减少。
所以,中央银行只有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某一适当的组合点。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
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有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
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反之,则出现逆差,是国际收支恶化。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综上所述,由于货币政策各目标间存在矛盾性,中央银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政策目标。
3、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基金规模的可变性不同。
封闭式基金均有明确的存续期限(我国为不得少于5年),在此期限内已发行的基金单位不能被赎回。
虽然特殊情况下此类基金可进行扩募,但扩募应具备严格的法定条件。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基金规模是固定不变的。
而开放式基金所发行的基金单位是可赎回的,而且投资者在基金的存续期间内也可随意申购基金单位,导致基金的资金总额每日均不断地变化。
换言之,它始终处于“开放”的状态。
这是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的根本差别。
2.基金单位的买卖方式不同。
封闭式基金发起设立时,投资者可以向基金管理公司或销售机构认购;当封闭式基金上市交易时,投资者又可委托券商在证券交易所按市价买卖。
而投资者投资于开放式基金时,他们则可以随时向基金管理公司或销售机构申购或赎回。
3.基金单位的买卖价格形成方式不同。
封闭式基金因在交易所上市,其买卖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较大。
当市场供小于求时,基金单位买卖价格可能高于每份基金单位资产净值,这时投资者拥有的基金资产就会增加;当市场供大于求时,基金价格则可能低于每份基金单位资产净值。
而开放式基金的买卖价格是以基金单位的资产净值为基础计算的,可直接反映基金单位资产净值的高低。
在基金的买卖费用方面,投资者在买卖封闭式基金时与买卖上市股票一样,也要在价格之外付出一定比例的证券交易税和手续费;而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需缴纳的相关费用(如首次认购费、赎回费)则包含于基金价格之中。
一般而言,买卖封闭式基金的费用要高于开放式基金。
4.基金的投资策略不同。
由于封闭式基金不能随时被赎回,其募集得到的资金可全部用于投资,这样基金管理公司便可据以制定长期的投资策略,取得长期经营绩效。
而开放式基金则必须保留一部分现金,以便投资者随时赎回,而不能尽数地用于长期投资。
一般投资于变现能力强的资产。
5.投资的绩效不一样。
由于开放型基金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现金以备赎回要求,因此从资金运用效率上看,封闭性基金要高于开放型投资基金。
四、论述题(14*2=28)1、试分析亚太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亚太金融大危机与前两次美日金融大危机不同,美日金融大危机是本国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引发暴跌而产生。
但亚太金融大危机则是在外国投机者打击下,本国金融市场(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崩溃而产生。
危机爆发的原因㈠雁阵模式亚太国家的经济起飞就象大雁的阵容一样。
日本是领头雁,紧跟其后的是“四小龙”(港台韩新)、“四小虎”(泰马菲印)等国。
在日本的资金和技术的带动下,这些国家分别快速崛起,到了90年代初期,环太平洋岸,聚集着成百上千条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生产线,聚集着无数纺织、服装、制鞋、玩具、电子产品企业。
这些生产线和产品高度重复,形成了结构雷同的巨大的生产能力。
但是,在此关键时刻,一场大危机重创日本,日本已无力带动亚太国家的产业升级和产品技术更新,这样经济外向度很高的亚太国家产品出口便成了问题,特别是90年代前几年,国际贸易环境出现了很大变化,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经济区的成立,对区外有一定的排斥性,而区内企业之间则相互优惠。
这样亚太国家产品到美欧受到了一定的排斥。
另外,我国进入90年代后,产品也日渐丰富,并且对外出口。
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同亚太国家结构差不多,这就造成了亚太国家产品进入我国受阻。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亚太国家外贸形势日趋严峻,埋下了危机的隐患。
㈡联系汇率当亚太国家产品出口受阻时,将本国货币贬值有利于增加出口。
但是,亚太一些国家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将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由于美国90年代经济增长强劲,美元不断升值,亚太国家货币被迫跟随美元升值,同时,欧洲国家许多人为防范欧元诞生的风险,纷纷将本国货币兑换成美元,这样,欧洲国家货币不断贬值。
1994年,我国进行了外汇市场改革,取消官方汇率,实行市场汇率,人民币大幅贬值。
在这种形势下,亚太国家的外贸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㈢金融市场开放过早,且监管不力由于亚太国家的外贸形势日趋恶化,为了发展经济,便开放金融市场,引进外资。
但是金融市场门户大开后,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外资进来后,没有注入实业,却进入了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反而增加了这些国家经济的泡沫。
㈣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包括产品、产业和企业结构)雁阵模式在造就了亚洲经济奇迹的同时,也给亚洲经济埋下了巨大隐患,造成了亚太国家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具体表现在产品、产业和企业结构上。
从产品结构上看,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家电及其他电子产品上。
从产业结构上看,加工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比较发达,而农业、基础产业等则发展不够。
从企业结构上看,有些国家(特别是日韩),片面追求大企业模式,政府大力支持大企业盲目扩张,但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却发展不足,使得危机暴发后,大企业一倒整个国家经济便失去了支撑。
㈤国际投机者的打击虽然亚太国家经济结构失调,外贸形势恶化,金融市场泡沫日渐积累,但是,如果没有外力的打击,危机会推迟暴发,甚至通过自身改良有可能慢慢走出困境。
但是,国家炒家不让亚太国家有喘息的机会,他们利用亚太国家实行联系汇率,导致币值高估的弱点,通过外汇市场打垮其联系汇率,促使亚太国家货币大幅贬值,进而国内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经济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