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最新高考地理各大题型答题模板

2019最新高考地理各大题型答题模板

【答题模版】2019最新高考地理各大题型答题模板谭老师地理工作室2019-04-21 12:33高中地理大题,是几乎所有文科生的失分大项。

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不会答,二是答不全,三是答全了但不规范。

下面高考常考的6类大题模板,让你答题答到点子上,不丢冤枉分!一、“原因、措施类”设问原因类设问常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常见的设问形式有“说明××形成的原因”“试分析××地理现象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原因”“简述××地区发展××的理由”等。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1)要清楚重要地理事象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2)明确要分析的原因类型。

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

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来分析。

措施类设问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

常见的呈现形式有“具体措施有哪些”“可采取哪些主要举措”“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等。

该类设问最基本的解答思路是根据问题的特点和产生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要有的放矢。

对于措施类设问,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进行考查,在解答时也应该先找出问题产生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再针对原因,提出合理的措施。

答题时应注意: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一般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分析、评价类”设问分析、评价类设问往往结合社会热点,以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或区域可持续发展、大型工程建设(如水库建设、跨流域调水、能源跨区域调配等)为切入点,要求分析或评价某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优劣,工农业生产、城市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条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大型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常见的设问形式有“分析某地发展××工(农)业的区位条件(优势)”“从××角度评价××区位条件”“结合××因素评价××的发展条件”“简要评价××对××的影响”“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方面进行分析”等。

在解答该类试题时: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明确是评价利还是评价弊,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该从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等;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①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②要从多角度分析,如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③注意限定条件,只能从所要求的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除此之外,解答分析、评价类设问时,要充分利用题目材料信息,合理迁移相关地理原理、规律,组织答案时一定要突出“关键词”,因为“关键词”就是得分点。

三、“影响类”设问影响类设问常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结合重大工程建设、产业活动、人口迁移、城市化等,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命题,常见设问形式有“带来的影响有哪些”“产生什么影响”“试分析××对××的影响”“分析说明××对××的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等。

影响类设问一般要从多角度分析,如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对本地区(事物)的影响和对其他地区(事物)的影响,现在的影响和将来的可能影响,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影响等。

注意:如果设问给出限定条件,只能从所要求的方面进行分析。

如“分析说明××对××的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对于这类设问,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知道从哪个方面进行分析。

四、“特征类”设问高考试题中特征类设问的命题形式一般有“描述”某国的地理位置特征、“简述”图中某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甲地与乙地地理位置的异同点、“描述”图中城市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比较”两地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等。

解答特征类设问的一般思路:首先,看题目是否需要进行区域定位。

如果不需要,则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果需要,则结合经纬网和区域特征进行定位,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其次,结合图文信息进行区域的时空特征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

若题目要求比较两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则应注意审题:第一步,审比较对象;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清题目是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是异同点都找;第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比较两地气候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特征;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清题目要求从什么角度去比较,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

若题目要求分析地理事物的特征,则应注意两点:一是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图文材料体现的特征和设问涉及的特征),二是分析特征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最后,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尽量使用地理术语,使答案简洁、准确。

五、“意义类”设问地理意义是指某事物所产生的地理方面的影响,其实质是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影响,多为人类活动的积极作用、正面影响。

该类题命制的基本形式是针对某一地理事物进行设问,设问形式一般是“说明××在××方面的意义”“运用××知识(原理),分析××对××的意义”等。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开放性意义类设问有增加的趋势。

解答意义类试题,要注意两个方面:(1)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要结合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城市、交通、产业等)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不必生搬硬套。

(2)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该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来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进行深入分析。

六、“探究类”设问探究类设问即地理开放性试题,具有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过程体现探究性、知识呈现体现综合性、思维方式体现发散性等特征。

其设问形式一般有“你是否赞同某地发展××?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某地对××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看法,并为其提供论据”等。

解答探究类设问的一般思路:首先读题干,审问题;其次读图文信息,获取论据;最后亮明观点,说明理由。

理由必须全面(如既包括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包括地理事象的优缺点对比)、充分。

最后:以上就是同学们在考试中常常见到的大题了,希望大家多总结,多分析,多观察正确答案的答法,你才能更接近你心目中的强者。

高考地理专题设计--措施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综合题1.山区道路建设中常因边坡深挖、隧洞建设产生大量弃渣,需要合理选择弃渣场,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下图示意太行山区和顺至邢台铁路工程建设中某弃渣场防护措施布局。

简述该处弃渣场为防止水土流失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原因。

【答案】渣场修建挡渣墙,原因:渣土疏松易流失,修建挡渣墙可增加渣土堆积量和稳定性。

渣顶栽植灌草绿化,原因:利于提高拦渣效率。

渣面(场)临坡侧设置截(排)水沟和沉砂池,原因:该弃渣场位于沟谷,雨季(特别是暴雨)地表水汇集易引发山洪,需要修建截水沟排水。

【解析】读图,结合注记分析,渣场修建挡渣墙,主要原因是渣土疏松易流失,修建挡渣墙可增加渣土堆积量和稳定性。

图中渣顶栽植灌草绿化,有利于提高拦渣效率。

图中渣面(场)临坡侧设置截水沟和沉砂池,主要原因是该弃渣场位于沟谷,雨季,特别是暴雨时,地表水汇集易引发山洪,需要修建截水沟排水。

考点:渣场为防止水土流失所采取的措施及原因。

2.【环境保护】农业生产中的害虫防治措施主要有生物防治和农药防治两种,其中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害虫的天敌)对付害虫的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

图l3示意不同防治措施下害虫种群密度和作物污染变化,其中实线表示害虫种群密度的消长状况,虚线表示农作物的污染指数变化。

图中A点和B点是采用不同防治措施的时间节点。

图14示意农药污染及其侵入生物有机体的途径。

分别指出从A点和B点开始进行害虫防治的措施,并简述过度使用农药造成的危害。

【答案】措施:A点:农药措施B点:生物措施。

主要危害:造成环境污染(污染土壤、水源、大气);增加害虫的抗药性,杀害害虫的天敌,造成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人畜中毒。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A点过后农作物的污染指数变化增大,B点过后农作物的污染指数变小,说明A点是农药措施,B点是生物措施。

农药使用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土壤、水源、大气等环境污染、造成其他生物的死亡,增加害虫的抗药性等,加剧生态破坏、人畜中毒等。

考点:生物灾害的防治及影响。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面图a为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分布图,图b为黄土高原年降水量、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强度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1: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打坝淤地等)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地。

方案2:以植树造林为治理侵蚀的主要措施;并与修建梯田、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1)简述黄土高原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2)据图说明土壤侵蚀强度与植被覆盖率及年降水量之间的关系。

(3)请你在图示甲、乙两地中任选一地,选择治理该地水土流失的合理措施,并阐明选择该措施的理由。

【答案】(1)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原因:由东南向西北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

(2)年降水量小于300 mm时,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水土流失较轻,土壤侵蚀强度较弱;年降水量为300~450 mm时,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壤侵蚀强度随年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强;年降水量为450~600 mm时,植被覆盖率随年降水量的增加而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年降水量的增加(或植被覆盖率的增大)而迅速减弱;年降水量大于600 mm时,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较弱且变化不大。

(3)甲地:方案2。

理由:甲地年降水量超过450 mm,提高植被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年降水量较大的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