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直接受供求调节的外部劳动市场相比,具有一系列不同特点:
第一,内部市场主要以管理和惯例为调节手段。
它是一个科层组织,其人力资源的配置过程完全被纳入到管理规则。
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特有的惯例与传统作为非正式规则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外部市场则通常是以价格为调节手段。
第二,内部劳动市场的就业合约一般较长,这是其最典型特征。
企业在完成初始雇佣后往往通过默契或承诺维系就业关系的稳定性,为职工在企业内提供职业生涯长期发展的机会,一般不轻易解雇员工,即使当经济环境不景气或企业面临经营困难时,也不立即把多余的员工推到社会,而是首先通过一系列内部优化重组的措施来应对。
与此相对应,员工通常很少具有流动性或“跳槽”行为。
这与外部劳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频繁波动形成反差。
第三,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机制也具有特点。
在这里,工资是与工人的长期绩效相联系,实行所谓“年功工资”的分配制度。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意义
那么,在市场体制下,为什么除了外部市场调节之外,还需要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呢?这是因为内部劳动力市场可以弥补外部市场的不足,其存在具有客观的效率基础。
首先,内部劳动力市场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既可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各种招募、筛选与培训成本,又能够弱化因经济当事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成本。
其次,内部劳动力市场还有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本开发。
在短期的雇佣关系下,企业与雇员都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原因在于他们担心一旦雇佣关系中断将会使其投资面临损失。
而内部劳动力市场增强了雇佣双方长期合作的预期,从而确立了人力投资的有效激励基础。
最后,内部劳动力市场也有助于实现长期激励相容,它通过工作阶梯与内部职位晋升制度、资历导向的薪酬制度等一套长期激励机制,可以确保企业的长期动态效率。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启示与借鉴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在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出现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劳动经济学与企业理论等方面研究的重大进步,深化了人们对于市场体制下制度安排多样性的认识。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对于当代劳动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它从交易成本、合约、非对称信息等新视角出发,集中探讨企业内部的就业制度或劳动合约安排的性质、特点及运作机制,超越了新古典的简单框架,弥补了传统劳动经济理论的空白。
它对于企业理
论发展的贡献,则体现在它着重从劳动合约关系这个侧面透视了企业内部科层组织的构造和原理,以及组织有效运行的经济理性基穿 此外,这一理论通过更为系统地阐明有关劳动力市场非出清、工资刚性等等一系列现象的机理,还为现代宏观经济学进一步确立了微观基础。
吸收和借鉴西方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一,这将有助于我们推进劳动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化。
传统的劳动经济学不过是新古典的要素市场定价理论的简单翻版,它单纯拘泥于一种劳动供求关系——现货市场的短期合约,运用边际生产力和个人时间偏好两方面因素说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并将市场非均衡归因于工会力量、ZF干预等外生因素。
而忽略了现实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其他许多重要问题,诸如企业内的长期劳动合约,不同合约的制度特征与影响因素,不同合约条件下的劳动供给与需求行为特征,等等。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探讨了这些问题,揭示了市场体制下就业合约的多样性及其社会经济原因,特别是深入分析了长期就业合约的形成机理、运作特征、经济后果等。
第二,借鉴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使我们更加科学地解决我国就业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有效地推动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
我国近年来就业体制改革存在的一个重要偏差就是单纯强调外部市场调节而忽视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建设。
似乎所谓的市场化就是完全弹性的短期就业合约,就是要使失业完全的公开化,而强调企业内部安置就意味着走老路。
由此导致企业缺乏维持稳定就业关系的激励,以至于一些企业甚至出现了一方面大量的工人下岗失业、另一方面却从外部市场招聘新员工弥补岗位空缺的矛盾现象。
如果我们在完善外部市场环境的同时也能注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从政策上鼓励企业采取长期行为,推行稳定的就业关系,对于冗员坚持以内部优化配置为主、外部游离为辅的做法,那么将可能大大减低当前就业体制转轨的成本,而从长远看这也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长期或动态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