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三年——博士研究生生活感悟读博三年——博士研究生生活感悟正如我以前说的那样,我的确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中等身材,只是稍显文雅而已.我是在一个小学校读的博士.正如我在博士论文致谢中所说的那样:导师给实验室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宽松的研究氛围,使我能够在广阔的科研天地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就是很少得到导师的指导.从入学的第一个月开始,我就埋头于课程的学习中(专业有点改).小学校的一个主要的弊端就是带有色眼镜的人太多.课题组的几个老师,尤其是自己的导师和某位学术造诣较深的老教授,总认为我的水平不过如此,做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价值.每次轮到我汇报研究进展时(导师业务很忙,一般很少参加),某教授说得最多的总是“没有什么价值,前途堪忧”,让我郁闷的要死.由于自己拼命学习,几乎没有节假日,身体终于垮了.在课题还没有明显进展的时候(2004年底),就查出有慢性病.在2005年2月底,刚过完春节就住进了医院2周.以前从没有住过院.就在我上个月刚拿到学位时,去医院检查身体,又发现自己的腰椎有问题.终于这一次我下定决心:不走学术的道路了.虽然内心很是遗憾,但为了家庭和健康,这是一个最优的选择.我在这3年中的学术研究所得,可以很欣慰的说出许多.就论文而言,在国内外顶级刊物发表和录用论文10余篇(学校要求一篇就行),在ietjournal(原来的ieeproc.)发表一篇,在ieeetrans.投稿2篇(一篇已经修改待二审),在ei核心检索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这些学术成果,可以申请国内很多院校的博士学位了.所以,小学校也是能够成材的.三年来我总的感觉,就是如果要想博士学位拿的坦然的话,必须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因为时间太少,三年多的时间,在一个领域里面要有所收获,必须全力以赴.硕士研究的背景,对于博士期间非常有帮助.所以如果立志攻博的话,就要从硕士做起.此外,个人觉得攻读博士学位就是一个逐步爬山的过程.如果前期不努力的话,很难爬到山顶.尽管有很多水货博士,但真正的博士,是那些靠自己的双脚爬到山顶的人.爬到山顶的标志之一,就是在顶级刊物发表论文.爬到山顶之后的心态、视野,远非那些水货可比.而博士学位真正的、或者说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这个爬山的过程.博士录取了,十分新鲜的考博经验1.联系博导.也许这大家都知道,但是联系的主要的硬件还是你的paper,如果你不是在一个牛学校,一个牛导师(他可以帮你介绍)的情况下,能打动博导的主要武器就是论文了,你觉得你的工作科研能力再怎么强,现在在中国也只有paper能体现你的价值,虽然很反对为了发p而发p,但是没有办法.所以现在在读的一些比较不好的学校的硕士们,如果有志于考博,首先要做的不是学英语,而是发paper啊~~~2.复习.其实复习是个比较简单的过程,只要你联系好老师了,专业就不用花什么时间了,主要就是考英语,所以考博士这个考试主要是看英语的,花1个月时间看看英语突击一下,只要你水平不是那么的差的话,应该是差不多的了.这些好象都是废话哦~~,反正我是8月开始联系老师的,后来9月份复习,10月初就走了,10月底考试,其实这期间复习的时间不是很多的,因为还有实验要做,杂七杂八的事情一大堆,所以要有效的考上博士,主要的就是要搞好博导了.考博,不只是一种考试,其实80%的因素是你硕士期间的成果.如果你什么都没有,那就只有靠关系了.转载自共享天下考研论坛原始地址:/viewthread.php?tid=396523&fromui d=93021写给准备读博士的朋友!大家好,突然想写些东西给准备读博士的朋友们看看!现在硕士多了,很多人想读博士了,但很多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博士是怎么一回事就盲目随从.我觉得首先你得知道以下得几点你再考虑读不读博士.1认识自己.这个好像很可笑,但是很多人就是迷迷糊糊,根本就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曾经一个朋友对我这样说,“我在一个地方连续待上2个小时就受不了了,想外出活动活动.我从南京坐车到上海,到后再坐车到北京,办完事后立即坐车回南京继续上班”.听了我深有感慨,我是不可能像他那样的.我能做着看书一个上午,做几个小时的车后就不舒服想睡觉休息.我想说的就是这个世界有365行,行行都需要人,但不是行行都需要博士的.但每个人都能生活得很好,行行都出状元.我那朋友可以说由于销售做得好不比一般得博士生活差,事实上薪水还要高.最重要得就是你首先得了解自己,自己擅长什么,缺点是什么,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你既然已经是硕士了,也就是说做了科研了,你还热爱科研吗?你适合做这些工作吗?这些问题在读博士前你得想明白.2了解博士.这个其实也很重要,我觉得大多博士阶段出问题得人就是首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盲目随从,反正硕士都读了,博士就接着上吧,殊不知慢慢地走进了自己制造的深渊.博士和硕士是不一样.硕士大多做横向课题,难度和要求一般都比较低,硕士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厂家独立工作的科研人员.博士的培养目标是毕业后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发现.一个硕士读100篇外文文献就够了,精读15篇左右.而一个博士至少需要读1000篇的外文文章,精读至少100篇.而且现在国内的大学都是这样的毕业博士需要sci的文章一篇或几篇,硕士是不需要sci的.我说明这些的原因就是说硕士博士要求不一样,对人的能力,意志,品质等综合素质的要求差别还是很大的.尤其做为博士你得静得下心来,你需要忍受更大的压力,需要耐得住寂寞.硕士课题可能查查cnki就可以得到思路参考参考师兄师姐的就可以做出来了,但是博士课题你从cnki上是查不出来的,你必须会查外文文献并从中得到启发,必须学会创新,而且必须有闪光点.所以你必须了解这些再做决定我适不适合读博士,我有这个潜力吗,我能不能忍受这一切.不然你可能慢慢走进自己制造的深渊,所以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博士上了后悔恨不断,最后以命相许的.这些案例能说明什么呢?你自己没有认识以上这些问题!3女生读博士.这也是个热点问题.前不久称女博士是“灭绝师太”,这话可能过分,但是还是很形象的.至少我见过的几个女博士有一半的就是这样的,由于实验压力大,成天一个苦瓜脸.长期这样性格就古怪,找对象就有问题了.所以没有男朋友的女硕士是更不应该读博士的.(当然我这说的都是那些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而不是来混文凭的)可能由于女士擅长形象思维而博士要求更高的逻辑思维,但男士一般都擅长逻辑思维而不擅长现象思维.这是大脑的差异造成的.所以我个人的意见是女士读硕士就可以了,不要再受罪读博士了.事实上我要求我朋友就是这样的,当时她读硕士的时候我看就把她折腾得够呛了,所以我不愿意她读博士,但她也从来不提想读博士.现在一个月3-4千我还是很满意的.上班后回家就休息看电视比我的日子舒服多了,不过我乐意看她这样.当然女强人还是有的,那就另当别论了.4博士工作.博士毕业后的工作问题事实上也是个头疼的问题,不要认为你的就业面就一定好.我校的硕士,本科的就业好于博士.博士一般是到高校,研究所和大型科研单位,这样来看事实上就业面反而比硕士,本科窄.还有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单位前几年招聘博士当招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老板很实在的,就看你能否给他带来效益.由于博士做的课题大多是基础型课题与实际应用差别还有较长的距离,你说老板是愿意招一个博士养着还是愿意招一个有工作经验的硕士或其它啊?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博士做基础研究型课题这个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不然我们中国就没有人真正搞基础研发了,但是博士的应用能力就不一定比有工作经验的硕士强)还有高校的就业现在也不是很好,本科大扩招的年代已经过了,所以现在老师的需求可能相对比前几年少.还有高校的待遇确实不高,这个网上已经很多讨论了.仅仅因为以后收入高的想法读博士的人就要好好考虑考虑了,你还不如硕士毕业后马上工作积累实践经验,等你踏踏实实做几年后你的薪水绝对不少于博士了.5博士的好处.上面说了很多好像叫大家不要读博士,事实上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想把大家比较模糊的有些问题辨正的看罢了.我们国家基础型理论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应该是10-20年,没有理论的基础是不可能有原创型的发现的.所以在这个急需创新的年代还是很需要博士搞研究的,因为中国可以说80%以上的基础型研究都是博士在做.这是读博士的价值,可以说是社会价值吧.还有读了博士后你的起点确实是不一样,看问题办事情的思路也可能不一样,你的社会名誉也会不一样,毕竟是博士吗!这些都意味着你有更多的机会,更高的起点.6关于硕博连读这个问题说实在话我个人是极力反对的.但是有些人以为捡到便宜,硕博连读多好啊,节省一年时间早工作多挣钱.殊不知科学的道路从来是没有捷径的,只有老老实实做科研才能终成大器.这也正式一般博后肯定不招自己的博士的原因所在.在同一个实验室,跟同一个老板,接触同一类的人,你认为真的对你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吗?每一个人,包括你的导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试想一下,你硕士博士在不同的老板手下读你的收获是不是应该更大呢?因为你接触到了不同的课题,不同的导师,不同的实验条件,不同人群的思维方式,那你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性等综合素质能比硕博连读的差吗?答案是明显的.真正想做学问的人就是应该踏踏实实地做,没有捷径,你必须学百家之长,你才能成为大家.科学灵感的火花从来都是不同思维的碰撞的结果,真正想做学问的你,想以后有所做为的你还会选择硕博连读吗?7博士的待遇读博士的待遇现在是个热门的话题,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在读博士大多数待遇太低了,很多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费.这种现实实在让人无法忍受.真正在中国做科研的人--博士的月收入比农民工还少,我现在的补贴(国家+老板的)不到350元,你说这博士怎么搞科研?中国科研水平差的部分原因你看出来了吧?中国的科研就是由这么一部分连基本生活费用都难以得到保障的人做出来的,这就是一部分博士生的现状,事实上这绝对是个得不偿失的待遇.所以现在有些博士生不能静下心来做研究,还做私活,有的甚至于做家教类的兼职工作,这都是生活所逼啊,我可以理解,毕竟大家“奔三”这个年龄不能支援父母还伸手要钱实在心里难受啊.这怨恨谁呢?但是这样明显会分散博士生的研究,这个问题是个很值得人深思的问题.当然我不否认中科院的博士生待遇一般会好一些!但下面的高校呢?这个问题也希望大家在读博前了解了解,毕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以上说的都是本人有感身边的博士而写的,确实现在有些人对博士的认知存在问题.以上观点也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转载自共享天下考研论坛原始地址:/viewthread.php?tid=526961&fromuid=93021看到周边的同学和朋友,经常为找不到创新点而烦恼,昨天与我的原来导师的师妹网上也聊起,向我求助.于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估计对一些虫子都有帮助.我也是跨了几个学科,本科是工科,硕士是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实验的,估计与大多数虫子相同,博士学管理的,相当于跨了几个学科,现在做高校老师.有点心得,在此,献给各位虫子,希望能对一些虫子有帮助.创新难,难创新,首先就是要找到创新的点,才能想实现创新的途径和方法.我觉得可以从如何几个方面:1.科研扫盲,这是创新的第一步也是必要的一步.首先是把导师,师兄,师姐的文章和论文,科学基金的申请成功报告,没中的申请报告,结题报告,横向课题的报告,咨询报告等全部浏览一遍,知道自己在什么领域,这个领域你的导师和前几届做什么,这个对于硕士来说,我觉得很有必要.这相当于给你科研扫盲,对于那些博士跨学科的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2.寻找问题和分解问题,创新的源头.如连问题都找不到或不知道如何分解问题,科研的基本功需要加强和科研思考的方式需要转换.多参加知名专家或者基金委或者部委的讲座.这个可以听到很多现实问题的描述,不一定是怎么解决,可能是抛出了问题.问题导向,往往就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还有有的虫子可以走捷径,就是关注当年国家基金(自然、社科、863,973等)申请指南和已经中标的基金项目,这些都有网站,上面都有每年中标项目和项目列表统计,多去看看.如果2007年,有个基金项目你正好赶兴趣,这时你正好处于选题时候,就可以选他,等那个基金结题了,你的博士论文也差不多了.尽管处于两个地方,但是肯定结果不一样.还有就是多观察和对经常见的问题问个为什么?不要相信任何权威,敢于对一切质疑.导师不一定是对的.许多重大创新都是建立对权威的挑战,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我硕士是做实验的,我举个简单例子,农村的小孩大概都知道田边的稻子长得好,谷子饱满,我想大多数都知道阳光充足呀,肥料好呀,根系可以深入田埂吸收营养.但是估计有的农村出身的同学可能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长在田埂护边上的稻谷更好,这是为什么呢,平时护边上的稻子并没有被水淹没,所以这就一个问题.仅研究这个问题或现象,我原来的老板的团队就做了863,973项目,其实就是一个适度亏缺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延伸到医学,你看那些得胃病的人,往往是饱一顿饿一顿,或者经常吃的很饱(据说经常吃的很饱容易变傻),其实如果我们让得胃病的人吃饭的时候“适度亏缺”不就容易了吗?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那么为什么适度亏缺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发明什么药物让这个人吃了这个药胃还没吃饱情况下就产生饱意或者适度亏缺呢?所以,问题就是要平时多观察一些细致的问题或者已经发生的问题,我们往往对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不问为什么,建议大家看看每年搞笑诺贝尔奖的情况.比如现在学管理,管理的问题就多了,举个简单身边例子,读博士的时候,发觉大家相互交流很少,有的人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所以,许多老板开什么周会月会,但是往往是气氛不热烈,老板说得多,那么为什么这样呢?你如果深究下去,会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不是没有,而是你没有观察,或者没有对经常的问题,问个为什么?分解问题,我想学管理的大概知道wbs(工作分解结构),这个对于其他学科虫子来说,真的很有帮助,可以去google,百度搜索下.各个学科不一样,看了这个工具,大家结合自己学科捉摸吧.没有共同的经验,就是工具一样.最后提醒一下,在工作分解结构之前或者看问题之前,一定要高处着眼,低处着手.高处,就是你头脑里要想着你这个问题所有有关联的各个方面,而低处就是从叶子着手解决.3.看文献——获取创新灵感或者解决问题方法的路径依赖.看文献,不是看书.这个很多虫子也贡献了很多经验.但是我周围的人也知道小木虫,但是很多人看了那么多经验,可是看完了还是很困惑?原因何在呢?我观察了很周边的同学和同事,我发觉一个重要的就是动手太少,看纸质期刊太少.这个我想小木虫很多发sci的,一般看国外期刊,但是现在很多图书馆的国外期刊也有纸质版本,看纸质版本,你可以浏览到你的这个领域顶级期刊相关的研究,一些人为什么没有找不到创新,有可能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研究的领域到底有那些方向.,随便浏览纸质版本,或许一个并不相关的问题,你无意中看到了,给了你启发,电脑搜索的电子文献往往我们是按主题或者关键词搜索的,请问,你能保证你提前设置的关键词是最新的吗?创新要看不同主题的文章,很多来源于交叉和其他学科.当然有的学科即使要创新也要需要实验设备支撑,这个也是不断磨合的过程.要想找到自己创新点,我觉得看文献很重要.如何看呢?首先,准备好一个不大不小的笔记本(可以命名为科研灵感本),最好有个厚重封皮,准备一支笔.摔开电脑,周边的同学许多很依赖电脑,存了很多文献,至于看了没有,估计大多数占空间.还有电脑一看,网络一开,你得思维无法完全集中于文献,一会儿qq,一会儿小木虫论坛等等,打扰太多.灵感=心静+环境.去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带着前面1,2想到的问题和听到的问题(也要记在你那个专门的科研灵感本上),静下心来,加起来的时间至少2个月,边看期刊的时候,如果闪现什么灵感,马上记下来,切记,一定要记下来,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注明出处,你的灵感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这个文献给你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如果你当时沿着这个灵感还有其他想法,就沿着这个思路下去,直到你不知道写什么,那么就停止,看第二篇.看期刊,最好是从目录看起,稍微沾边的都要浏览一下.对于做实验的科研来说,一般期刊比较少,也比较专业,所以很快能看完.但是对于社科,比如,管理,经济,法学等学科来说,往往会涉及到很多期刊,所以时间很长,但是一定要静下心来,这个时间可以在一年级上完课就去读.对于社科的来说,往往创新不容易,我这里特别提醒一下,由于我原来学工科的,现在学管理,我觉得社科类的研究生一定要去浏览下工科类的杂志或者理科类的杂志或者交叉学科的杂志,一般会有大收获.我的几篇小论文都是启发来源于工科.另外,社科研究的问题往往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所以,只要是系统问题,工科类的控制类杂志(像控制与决策,电气自动化,机械工程等),系统类杂志(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运筹学等),计算机类的杂志(计算机学报,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微型计算机系统等)都要看.即使就是工科的也可以去看,比如有点人研究水资源配置,显然就是一个系统问题.这些杂志很有帮助.4.利用网络——创新帮助的好助手.网络当然有很多专业论坛,数据库等,我都将其归类为电子文献.如何看电子文献.首先得按主题分类,很多虫子都贡献了,这里不说了.按照上3,这样你从纸质期刊得到很多灵感,那么现在你把你的这些灵感关键词或者主题,从电子文献中去索取,也要按照3的办法,看的时候,马上记下来,或者建立一个word文档或者专门的软件,把感兴趣的截取下来,并在旁边注明给你得启发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这个很重要,有的人看了文献,就丢在一边,看得多,丢得多.另外,在看电子文献的时候,一定要关掉qq和论坛等东西,不要让这些断了你灵感的来路.5.积累——创新的技巧和关键手段.按3,4步骤,这样你就积累了很多灵感了.厚厚一个本子或者一个长篇word文件,这样重温一遍.请记住,没有积累,是没有创新的!!!!这个积累不是说把文献从数据库下载下来,放在计算就里面,而是你看了文献,你的随时闪光点或灵感的用笔记下来的看得见的积累.这样,你把你这些闪光点,找了相关文献,觉得可以写一篇小论文,就马上动手写,不要拖,不要找借口,要知道写作的激情会失去的,找不回来的.把小论文写好了,放在一段时间,再看,可以的话,修改后就投,如果觉得可以,投高一些杂志,觉得一般,投一般核心,觉得实在不咋样,就投哪些不是核心的.这里,我周围一些同学和同事,有个观念就是要发就发好的,我觉得这个不好,即使是一篇非核心的,看到自己的东西变成铅字了,心里还是会高兴的,这会给你极大的精神动力.如果,你的稿子就是要发sci,ei,ssci等,发了一年半载都难中,会打消你得积极性和使你苦闷,而一旦苦闷了,灵感就跑了.灵感是非常偏向哪些思想活跃的人,那些有精神的人.还有要注意,大的创新点是要靠小的创新点集成的.没有小的,那有大的.胜利的目标总是在不断的加油中接近的,小论文就算你的油,写写,你就顺了,这点对于社科类的虫子,估计很重要.6.走向大自然——获取一颗创新的生态心.现在其实我们很多解决的问题来源大自然,大自然是生命的来源,也是创新的生命起源.不管你是理论研究还是社会研究,保持一个生态心很重要,过于功利,浮躁,布满灰尘的心都是创新的杀手.走向大自然,不要逛什么街和超市.这点,估计有的人会说,这与找创新点有何关系?登高而望远,试问,你在那么喧闹的超市,那么多帅哥美女从你前面经过,你的神经会得到休息吗?你的思维会有闪光吗?所以,如果在实验室或者宿舍呆烦了,不知道怎么做.不如带上自己科研灵感本和笔,去郊外或者爬山,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说不定心中的苦闷气出去了,灵感就进来了.总结:注意看交叉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杂志,多记,心静,多动手,贴近大自然.我的心得:没有不开窍的脑袋,只是方法不对.不是没有创新,而是积累不够.看完了,觉得好,别忘了评价,你的鼓励是我永远贡献经验的动力.转载自共享天下考研论坛原始地址:/viewthread.php?tid=424324&fromui d=93021上次我的导师,一个年龄42岁的博导,我们学科的大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