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风俗文化赏析吉林省通化市第一中学校主编:刘鲲鹏目录编者的话 (1)第一单元饮食风俗 2第一节饮的风俗 (2)第二节食的风俗 (5)第三节节日饮食 (8)第二单元服饰风俗 (10)第一节服饰风俗概述 (10)第二节汉族服饰风俗 (16)第三节少数民族服饰风俗 (18)第三单元居住风俗 (33)第一节建筑风俗 (33)第二节居住风俗 (38)第四单元交通习俗 (39)第一节陆路交通 (10)第二节水路交通 (16)第三节驿站与邮传 (18)第五单元社交风俗 (39)第一节礼仪风俗 (10)第二节交往风俗 (16)第三节家族风俗 (18)第六单元节日风俗 (39)第一节重大节日风俗 (10)第二节重要节气风俗 (16)第三节秋冬的节日风俗 (18)第七单元其它风俗第一节信仰风俗 (10)第二节岁时风俗 (16)第三节游艺风俗 (18)编者的话高中对于每个孩子、每个家庭而言都极为重要,孩子们需要保持自己最佳的状态来完成万米长跑的最后冲刺,需要机会来证明自己有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能力,证明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没有白费,证明自己已经从一个幼稚的孩子长成有担当有责任由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
高中是美好的,他的美好就在于风雨之后才能见到的彩虹。
孩子们在升入高中之后便被许许多多压力所包围,柔弱的胸膛满怀内心的期许,小小的肩膀顶着家人和老师的关心与期望,单薄的身体不知疲倦地在学习。
我总是希望自己可以找到最完美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充实而轻松,大家可以在舒适的气氛中掌握因知因会的知识;为孩子们寻觅到最适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不用在无趣的机械记忆中浪费时间,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保持心情的愉悦,使得学习历史变成一种享受。
教育的艺术在于让学生成为主体,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掌握智慧的学习方法。
这是教育者对孩子成长负责的表现,也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则。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该做的事情就是,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让孩子一点就通,一点就透。
而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在我认为更加适合教育,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空间,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向前进的方向奔跑,而不是极不情愿地被教师拖着拽着。
但是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旁指引,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难免会有偏颇,而任何错误的学习方法,甚至是不适合的学习方法,都会浪费他们的时间,这对于百米冲刺的他们而言是极其危险的。
这样的危险是为人师的我们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教会孩子智慧地学习,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本书当中我们在尽力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智慧学习。
第一单元饮食风俗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饮食文化是指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饮食生产和饮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饮食是人类与自然界的一种物质交换,也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的就是适应。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 56 个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丰富的饮食习俗。
各民族大都有自己的民族风味食品。
不同的民族在饮食习俗上虽然有很大差别,但彼此之间,也在相互影响着。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古代,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南北交流较少。
南方适于种水稻,故南方人民普遍以大米为主食;北方多种小麦、杂粮,故北方人民以面、杂粮为主食;青藏高原宜种青棵,故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农民主食青稞。
蜀湘湿气重,人多食辣;晋、陕、甘、湘、贵及许多山区,或因水土关系,或因历史上长期缺盐,人喜食酸……饮食上的这些地方特色使中国饮食文化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第一课饮的习俗礼仪之邦的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史纵横中国十大名茶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将碧螺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1959年中国“十大名茶”评比会将南京雨花茶、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国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中国茶叶向外传播的历史十分悠久,对世界各国的饮茶、栽茶、制茶和茶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土耳其、日本、朝鲜、英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泰国、俄罗斯、美国等先后不同程度的从我国引进茶种或种茶技术,而在这期间,我国曾派出科学家到其中一些国家进行技术指导,对茶业的发展以及茶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文明古国的酒文化中国是酒的故乡,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
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
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
中国是酒的王国。
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
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中国更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历史纵横酒与诗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
”“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
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
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
”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
”(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
”(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
”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古代饮酒的器皿是比较有讲究的。
以制品材料来讲,常用的可分为陶制品酒器、青铜制品酒器、漆制品酒器、玉石制品酒器、瓷制品酒器、金银铜锡制品酒器、水晶玻璃制品酒器、动植物制品酒器、塑胶制品酒器以及纸质制品酒器等。
以酒器用途来讲,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盛酒之器、温觥酒之器及饮酒之器。
在古代有爵、角、觥、觯、觚等器皿,它的造型和工艺大致与盛酒酒器,温酒酒器相类似。
也都保有珍藏价值,自早期的陶制品、青铜制品、瓷制品、贵重金玉制品等。
发展至今,早已用玻璃、塑胶勺一般瓷品取而代之,一切以实用、经济、便利为取向。
饮酒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
讲究长幼有序,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
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
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
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
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
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
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酒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能叫人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它能叫人忘掉束缚,放荡不羁;它能叫人超脱旷达,遗世独立。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本课探究:请通过查阅资料,寻找一中中国古代饮的文化习俗,并深入探讨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食的风俗大河文明下的食文化我国地处亚洲东南部、太平洋西岸,国土的主要部分在北回归线附近及其以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疏松肥沃,极适于农耕,自古有“以农立国”之称。
因而我国人民的饮食一直是建基于农业生产物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农耕文明特色的古老食文化,即以粮菜为主,配以适量肉类,经精细加工烹饪的一种饮食模式,而与欧洲等国以及北方草原地区以肉、奶为主要食物的饮食模式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的食文化是世界上最发达、最精深的,这与中国古代的传统理念、文化特征有关。
《孟子。
告子》:“食色,性也。
”焦循《正义》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在这两种人类的生理需求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所差异,中国人在性问题上形成保守的传统,而将人生的倾泻导向于饮食。
黍稷菽麦稻从先秦时期起,“五谷”成为中国人民的主要粮食,《周礼》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的记载,注曰:“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在记载各地的出产时则谓:“河南日豫州? ? 其谷宜五种。
”注曰:“五种,黍、稷、菽、麦、稻。
”可见所谓“五谷”并非十分固定的种类,只是言其多的意思,而且其中非常重要的粟也没有包括在内。
而肉类主要为“六畜”(马牛羊鸡犬豕),除马之外再加上鱼类为主。
中国古代的蔬菜品种相对较少,汉代文献所记不过有20余种,《齐民要术》记载有3O余种,唐末《四时纂要》记载有35种。
从中国古代食文化的特质来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