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教育的本质。
即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
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
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即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2.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人类经验的分析。
(2)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3)课程目标的获得。
(4)课程目标的选择。
(5)教育计划的制定。
3.简述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的步骤。
(1)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
(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它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
(3)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列次序。
(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
(5)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
(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
(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顺序获得它们。
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表现在:(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5.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立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他们还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其局限性表现在: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由于“泰罗主义”充斥其中,导致该理论的机械化。
所以这种课程开发理论的科学化水平仍是很低的6.拉尔夫•泰勒的贡献(1)“泰勒原理”是前人研究升华的结果,它的实践基础主要指“八年研究”。
“八年研究”的主旨在于改革课程体制(由每一所学校自行设计课程以满足其学生的需要)。
在这八年的实验研究期间,为了使每一所学校在课程开发时有章可循,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般程序和原理,即反映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的“泰勒原理”。
(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如下: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的追求。
7、泰勒原理的贡献与局限:(1)“泰勒原理”一直被作为基本框架,他确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
(2)它综合了当时有影响的教育学流派和思想的各种主张,囊括可课程开发的诸种重要因素,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模式,模式简洁明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称为“圣经”。
这四个问题因而被称为课程开发的“永恒的分析范畴”。
“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
除了它的历史意义外,泰勒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课程分析的可行思路。
泰勒原理在课程探究领域受到多方批评却仍能长盛不衰(2)泰勒原理的局限性在于: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框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科学至上的印记。
8.“概念重建主义者”对传统课程理论的批判(1)传统课程理论秉持实证主义科学观,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这有违课程理论的学科性质,也使课程理论沦为控制工具。
(2)传统课程理论被“技术理性”所支配,课程研究的目的是提供课程开发的“处方”——普适性的程序和规则,这就使课程理论成为“反理论的”、“反历史的”。
(3)尽管传统课程理论标榜“价值中立”,但它却因此而陷入了一套保守的、使其政治方向神秘化的价值观念之中,实际上它维持了现行的社会控制体系。
9.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1)卢梭的教学论。
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表达了他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思想。
①自然教育论: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
②发现教学论:a.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b.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c.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d.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2)卢梭对教学论的贡献。
他主张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和主体地位;主张教学要基于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他把发现视为人的天性,把兴趣与方法视为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把自主的、理性的人格视为发现教学的目的;他确立了活动教学、实物教学等教学形式。
可以说卢梭的教学论提出了现代教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他的教学见解洞悉了教学的真谛,指导了两个多世纪的教学改革。
10.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1)适应自然的教育学。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而这些天赋力量和才能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教育必须符合这些规律,必须建立在儿童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并与儿童的自然发展相一致。
由此,他希望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他所希望的教育:在儿童发展的前期,用“居室教育学”的方法;在儿童发展的后期,用“基础教养论”的方法。
(2)教育教学的原理:①自我发展原理;②直观原理。
(3)教学的心理学化,即教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教学原则必须从心理规律中得出,只有把教育、教学“心理学化”,教育、教学才能依循人的发展的自然法则进行。
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是夸美纽斯、卢梭教学论的总结与深化,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
他本人也躬行实践,他的教学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其终生矢志不渝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总结。
所以,他对近代教育实践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的主要贡献和主要问题是什么?赫尔巴特对教学论的贡献是巨大的:1)阐明了心理学对教育的意义。
2 明确提出了“教育行教学”的理念。
3)他把“兴趣”概念引入教学论。
4)出教学顺序应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心理顺序的基础上,并确立了教学的“形式阶段”。
5)确立了教养内容体系。
这个体系在重视古典教养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
缺陷:1)过于强化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作用,从而陷入“教师中心论”。
2)过于强化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陷入“学科中心论”。
3)“课堂中心论”。
12.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简要述评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论。
(1)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最高目的是人的德行。
“多方面兴趣”是教学的直接目的。
他把人的兴趣分为六种。
赫尔巴特确立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理论。
2)赫尔巴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与“审思”。
“专心”与“审思”又分别有静态和动态两个阶段,由此形成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第一阶段:“明了“即清楚。
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把新教材分解与已有知识比较。
第二阶段:“联合”。
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
这叫“综合教学”。
第三阶段:“系统”。
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
第四阶段:“方法”。
指观念系统在各种环境中的应用。
3)赫尔巴特的这个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授新知识的规律,也非常容易与操作,与其在他的弟子的发展下形成“五阶段教学”:(预备、提示、联合、概括、应用)。
4)赫尔巴特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把教学与道德统一起来,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
13.简要评述杜威的教学理论。
杜威(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他的教学论确立了四个教育哲学命题:“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
杜威提出“基于经验的教学论”,从三方面阐述:1)经验的涵义与知行统一论。
“经验”指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认知本身就是一种行动。
另一方面,人的行动是基于观念,知识的。
正因为知与行是直接统一的,所以杜威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
2)反省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
反省思维: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
包括五个要素、步骤或阶段:第一,问题的感觉。
第二,问题的界定。
第三,问题解决的假设。
第四,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
第五,通过行动检验假设。
3)经验课程与主动作业。
经验课程的含义:(1)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才能使儿童与学科真正统一起来。
(2)把各门学科的教材和各个知识分支恢复到它由以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上去。
(3)教师的使命就是把学科教材解释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并指导儿童的经验的不断成长。
(4)当课程统一了儿童心理的经验与学科中所包含的逻辑的经验时,这种课程就叫“经验课程”。
“作业”,是指“复演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某种工作或与之平行的活动方式”。
评价:(1)总结了西方古希腊、古罗马以来的教育智慧,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准确把握了教学论中的根本问题,深刻批判了问题背后的认识论根源和社会根源。
(3)提出了一系列教学论课题。
这些课题是现代教学论的核心问题。
14.杜威对现代教育的贡献与局限:贡献:(1)最大贡献是深刻揭示传统教育中所存在的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以及其他种种形式的二元对立的根源,进而在其独特的实用主义"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整合了课程与教学并消解了其他形式的教育的二元对立。
(2)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念是着眼于教师与儿童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主动作业"而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而达到对环境的理解和人的经验的不断的增长。
它具有重要的社会进步意义。
局限:(1)所处的时代是科学迅猛发展时期,所以他的思想中具有"唯科学主义"的倾向,存在着科学崇拜的成分。
(2)"实践理性"追求民主,追求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但这种理性缺乏"反思精神",所以,"达成一致"也可能被作为一种控制方式来使用。
15.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⑴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他的教学论具有如下特点:①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②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③确立了“自然教学法”;④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⑵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在此书中,夸美纽斯确立了他的教学原理:①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②兴趣与自发原理;③活动原理;④直观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