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分异的模式总结∗吴启焰1 徐建平1 朱喜钢2、张京祥2(1.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昆明650091)(2.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摘 要:本文介绍近来城市社会空间研究领域内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一些阶段性成果。
作者认为根据社会分异空间显征化的动力结构(如政治经济形态、城市和土地利用的开发与组织和城市规划的思想与理论)和表达居住空间分异的空间结构特征(如各类型居住邻里的空间相互关系、工作地与居住地的空间关系以及居住邻里建筑环境的差异)构成划分居住空间分异类型的标准,可将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模式划分为两大类型九小类。
关键词:城市居住空间 分异 模式研究城市居住分异历史演化过程表明,主导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各项物质显征要素,以及社会分化动力因子都是处于一个交互作用且互为因果的社会空间统一体范畴之内。
在特定的历史场合之下,这些形成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因子以及物化显征要素的组合,都反映城市社会空间本身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体现空间与社会互为因果解释的社会地域系统。
因此我们可以用模式化的研究方法,揭示主导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诸要素之间的基本因果功能关系,对掌握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演化过程和未来发展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划分城市居住空间类型的标准在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历史研究中,我们从城市居住实体形态演化角度,探讨城市居住分异不同历史时期内,居住形式中的表征方式及演化的主导因素。
在此,我们从形成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动力机制及社会效果两方面入手,运用类型定义手法,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划分为两大类型——动力结构类型及社会效果类型。
在此基础上再探讨,与这两种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类型相对应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由此形成我们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模式体系。
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分异的动力构成作用机制及其空间表征结果——居住空间分异都各不相同。
因此,促进社会分异空间显征化的动力结构(如政治经济形态、城市和土地利用的开发与组织和城市规划的思想与理论)和表达居住空间分异的空间结构特征(如各类型居住邻里的空间相互关系、工作地与居住地的空间关系以及居住邻里建筑环境的差异)构成划分居住空间分异类型的标准:1.1 政治经济形态政治经济形态可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社会关系内确定居住分异的社会分化内涵,并以制度体制的形式保证社会分化的空间化过程顺利进行。
如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通过资本与劳力之间的权力关系确定基本社会结构;然后以住宅市场分化形式,通过土地所有者、房地开发商、建筑承包商、城市规划设计部门、银行信贷机构和公房管理机构之间有机协作确保前述社会阶(级)分∗本文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0061002资助。
个人简介:吴启焰(1971—),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以及相关城市与区域规划工作,已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多篇,个人专著《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于2001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Chiyanwu@或chiyanwu@化,同时将社会阶层现地分化结果在居住内予以体现。
1.2 城市和土地利用的开发组织与上述政治经济形态相对应,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方式确定了居住邻里的空间配置和相互社会—空间关系,通过土地利用的价值差异形成城市空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由此形成不同内质和价值构成的用地和居住马赛克(residential mosaic)。
1.3 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价值观,固然有一定的超然性,它可以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价值道德、宗教和民主等思想的内涵,如在古希腊奴隶城邦共和国雅典,其城市居住空间的设计由于受当时科学文化和民主思想的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阶层平等观念。
但是城市规划在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权力的延伸,只是体现社会主流阶级(层)群体的经济、文化、政治道德观和行为的工具而已。
如美国的郊区化运动,在激进马克思学派学者看来,只不过是媒体与发展商,建筑等机构的阴谋而已5。
1.4 居住空间分划的结构特征虽然城市社会分化是不可回避的,但在不同社会制度体制与不同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以及规划设计思想的决定,调控和引导作用下,构成居住空间的实体表达特征各不相同。
转而言之,根据居住空间分异的形式、形态可以反映上述三个动力因素的社会——空间组合关系。
由此,我们根据上述四方面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划分为两大类六小型:2.动力结构类型根据主导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因子组合,我们将城市居住空间类型划分为传统社会文化型、市场经济型及制度体制型。
但是这三种类型之间并没有截然分离的本质,只是主导动力因子在某一特定历史组合下体现出强化某一类型的特征和外在显征而已。
2.1 传统社会文化型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主导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是王权与神权相统一的奴隶、封建社会形态。
在中国、一整套由殷夏开始,不断完善成熟的规划思想承担城市社会空间构造引导职能。
特别是秦朝以来,城市居住分异格局,是以天人合一五行风水说,天圆地方说等大传统为主体的礼制制度的反映。
历经数千年,朝代更替,但这种“仕者近宫,工贾近市,不仕者与耕者近门”的居住空间分异格局和组份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尽管在社会空间内封闭、稳定和等级森严是其基本特征,但其物质空间却并不完全与这种社会空间极化现象趋同。
特别是宋朝以后,城市用地和功能的混合现象,逐渐瓦解原有的居住隔离现象,由此形成一个分异度逐渐减小的发展趋势。
诚然,这只是一种历史趋势,如在清朝早朝就出现种族隔离的回复。
2.2市场经济型市场经济型居住空间分异与传统文化型的最大差异在于,土地私有化和住宅自有化是构造城市居住空间的主导力量;而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分化的基础。
在社会系统内部,流动受经济行为的支配;在居住物质空间内,随着社会的发展,次生社会行为对经济行为结果的修正作用逐渐增强。
市场经济型居住分异可视为如D.哈维所言,“资本与劳力间关系”的直接体现。
这种由阶级分化为主导社会内涵的分异格局,由于社会文化等次生因素的修正,一方面使居住空间分异明显,另一方面又有强化社会空间流动的倾向。
2.3 制度体制型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社会制度可能会摆脱固有的经济——空间规律,或改变规律的作用、体现方式。
如在我国1949—1977年间,“中央政府—部属国营企业—地方政府——地方企业”这一经济——空间建设、生产模式,占据、主导社会——空间组织和发展方式,由此形成一种由内部构成稳定,平均的“单位制”城市居住空间,而将其它社会动力类型居住空间内存的阶级分化现象弱化为职业分工差异。
诚然,在这三类居住空间社会动力类型内部还存在社会后果各异的再分化:3.社会效果类型根据社会空间的分化程度,物质空间的隔离程度各异这一结构性因素,又可将城市居住空间分为如下三类:3.1 极化型这是一种对应于社会极化现象下的居住分异形式。
它的产生与社会、空间资源分配不公有必然的联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内,它是资本与劳力之间权力关系的一种空间极端形式。
极化型居住空间分异表现为,少数阶层或社会群体占据整个社会、空间资源的绝大部分,而绝大多数一般阶层群体仅占有与其规模极为不相称的社会资源。
例如在生活环境质量、居住面积、建筑质量等物质空间要素,以及社会经济收入和财富、权力、名望等社会空间要素上存在着阶级或阶层强烈反差。
区分这种类型的居住空间分异类型,我们可以凭借反映社会经济收入差异的大岛指数,基尼指数来衡量社会空间的极化现象,同时用隔离指数来衡量物质空间的隔离程度。
一般而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程度与城市社会经济之间存在一个倒“U”型关系。
在发展最快的时期,社会空间极化现象最显著,其空间显征也最明淅。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社会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由此可以逐渐改善人们的绝对居住水准。
但是这种观点似乎无法解释社会空间的相对极化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趋扩大的事实。
3.2 平均型假若将城市空间分异视为一个连续统,那么平均型居住空间分异正是极化型分异的对立端。
其实践蓝本来源于早期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如中国的大同社会,一种“有衣同穿,有地同耕”的社会生活。
而在西方,则是因为随着19世纪初城市结构的巨大变革,一方面乡村移民和海外移民大量涌入城市;另一方面,城市的生活基础设施极端恶劣,因而产生大量的城市矛盾和社会问题。
面对这种城市下层群众居住生活环境的惨况,首先引起一批社会改良主义者的关注。
如1817年英国工业慈善家欧文(O.Owen)就提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协和村”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模式,随后1829年傅立叶(C.Fourier)在《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一书中,从社会改良角度上提倡建设一种人人工作,没有赤裸裸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社会空间和居住概念。
但是这些早期的空想完全低估了资本的本性和工业化对城市空间构造的决定性影响,使超越现实的实践验证都付之东流。
但是它也为我们适宜的居住形式提供可借鉴的依据: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以及居者有其屋的最低居住要求3。
3.3 均衡型如吉登斯(A. Giddens)所言,“积极的中央政府”采取“断然的中间立场”已经在社会中得以广泛的认可,因此一种折衷的选择应是明智的策略1。
因为居住空间若为极化型分异,必然激化最上层与最下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利于社会安定和团结; 相反,若以非经济手段达到平均分配空间社会资源,那又将是一种制度性浪费,不仅压抑个人积极性和社会积极性,也会使现实物质基础不堪重负。
因此在一定体制范围内寻求符合主流分配制度的住宅供给和分配体制,符合政治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在我国当前尚处于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以按劳分配的原则为指导,保证绝大多数民众基本需求为最终目的的准市场化居住分异政策是符合国情的。
但是我们在具体的住宅分配体系中不仅要排斥社会居住内存在的不平等程度扩大化现象,而且更应阻止那些使部份居民脱离当今社会主流的机制。
在城市社会内,许多人未必一定能投身于劳动大军之中,因此社会必须满足无劳动者的生活、居住基本需求,必须认识到城市内各社会群体生活目标的多样性。
诚然,在现实历史发展过程中,上述两种居住分异并不截然分离,因此我们应当把动力结构与社会效果两者视为一个整体(历史片断内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由此总结出居住分异模式的历史演化过程。
4.居住分异模式的总结在上文中,作者认为居住空间分异可以从动力机构和社会效果两方面考察其发展和内部结构关系。
因此,一种现实的总结模式应是综合这两方面的目的诠解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之间因果关系(参表6.1)表1 居住分异模式总结Table 1 The category of residential differentiation 动 力 机 制 类 型 居 住 分 异 模 型传统社会文化型 市场经济型 制度体制型 极化型 传统极化型 市场极化型 制度极化型 平均型 传统平均型 制度平均型 社会效果类型 均衡型市场均衡型 制度均衡型4.1 前工业化城市为了进一步揭示这些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模式的内在性质,我们还可从功能——结构分析角度入手,用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模式来表达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之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