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血型和罕见血型的遗传一.简介血型是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遗传性状。
狭义地讲,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但现已知道除红细胞外,在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抗原差异。
因此,广义的血型应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个体间出现的差异。
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同种异型(或表型)抗原关系进行分类的组合。
红细胞抗原决定簇可引起同种异型免疫应答,也可引起异种免疫应答。
每一个血型系统都是独立遗传的,控制一个血型系统的遗传基因大多是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二.ABO血型系统1.简介卡尔·兰德施泰纳发现的人类第一个血型系统。
其红细胞上的抗原和血清中的抗体如表1所示。
ABO血型由A、B和O三个等位基因控制遗传。
其中A和B基因是显性基因,O基因是隐性基因。
染色体上基因内容的组合(基因型或遗传型)与红细胞上表现的抗原(表型)关系如表2所示。
O型红细胞上虽然没有A和B抗原,但有H抗原。
H抗原也是A和B抗原的基础。
ABH抗原不但表现在红细胞上,而且可以在体液中游离存在。
80%的人在唾液中含有ABH抗原,这种人称为分泌型者;在唾液中没有ABH抗原的人称为非分泌型者。
分泌能力也受遗传的控制。
ABO血型系统与其他血型系统不同,具有“天然”的抗体,(如图1)例如,A型者有抗B抗体,B型者有抗A抗体,O型者有抗A抗B抗体。
这种抗体是因出生后接受自然环境中具有同样特异性的抗原性物质的隐性免疫作用而产生的。
图12.基因科学研究发现,控制人类的ABO血型的遗传基因有3个:I A、I B、i。
其中,I A和I B对i为显性,I A、I B间无显隐性关系。
也就是说:A型血的基因组成可以是I A I A或I A i;B型血的基因组成可以是I B I B或I B i;AB型血的基因组成是I A I B;O型血的基因组成是ii。
3.血型遗传(2)各种ABO配偶所生子女血型以及概率:4.案例介绍(1)案例案例1:父亲为O型血,母亲为AB型血,儿子为O型血,经多家医院验证血型。
因父亲怀疑儿子非亲生,经常发生争吵,家庭已破裂。
离异后了解到一些血型变异的知识,遂携儿子前来鉴定。
案例2:父亲为AB型血,母亲为O型血,儿子为O型血,怀疑医院在出生时抱错,一家三口到医院鉴定中心作亲子鉴定。
案例3:父亲为O型血,母亲为O型血,儿子为B型血,怀疑医院在出生时抱错,一家三口到医院鉴定中心作亲子鉴定。
(2)检查结果:案1中父亲在检测的22个常染色体位点均符合作为孩子的遗传基因条件,计算亲子关系概率时,因DNA Solution公司没有提供7个STR基因位点的基因频率,所以没有计算在内,但ABI公司15个位点计算得出的RCP值已大于99.997%,极强力支持父亲与孩子之间存在亲生血缘关系。
案2与案3中父母的基因型均符合作为孩子的遗传基因条件,其RCP值分别为99.999995%与99.999999%,均极强力支持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亲生血缘关系。
(3)讨论:根据伯恩斯坦的三复等位基因学说,控制ABO血型的基因有三个,分别为I A、I B和i,它们组成六种基因型,而6种基因型只显现4种表型。
AB基因对等互换,即AB基因分开传给子女。
所以父母中一人为O型,另一人为AB型,则子女不可能与父母相同,即不可能有O型或AB型,只能为A型或B型。
早在1964年,塞弗里德等报道了一个波兰家庭ABO血型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规律。
在这个家庭中,AB一起传给后代:一个A2B血型的妇女和O型血的丈夫,生有两个A2B的孩子,该妇女的母亲是O型血,首先提出了AB遗传复合体的概念。
从那以后,陆续出现许多相似的其他家庭报道,后来这种与正常遗传相矛盾的不正常遗传的AB型被称为CisAB型。
这是由于AB染色体呈非对等互换,即AB基因不分开遗传给子女,而是在同一条染色体上遗传给子女的缘故。
前面提到的案1和案2中的父母亲分别为O型与AB型,小孩为O型,均违背了正常ABO血型遗传规律,似乎排除了亲生关系,而DNA多态性的检测结果又可以肯定他们之间存在亲生血缘关系,因此可以推断这两个家系父母中的AB血型为CisAB型。
前面的案3,父母均为O型血,儿子为B型血,从血型上违背了正常血型遗传规律,而DNA多态性的检测结果经计算RCP值为99.9999%,极强力支持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亲生血缘关系。
由此可以推断该家系的ABO血型系统发生了违反孟德尔规律的遗传事件。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以下两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父母中有一方属于孟买型。
ABO基因定位于第九号染色体上,ABO血型抗原是由ABO血型抗原基因编码的特异性糖基转移酶催化合成的红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
一般认为O型个体没有跟A和B相对应的抗原。
事实上,O型的人是有相应抗原的,这个抗原称为H抗原,因为每个人都有H抗原,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找不到抗H的抗体,从而也就无法鉴定H抗原的存在。
目前认为在ABO血型系统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要合成一种ABO血型基本分子,称为H物质,它的最后合成受到显性基因H的控制,然后这种H物质在I A基因或I B基因,作用下转而形成A抗原和少量H抗原或B抗原和少量H抗原;H物质和i基因结合则只有H抗原。
H的表达可能受一个ABO基因之外的位点控制,该位点等位基因纯合时,则不能产生H物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I A基因或I B基因,也不能形成A抗原或B抗原。
此外,从基因结构的角度来看,编码ABO血型的三个复等位基因之间的差异只是少数位置上单碱基的替换或缺失,在产生ABO血型基本分子H物质后,如果I A基因或I B基因发生了突变,那么也不能够产生相应的ABH抗原,反映在血清学上的结果仍为“O”型。
结合上面案例,可以认为表现为O型的父母亲,其实不是真正的O型,可能带有I B基因,但是不能形成H物质,不能表现为B型;或者形成了H物质,但是I B基因发生了突变,不能合成B抗原。
第二种原因:儿子为获得性B抗原。
卡梅伦等发现B抗原是获得性特征,可能与疾病相关。
获得性B抗原的病人基因组中不包含B基因。
三.Rh血型系统1.简介Rh血型系统,意为恒河猴血型系统,是人类的一种血型系统,有阴性与阳性之分。
当一个人的红细胞上存在一种D血型物质(抗原)时,则称为Rh阳性,用Rh(+)表示;当缺乏D抗原时即为Rh阴性,用Rh(-)表示。
大部分人都为阳性,Rh系统可能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一个系统,其重要性仅次于ABO 系统。
2.Rh血型抗原Rh血型的抗原已发现了40多种,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有5种:D、C、E、c、e。
其中:5种抗原的抗原性强弱次序为D>E>C>c>e.3.Rh血型抗体Rh血型血清中不含天然抗体,通常是由于Rh阴性个体由输血或怀孕接触D 抗原后,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Rh抗体,从而与红细胞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或新生儿溶血病。
4.血型遗传Rh(-)是隐性基因。
当Rh(+)的父母将有Rh(-)基因同时遗传给子代,其子一代即表现为Rh(-),双亲有一人是Rh(-)时,其子女为Rh(-)的机会增大,反之机会减四.P血型系统1.简介P血型系统是人类血型系统的一种,其基因位于染色体22q12.3-q13.1上。
其抗原P1以糖脂形式存在。
P血型系统包括P1、P2、P1k、P2k以及p五种种表型。
常见的是P1,P2,而后三种表型极其少见。
p血型为P血型系统的一种罕见表型,表现为缺失所有P血型抗原,为隐性遗传。
且基因频率非常低。
2.发现历程1927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卡尔·兰德斯泰纳和美国免疫学家菲利普·列文在研究新生儿溶血症期间,从输入人类血液的家兔体内发现一种新抗体。
这种抗体可以凝集一部分人的红细胞,而对另一部分人群的红细胞则没有效果。
他们将这两种血型分别称为P(+)型和P(-)型。
他们同时发现了属于另一种血型系统即MNS血型系统的M、N抗原。
后来,人们将P(+)型和P(-)型分别称为P1型和P2型。
1959年,Matson发现了同属于此系统的P k抗原,1965年,Kortekangas 又将这一亚型细分为P k1和P k2型。
3.抗原抗体(1)抗原P1是P血型系统中唯一的抗原。
在P系统中,几乎所有人的抗原不是P1就是P2,因此P2人可简单地认为是P1阴性,即没有P1抗原。
用抗-P1抗血清测定只可以检出P1和P2。
P1抗原也可由于感染肝吸虫等而产生非人源性抗原。
P、P k与LKE抗原在血清学与生物化学方面与P1抗原密切相关, 其中但不是由控制P1的基因所控制。
现已归属于红细胞糖苷脂。
(2)抗体p型血血清中所产生的抗体为-PP1P K。
抗-P1并不存在于所有P2表型中。
抗-P1PPk具有溶血性,仅存在于p血型人的血清中,常伴有早期流产。
抗-P 也具有溶血性,伴有Donath-Landsteiner 抗体,也可引起早期流产。
另有报道,由于P血型不合而导致反复流产,产妇体内的抗体可以通过一些治疗方法去除。
5.相关案例南京一位等待手术的62岁男子血型令人惊奇——他的血型竟是P型,患者的血液中含有一种极罕见的抗Tja抗体。
这是我省首例含有抗Tja抗体的稀有P 血型系统病例,其出现概率,是俗称的“熊猫血”Rh阴性血型的千分之一。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检测确认,该患者的血液中含有一种极罕见的抗Tja抗体。
患者是稀有的P血型系统,红细胞是P血型系统中非常罕见的P表型。
据悉,该抗体最早于1951年发现,外国学者Levine发现一名胃癌妇女血清与除了她妹妹以外的所有人的红细胞都发生凝集反应,称之抗Tja(T代表肿瘤,j为患者的名字缩写)。
P表型的遗传是隐性遗传,其频率非常低,据统计分析在欧洲每百万人中有5.8例,而在香港人中筛选了100万人才发现一例。
全国目前已知发现有七八例。
五.Kidd血型系统1.简介Kidd血型系统是人类血型系统之一。
决定该系统血型分型的抗原称为Kidd 抗原或Jk抗原。
2.发现1951年,Allen等在一个姓Kidd的妇女血清中发现了一中新抗体,导致胎儿发生溶血性黄疸。
该抗体对应的抗原被命名为Jka,这种血型系统则被命名为Kidd血型系统。
1953年,Plaut等又发现了Jka对应的抗原Jkb。
3.决定基因Kidd血型系统的决定基因位于18号染色体的JK基因。
该基因有一对共显性等位基因Jka和Jkb,分别编码抗原Jka和Jkb。
4.相关案例2007年6月22日,广州血液中心主任付涌水博士6月22日向记者证实,广州首次发现罕见血型抗体——“抗Jk3”(即Jk(a-b-)),这种血型抗体在国内未见公开报道。
6月初,广州血液中心在研究广州市妇婴医院送来的一份血液标本时,发现并鉴定了这一稀有血型抗体。
广州市妇婴医院准备为一名来自广西的孕妇行引产术,需要术前备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