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高一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②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③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2、能力目标①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②引导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罗瓦赛尔太太,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1、探究罗瓦赛尔太太的心理变化、性格发展过程,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心理描写的细腻。
2、探究式阅读讨论,如:怎样评价罗瓦赛尔太太;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2、品味重点段落,赏析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3、分析小说巧妙的构思。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虚荣心人皆有之,只是大小、强弱罢了。
站在人性论的角度看这本无厚非,但是当你付诸行动让虚荣心获得满足的过程中,生活往往会给你开一个可怕的玩笑。
让我们读一读莫泊桑的《项链》,定会悟出这个道理。
二、解题背景介绍(出示投影):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靡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恶劣的社会风气。
这种风气在小资阶级当中同样盛行。
这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这种处境,跻身于上流行列。
但是,只有少数人成功,大多数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落入更悲惨的遭遇。
然而,在当时,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已成为这一阶层人们的普遍心理特征之一。
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他们有很深的了解,写了不少作品讽刺揭露他们的庸俗,势利和虚荣。
《项莲》就是其中之一。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准人物语气,读出情感。
(解说:朗读能渲染气氛,可为下面讨论分析人物性格奠定基础)。
2、学生自由讨论:标题“项链”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在“项链”的牵动下,主要写了哪些情节?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鼓励学生发言归纳:小说采用“物线法”结构。
“项链”是小说的线索。
在“项链”的牵动下主要写了四个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3、教师总结:《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
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罗瓦赛尔太太为参加晚会场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果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XX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
四、具体研习课文1、在情节开头部分,作者静态地向我们介绍这位女主人公—罗瓦赛尔太太。
(1)、提问:在本部分中,多次用“痛苦”、”苦恼”、“伤心”来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
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感到痛苦。
”“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学校读书时的同学,可是她再也不想去看她了,因为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
”“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伤心。
”(2)、提问:本部分多次写到罗瓦赛尔太太的“梦想”,“梦想”的内容是什么?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她“梦想”幽静的厅堂及装饰;“梦想”宽敞的客厅及陈设;“梦想”和最亲密的男朋友在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闲谈;“梦想”到精美的晚餐、发亮的银餐具、四壁的壁毯;“梦想”到佳肴;“梦想”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松鸡的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一句话:女主人公一心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
(3)、学生讨论:本部分着力写女主人公的梦想、苦恼,揭示她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以前后每四人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抽查学生回答,然后归纳:罗瓦赛尔太太自恃面貌标致、人品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的生活,希望自己成为男人的追求的目标,女人们羡慕的对象。
然而现实生活束缚了她,因此她只能在梦想中获得一时满足。
这就揭示她:“爱慕虚荣”的心理。
这部分的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
正是有了前面的叙述才知道罗瓦赛尔太太爱慕虚荣,也正因为她爱慕虚荣,才产生了她付出十年艰辛的悲剧,才发生了小说以后描写的故事。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即从:“可是有一天傍晚”至“可是你得想法子把裙子做得好看些”。
然后思考:罗瓦赛尔太太接到晚会请柬后,有怎样的表现?她的情绪有着怎样的变化?怎样认识她的喜与忧?明确:她只有在拆信封时短暂的“高兴”,接下来便是“气恼”、“恼怒”、“不耐烦”。
这种情绪的变化并不奇怪。
因为请柬给她带来在上流社会风光的机会,但衣着的寒酸又令她苦恼不已,最后硬是从丈夫手里抠出四百法郎添置衣裙。
这又让我们再次认识她的爱面子、好虚荣的性格。
3、提问:当罗瓦赛尔太太借到项链后,“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亲热地吻了她一下,带着宝贝很快跑了”。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明确:“搂”、“吻”、”跑”几个动词,形象地刻画罗瓦赛尔太太借到项链后兴奋至极之情。
4、提问:如何理解罗瓦赛尔太太在舞会上的“陶醉”?明确:作者连用五个“陶醉”写出她得到梦想的东西而兴奋激动到疯狂地步的心理状态,充分揭示她追求豪华生活,爱慕虚荣的思想品质,同时又为主项链埋下伏笔。
5、学生思考:如何理解“罗瓦尔太太过上了穷人的那种艰难的生活,她一下子英勇地拿定了主意。
这笔骇人听闻的债务是必须清偿的”。
一段话?明确: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又一面;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坚韧、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6、学生思考:如何理解“罗瓦赛尔太太心情十分激动。
去跟她说话吗?当然要去,既然债务都己经还清了,她可以把一切都告诉她。
为什么不可以呢?”一段话。
明确:这段话写出女主人公己经远离虚幻的遐想,成了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
心态平和、自豪,成了一个心理成熟的女性。
高一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
3.诵读,积累语言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诵读,训练语感。
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3.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重点、难点《故都的秋》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它充分显示了作者的个性气质和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位。
作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活动诵读、鉴赏思考、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文章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
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是如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体会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艺术风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可选取传统教材中峻青《秋色赋》若干段进行朗读。
读后问:这段秋景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丰收,色彩绚丽,喜悦热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同样描写秋天景物的文章,我们看了郁达夫所描写的故都秋景与峻青笔下的秋景有何不同?二、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根据文意的需要来夹带介绍)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由于###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游山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记。
三、范读、感知播放课文朗读,学生看书默读,感知课文。
四、诵读、感悟(选择重点章节学生和老师比较阅读,为什么老师和学生读的有差别?因为对课文的感情把握深浅有区别。
)本文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
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