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诗两首教案

课前预习:1.反复诵读,理解诗文内容,搜集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写出阅读诗文时遇到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给字词注音、释义。

3.积累写月的精妙比喻句及唐诗名句。

4.摘抄运用比喻形象概括唐诗精神特点的语句。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具;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评价任务:1.能比较两首咏月诗的异同,并结合随笔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分析两首月诗。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感知诗文情境,探寻诗人的思想感情。

3.结合前面五首写月的诗文进行比较学习,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体悟情感。

4.探究两首月诗与其它诗文的不同特点,发掘诗文的深层内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月诗两首》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前面我们学了五篇与月亮有关的诗文,在诗人们的笔下,“月”这一意象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意蕴,展示出不同的风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咏月诗,看看这两首诗表现出“月”怎样的风采?(板书课题、作者)2.作者简介(学生展示)李益(748—829),字君虞,唐朝诗人。

王维(701—761),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字摩诘,世称为“诗佛”。

3.题目、背景解说(先学生交流,再多媒体展示)《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题目表明本诗为作者夜上受降城,听笛受降城听笛有感而作。

诗人在军旅中达二十六年之久,多写边塞题材。

“受降城”交代了地点,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城,在宁夏灵武。

《鸟鸣涧》是一首描写鸟鸣涧景色的诗歌,“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

王维在春天的时候来到这个地方,看到美丽的景色,写下这首诗。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两首诗。

学生注意停顿、节奏、重音。

2学生自由诵读。

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3检查自学情况(正音)受降城(xiáng)芦管(lú)征人(zhēng)回乐烽(fēng)鸟鸣涧(jiàn)4.指名学生读(师生评价)。

5齐读两首诗。

6.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大意。

试着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歌意境。

学生交流:《夜上受降城闻笛》:月光像霜一样洁白而寒冷,映照在回乐城东面耸立着的烽火台。

沙漠像雪一样白,边塞一片荒凉景象。

不知什么地方吹响了芦管的音乐,整个夜晚,所有的将士都在思念自已的故乡。

《鸟鸣涧》: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鸟,时而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

三.交流研讨,把握主题(一)品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理解1.朗读全诗,分析诗句。

2.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3.在组内交流品读成果,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预设问题:1.《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分别从什么角度写的?有何作用?(前两句写景,先写大漠的荒寒,次写月色的凄冷。

上句是俯视,下句是仰视。

边地之寥廓和苦寒便完全表达了出来,从而为下文写望乡作了铺垫。

)2.《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后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生答:后两句抒情。

在这种环境里本来就很寂寞,加以忽听到了不知从何而来的芦管声,引起出征军人对家乡的怀念。

表达了作者出征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诗的一二句中的“沙似雪”“月如霜”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怎样的景物特点?由此渲染“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个比喻写出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深沉浓郁的思乡之情。

)4.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诗中的“不知何处”“一夜”“尽望”等词?提示:“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

(二)品读《鸟鸣涧》,分析理解学生结合投放的问题品读诗句,思考交流,师随机评价。

1.《鸟鸣涧》前两句交代了什么内容?“人闲”是什么意思?“空”仅仅指“春山”吗?学生讨论回答:前两句的含义是: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空”不仅指春山,更主要的是指“心灵”。

2.《鸟鸣涧》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栖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运用衬托手法,以动写静,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从而表现出月光的明净宁静。

)3.《鸟鸣涧》中所写的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态的景物,它们如何共同营造了“夜静春山空”的意境呢?(写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的景物,是以动衬静、动静相生地表现“夜静春山空”的幽静。

内心闲静的诗人,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察觉了“桂花落”,可见这夜晚的静谧、空寂;而当月亮升起,洒下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可见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

由此更衬出了春山的空寂。

)4.《鸟鸣涧》哪些诗句写出了“静”境?(“人闲桂花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出了“静”境。

)四.比较探究,深入理解(一)探究《夜上受降城闻笛》与《月夜》相比较1.两首思乡诗有何异同?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都写了望乡思亲,都写了主人公的彻夜无眠,都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但前者主人公对思乡作了正面描写,芦笛之声不仅是侧面烘托,而且是征人一夜无眠的原因,后者主人公几乎无正面描写。

)2.同样是月夜思念远方的亲人,这两首诗对月的描写有何不同特点?生交流:《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中对月的描写十分精彩: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月夜》中没有实写月亮,而是通过闺中爱妻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写出了月圆人不圆,思念之情刻骨铭心。

)(二)探究《夜上受降城闻笛》与《记承天寺夜游》相比较二者对月色的比喻给人的感觉是否一样?学生回答:都给人月色明亮之感。

但前者以霜雪形如,强化、渲染了边地的荒寒荒漠,遍地月色更引起思乡之情;后者的“积水空明”是月光如水的绝笔,隐含了作者敏锐的艺术洞察力。

(三)探究《鸟鸣涧》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片断相比较《鸟鸣涧》中的“闲”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之“闲”有何不同?谁的心境更闲静?学生思考,讨论,联系前面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鸟鸣涧》中的“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心灵的静谧与美好。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表面上看是闲情逸致欣赏月色之美,但其深层中则含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慨!虽闲但绝不静。

前者心静如水,后者至少内心还在思考,前者的心境比后者更闲静。

[来源:学科网]五.检测点拨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不知何处吹芦管②一夜征人尽望乡③夜静春山空④时鸣春涧中2.《鸟鸣涧》描写了哪些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山涧的什么特点?3.“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答案及点拨:1①胡笳②被征发戍边的将士③空寂④不时地啼叫2.桂花、春山、山鸟、春涧清幽3.人只有闲才会听到哪些不易察觉的声音,闲字很传神。

六.延伸作业:1.背诵月诗两首。

2.完成《语文助学》相关练习。

一.导入新课1.导语: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篇赏析唐诗的随笔,领略一下在学者的眼中,唐诗的神韵如何?2.走近作者(多媒体)胡晓明,1955年生,四川成都人。

199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获文学博士。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

目前从事中国文学思想研究及近代诗学和学术史的研究。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3.文题“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含义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交流:唐诗是早晨,是少年,不是下午茶。

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回味的、沉思的、分析式的,要不停想问题的,而早晨是不提问题的,不分析的,不反省的,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

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熟读积累文中出现的相关唐诗名句,了解其作者和出处。

(采用小组合作,搜集交流的方式分组展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岑参《过碛》)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重来。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白日依山尽。

(王之涣《登鹳雀楼》)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天姥连天向天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杜甫《望岳》)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夜月》)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杜甫《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三.研读课文,交流探究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分析理解。

2.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预设问题:1在作者眼中早晨和下午茶各自有什么特点?用文章中句子回答。

明确: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