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黄助群
(资环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
摘要:人地关系和人地关系理论一直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问题。
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对于人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正是基于发展的角度,介绍了人地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键词:人地关系研究现状
人地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是基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层面组织的物质关系系统[1]。
反映了特定时代的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面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类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并改变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是研究如何将地球表面建成人类最宜居住地。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也是人文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并始终贯穿在人文地理学的各个发展阶段。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因此,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不同的时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一、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发展历程
中国的地理学者始终把人地关系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并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深入分析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和揭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与基本规律。
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简单的概括人地关系经历了人类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与谋求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地关系发展历程。
1.人类崇拜自然的原始发展时期
在采猎文明时期,原始社会生活的人们主要靠直接攫取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来作为生存的资料。
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对自然界产生较强的神秘河畏惧心理。
人类对自然是一种依附和顺应的关系。
以此同时,表现出人地观念上的神秘性和拜物主义,形成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自然控制论。
2.人类改造自然的农业文明时期
从原始到农耕文明,人类的认识伴随生产力的进步发生了质的飞越。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由完全依赖转变成顺应自然规律进而利用自然的阶段,人地关系也保持者融洽的非对立关系。
人一主观能动性的加强,促使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也有了初步的萌芽,出现了地理学上有关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环境决定论。
3.人类征服自然的工业化时期
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人类利用自然界的能力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人地关系也由顺应转变成征服,并且伴随人类的开发利用程度而增加。
人类中心论的实践活动客观上导致环境和生态的恶化,人地关系出现一度的紧张局面。
4.谋求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上世纪60年代,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性的气象、能源、环境问题的出现,人类面临着生存危机,开始意识到有必要重新审视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
总结传统的发展演变模式,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球公认的一种解决当前突出的人地关系的新思路。
二、国内外关于人地关系研究的几种理论
伴随社会的向前发展,人地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也不断涌现并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1.人地关系危机论
人地关系危机论: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在“双向异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相容的对立与冲突,其实质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人”和“地”之间的矛盾与对立[2]。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规模和强度都远远超过自然界的承载范围。
人地关系异化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地关系发生了四次异化过程,形成了由人类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人共同组成、为人类特有的人地关系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性到全球性的发生变化[3]。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地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人地关系调控论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着重强调任何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都必须以改善区域人地相互作用结构、开发人地相互作用潜力和加快人地相互作用在系统中的良性循环为目标,为有效进行区域开发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4]。
该理论系统认为“人”和“地”这两个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具有一定地域范围、一定内部结构和功能机制的复杂而又开放的巨大系统。
人地关系协同论: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存、反馈与制约、利用与合作、发展与协调等关系及规律的科学。
着重探讨人与自然环境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路线方针,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3.人地关系目标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这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最新人地关系理论,从一个更为广泛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地关系。
该理论认为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寻求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实现和谐统一的状态。
要求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危及后代人的需要,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人地系统优化论:即人类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通过在充分探索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依靠科学技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界,最终实现自然界的有序结构和平衡状态。
这也是实现人地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三、国内外人文地理学中关于人地关系研究的前沿领域
人地关系研究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地理界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两个热点问题都与人地关系密切相关。
1.全球环境变化及其产生的区域影响
人地关系研究除了采用地理学区域研究解决区域性综合问题这一经典方法外,还采用:社会经济发展中,强调自然环境的作业;在重大的自然过程中,探究人类活动因素的作用。
在国内研究人地关系上比较重视驱动力问题的研究,在国外而重视自然过程调控对策体系的经济评价。
当今瞩目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诸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退化、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已经引起国内外公众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人类在对自然认识能力的增强,并预测其未来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
2.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关系系统机理
长期以来,人类掠夺式的开发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导致自然资源枯竭和环境的退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要建立在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逐渐改善环境质量的基础上,促进不同类型地区的协调与均衡,缩小区域发展水平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机理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不同类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型。
3.社会生态与环境伦理
近代以来,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原始社会对自然的崇拜,到对自然界的改造,再到征服自然和谋求人地可持续发展;从“人类中心论”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与实践,都体现人类在处理人地关系和社会生态与环境伦理上取得重大的进步。
因此,从全球角度出发,谋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人与人关系的正确处理,更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来解决。
四、目前国内外关于人地关系研究的几点内容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问题。
目前,人类面临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信能源;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一系列的问题,而贯穿其中的主线即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处理好人地关系。
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模型,即区域开发的多目标、多属性优化模型。
2.人地相互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类型分析。
3.地域人口承载力分析,关键是预测粮食增产的幅度。
4.人与地两大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机理、功能、结构和整体调控的途径与对策。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永恒的研究主题,人地关系的内涵和人地关系理论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完善。
人地优化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并不是人地关系现状的表述,而是人地关系理论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爱民,樊胜岳,刘加林等.人地关系的理论透视[J].人文地理,1999,14(2):38-42
[2]赵荣斯,丁桑岚.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12,33(3):1-2
[3]Anne Buttimer.Diverse Perspectives on Society and Environment——Plenary Lecture at the 32th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J].Progress in Geography,2013,32(3):32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