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诗经写作手法 赋比兴.ppt
诗经写作手法 赋比兴.ppt
《诗经》中的赋
• 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 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
•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 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 芣苢,薄言襭之。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 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 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 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 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 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 歌,犹有此遗风云。
•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 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 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 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 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 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 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 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 道。
《诗经》中的比
• 《诗经》的比喻手法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比”,用朱熹的解释,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 明喻是“比”句中既有“彼物”又有“此物”,两者之间还有一个关联词“如”字充 作比喻的标志。如《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小雅·常棣》:“妻子 好合,如鼓琴瑟。”所以孔颖达说:“诸言如者,皆比辞也”。
《诗经》中的兴
•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兴”既要起情,先言之物一定要与下文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或 者表现为先言之物能隐喻下文,或者表现为先言之物能渲染气氛烘托下文, 或者兼而有之。
• 暗喻是“彼物”与“此物”之间没有“如”一类的关联词。如《卫风·氓》“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等。
• 借喻是只说“彼物”,不说“此物”。如《卫风·氓》“桑之落矣,其黄而殒。自我徂尔, 三岁食贫”。
• 博喻是用一联串的“彼物”来比喻一个“此物”。如《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 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连出五个比喻,比喻事业的蒸蒸日上。《大雅·板》中 “天之庸民,如埙如箎,如璋如圭,如取如携”,连出六个比喻,比喻上天帮助下民。
比
❖ 比:比喻。 ❖ 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
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 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 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
❖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 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 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 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 其家人。
• 有的诗是通篇用“比”的,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尤其是《鹤鸣》,全 诗集比成篇,叠喻为章,寓意野有遗贤,招之可用。是《雅》《颂》中独一无二的比 体诗。
【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
其下维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 《秦风·蒹葭》、《周南·关睢》。“兴”的艺术滋味与艺术魅力主要在于它通 过触景生情、睹物有感或因情设景、因事借物往往为诗歌创造出形象生动、 画面鲜明、情景交融、自然委婉、蕴藉深厚的意境。
诗经 桃夭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 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 其家室。
诗经写作手法
——赋、比、兴
赋
❖ 赋: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 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
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 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 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 致的句群。
❖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 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 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 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 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