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价值观念并存的状态。
在社会文化新浪潮的交叉冲击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积极认真的探索当地大学生价值观是有着极大的意义。
结合探讨得出的价值观分类加以客观谨慎的数据分析,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合理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思想观念新时代一、引言价值观是指主体对自身及外界事物的价值定位,它是人类永恒的研究话题,是人们乃至国家的精神支柱,起着行为导向、评价标准的作用。
价值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变革发生了改变,呈现出多元化价值观念并存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建设发展的接班人,也是极其敏感的一类群体,其价值观关系到祖国未来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但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所以如何正确对待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客观审慎地分析其原因,积极探索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是新世纪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极大的社会和教育意义。
(一)对价值观的研究(1)价值观的概念在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学者交流研究过程中,对于价值观的理解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其中,人类学家克拉克洪(Kluckhohn,1951)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形或隐形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动模式、方式和目的中做出选择。
”,①这是一个比较准确并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定义。
罗基奇(Rokeach,1968)于1973年提出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Rokeach Values Survey),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价值观问卷。
他的价值系统理论认为,各种价值观是按一定的逻辑意义联结在一起的,它们按一定的结构层次或价值系统而存在,价值系统是沿着价值观的重要性程度的连续体而形成的层次序列。
②而在1960年以后国内对价值观探讨过程中,起初由于起步不可避免的借鉴了国外的理念和方法,但是在随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在各个方面都不断突破。
1990年以来,国内关于价值观的讨论和研究趋向于热烈,这和国际形势演变,中国改革开放顺利开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研究者代表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1994)曾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
(2)价值观的分类追溯对价值观的分类研究,佩里(Perry, 1926)曾最先提出将价值观分为认知的、道德的、经济的、政治的、审美的和宗教的六类,③罗基奇(Rokeach,1968)则认为价值观应分为工具价值观和终极价值观两类,而帕森斯(Parsons,1937)等人则把价值观分为个人取向价值观、集体取向价值观和社会取向价值观。
④而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则是黄希庭(1994)在《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中把价值观分为人生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人际关系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婚恋价值观、宗教价值观、自我价值观和幸福价值观十类。
⑤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观念系统,在不同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以及不同领域都有着不同的分类和定义,对价值观的深入研究不仅要在多个层次和维度上进行同时也要考虑特定人群的特殊性。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1)环境因素本文以新时代下大学生为研究主体,而由于中国包括恢复高考以及改革开放初等特殊时期并不能客观的评判和研究,所以这里将新时期定位在九十年代中期至今。
社会环境上,在这段时期我国改革开发已经逐渐深入,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大学生价值观也趋向丰富化和多元化,大学校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渐渐凸显出大众化的、朴实化等特点。
在家庭环境方面,当代大学生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年代,安逸富足的生活让他们从小就很少经历苦难,但是也更为依赖父母和家庭,同时这一代的大学生几乎是独生子女,这也导致了他们心理较为脆弱,在利益面前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进而大大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
在教育环境方面,教育制度以及学校办学制度、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人才等方面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也提高了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庞大的就业压力,据教育局统计,在2013年699万的创纪录毕业生人数之后,2014年毕业人数突破700万,其就业难度可见一斑。
在就业这个问题上,大部分毕业生希望留在沿海发达地区,忽略了真正需要人才的西部地区,问题的滋长也引发了现在学生心态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冲击和西方资本主义以及网络文化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互联网以及科技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网络的便捷与自由以及高科技产品的日渐更新对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交流方式的改变和变化万千的网络游戏以及各类娱乐综艺节目的出现不仅“造就”了社会上一大批不愿与人际交流的“宅男宅女”,也一定程度上将大众的审美观由积极、正态的改为消极、负面的甚至是病态的,导致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
(2)大学生价值观特点为了更加合理、深入、实际的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笔者对家乡约15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来自山东、安徽、江苏三个省份10座城市约20所高校;年级分布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人数比例约为1:1:1:1;文理专业比例约为1:1.3;男女比例为1:1,基本符合分层抽样客观性、随机性的原则。
问卷共包含20余个主客观问题,参考国内外价值观分类将问题合并并分为5类,分别是人生、自我与幸福感、宗教、政治与道德价值观、人际关系与职业价值观、审美与婚恋价值观。
(3)现状分析由以上归纳数据看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主流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人有着主流正确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并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提高,在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对于马克思主义普遍认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持有肯定态度;同时,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是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持肯定、积极的态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不断进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是当代大学生的突出表现之一。
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普遍都拥有着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对于宗教观念不强烈,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们高度的民族责任意识和爱国热情,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敢于担当的国之重任的勇气和决心。
在人生、自我与幸福感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男生中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态度的人数较多,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能够认识自我的优缺点的人数也逐渐增加,但是对幸福感,却没有明显的轨迹可循。
不难发现,大四即将毕业和大一初入高校这两种人群占据了最高点和最低点,这表明在面临择业压力、考研压力或生存压力的人群面前,幸福感并不高,甚至很低,但对于大部分刚入校园的人来说,新鲜感和解除高三束缚的让他们的幸福感大大提高。
结合前面,当对自我认识并不完全清晰、人生规划并不完整的一类人往往能够表现出高度的幸福感,我们可以猜测这和学生长年在“象牙塔”中学习生活,在良好的家庭保护和学校教育下,与外界复杂多变的社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在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使随着年级的增长,大部分的大学生也无法正确对待不同职业。
大部分人都向往找到高薪体面的工作,不愿意接受一些低调朴实的工作,真正愿意前往乡村偏远贫瘠地区支教的同学人数不多。
这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没有“职业无贵贱”这一意识,不能正确坦然的选择职业,不愿艰苦奋斗,也不愿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这也与对于大学生们面临的对于未来迷茫无措的困境有关。
在人际关系选择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的弊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虽然并不强烈但是仍然有部分存在,不愿意或者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情况依旧存在。
同时,在婚恋观上,由于认知不清加上社会上拜金主义的流行,一部分女生代表不能正确看待婚姻,将婚姻和金钱紧紧相连,同时男生把恋爱当儿戏过场不负责的现象也有部分存在,经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与复杂肤浅的社会风气有着密切的关联。
(三)对策(1)在思想上加强正面引导外界环境的客观影响固然不可忽视,但是主观思想才是造成价值观出现问题的的根本,从源头解决问题也是改变现状的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高等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通过讲座或者辩论比赛等形式将正确的理念灌输到学生群体中,并且鼓励他们以校园文化周等形式来提升校园整体氛围,增强大学生参政议政的意识,积极弘扬爱国主义、八荣八耻等正面思想。
同时,高等院校也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在不侵犯学生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对学校网络进行净化,将不良思想最大可能的排除校园群体;通过校内报刊杂志等读物积极宣扬正面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强调人生价值实现的意义以及及时做好人生规划的重要性。
(2)实践检验真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并不丰富甚至是匮乏,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或者说校内团队竞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有助于学生走出校园体悟社会人情冷暖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该鼓励并支持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在潜移默化之间传授他们生活技巧和生活常识。
不仅如此,家长们更应以身作则,创造和谐美观、尊老爱幼的家庭环境;对学生未来的人生选择做出正确但不过多的指引,不强求,不给大学生制造过多的压力;经常与子女谈心,了解子女内心真实的想法,不无故横加指责也不过分溺爱。
参考文献:1、Kluckhohn, Clyde (1951). "Values and value-orientations in the theory ofaction: An exploration in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In T. Parsons & E. Shils (Eds.),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Perry,B.R.(1926).General Theory of Value,Mass:HarvardUniversity Press.3、Parsons,T(1951).The Social System,NY:Free Press.4、Rokeach, M.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5、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10-111.作者:周海蓉2014.8.24作者简介周海蓉,1994年4月生,女,江苏盐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