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读本 必修三四 文言文翻译

语文读本 必修三四 文言文翻译

语文读本必修三四文言文翻译(网上搜集,仅供参考。

请同学们多查词典,根据语境,准确直译。

)必修三尚贤《墨子》墨子(子:在老师的氏前再加上美称,表示对老师的尊敬)说:「现在的天子、诸侯、有地位的贵族施政於国家的人,都希望国家富足,人民众多,刑法和政治安定(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这个结构的独立性,使它充当动词「欲」的宾语)。

然而国家不得富足而得贫穷,人民不得增加而得减少,刑法和政治不得安定而得混乱,那麼是从根本上失去他们想要的东西,得到他们所憎恶的东西,这是什麼原因呢(这:指示代词,作全句主语,相当於说「这」)?」墨子说道:「这是天子、诸侯、有地位的贵族施政於国家的人,不能尊敬贤者、任用能人参政的缘故。

因此国家拥有贤能之士多了,那麼国家的安定程度(就会)增大;贤能之士减少了,那麼国家的安定程度(就会)降低。

因此,当权者(致力的)事情,将在於使贤能增多而已」。

有人问:「那麼使贤人增多的办法将是怎样的呢?」墨子说:「假如要想要增加这个国家擅长射箭、驾车的人,一定要使他们富、使他们贵,尊敬他们,给他们荣誉。

这样以后,国家的射箭、驾车能手将会得并增加了。

何况贤能的人,敦厚於德行,擅长於言辞,精通於学术呢?这本来就是国家的财富、朝廷的辅佐呀!也务必将(且:时间副词,将)使他们富、使他们贵,尊敬他们,给他们荣誉,这样了以后,国家的贤能之士将可以得到并增多了。

」所以古代的圣王治理国政,说道:「行为不义的人就不让他富有,行为不义的人就不让他尊贵,行为不义的人就不与他亲密,行为不义的人就不与他接近」。

因此国中富贵的人听到它,都返回(指朝廷以外)商量说:「先前我所依靠的,是富贵;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贫贱,那麼我不可做合於『义』的事。

」君主的亲属听到它,也返回商量说:「起初我们所依赖的,是亲戚关系;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非亲属关系,那麼我不可不做合於『义』的事。

」与君主亲近的人听到它,也返回商量说:「起初我们所依赖的,是亲近;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疏远,那麼我不可不做合於『义』的事。

」离君主和国都远的人听到它,也返回商量说:「我先前把离君主远看成是没有依靠,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疏远,那麼我不可不做合於『义』的事。

」及至边邑郊外僻地方的臣僚,在宫廷中担任值宿、守卫等事务的贵族子弟(庶子:未正式授职的贵族弟子),国都中的一般人,四方边地的郊野之民听到了,都争先做合於「义」的事。

这是什麼原因呢?墨子说「君上用来役使臣下的,只有一种东西;臣下借以奉事君上的,只有一种途径。

拿它跟富人作譬喻,有高墙、深邃的房屋,墙已经立好了(按,孙诒认为这句本来可能是「宫墙既立」,传抄失误),谨慎地在墙上开凿一道门户。

有强盗进入,关闭他所由进入的地方再寻找盗窃者(自:介词,由),强盗没有逃出的通道(其:语气副词。

这裏用来加强肯定的语气)。

」这是什麼缘故呢?就是因为君王抓住了关键(指「义」)。

所以古代圣王为政,给有德的人安排职位并尊重现贤能的人,即使身处农业与手工业、市集的人,如果有才能就选用他。

给他高高的官爵,给他厚重的俸禄,使他们担负一定的工作,果断地给予他们行使政令的权利。

墨子或:「爵位不高,百姓就不尊敬他;积蓄和俸禄不丰厚,百姓就不信任他;行使政令不果断,百姓就不畏惧他。

」提出这三件(爵位、蓄禄、政令)来授予贤者,并不是对贤者的恩赐,而是想要事业成功。

所以在这时,以德行来安排职位,按官职从事於职事,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殿:通「奠」,定),衡量功劳(的大小)而分配俸禄。

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於下位。

提拔正直无私、行为合「义」的人,避免为私利而相互仇恨的人,这就是说的这样的言论。

所以古代尧选拔舜在服泽(地名)的北边(阳:山之南、水之北都称为「阳」),把政权交给他,天下安定。

禹选用益在阴方(地名)之中,把政权交给他,九州平定。

汤选用伊尹在厨房之中,把政权交给他,谋略成功。

文王推举闳天、泰颠於从事渔猎之中(罝:捕鸟兽的网),把政权交给他们,商朝末年西方的各个部落臣服。

所以在这个时候,即使是禄厚位尊的大臣,没有谁不敬惧并且戒惕的(施:通「惕」,小心谨慎);即使是从事农业、手工业、市集(店铺)的人,没有不争著勉力去崇尚道德的(意:疑为「德」字的讹误)。

所以士这种人能用为得力助手(承嗣:副官,助手)。

所以得到士,谋略就不会受挫,身体不必劳苦。

名声确立且功业成就,美好的事物得以显扬,丑恶的事物不会发生,就是由於得到了士的缘故。

因此墨子说:「如愿以偿(这裏指治国顺利)时,贤士不可不选用;治国不顺利时,贤士不可不选用。

(尚:通「上」,往上,这裏作状语)往上想师法前人,奉行尧舜禹汤之道,就不可以不崇尚贤能。

尚贤的人,是政治的根本啊。

」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

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

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

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

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

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

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大王请不要疑虑!”蝜蝂传柳宗元1.蝜蝂:一种黑颜色的小虫。

2.辄:就。

3.昂:抬头向上。

4.困剧:非常劳累。

5.涩:不光滑6.踬朴:跌倒,这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

7.负:作名词,指背的东西。

8.上高:往高处爬。

9. 嗜取者:这里指贪得无厌的人。

10.累:负担。

11.怠:通“殆”,危险。

12.黜弃:罢官。

13.迁徙:这里指贬诉、放逐。

14.病:疲惫。

15.艾:停止,悔改。

蝜蝂是一种善于背负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

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

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

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

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

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审势辛弃疾《美芹十论》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作,该书从第一论以至於第十论,无一不是精辟之论。

所谓简介,不过起简略介绍之用,读者当用心读之,始有所得。

“芹”指芹菜。

《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

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豪情壮志。

现在来说辛弃疾写的《美芹十论》,《美芹十论》是献给皇帝的,老辛他自己谦虚,说这《十论》不过是他自己觉得好,皇帝不一定就会喜欢——就像宋人喜欢芹菜一样——事实上,皇帝的确不喜欢。

说到这个“美芹”,人们一般会谈到“黍离”。

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自从辛弃疾献了《美芹十论》之后,人们就把“美芹”和“悲黍”共同成为忧国忧民,悲国家之颠覆的代名词了。

从此美芹有了特定深远的含义了.李筌曾於《太白阴经》卷一之〈人无勇怯篇〉对勇怯与地域之关系提出了旷古绝今之论,而辛弃疾则於〈自治〉篇中对:「臣闻今之论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於中原。

』」之问题提出反驳,并作出「是又可以南北勇怯论哉?」的结论,与李筌不同的是,辛弃疾的目的在於希望南宋朝廷能由排除南北勇怯的成见,进而自治图犟;前者理论价值绝高,而後者现实指导之意义甚大。

同源殊流,各有所长。

至於其在〈察情〉一篇所论:「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

」此说可谓得兵家虚实理论之精华。

古之空城计、空营计之所以得行险而稳成,其妙处亦不过在此而已。

然直陈此妙、直捣关键枢要之处者,辛弃疾可谓第一人。

晏殊不隐沈括晏殊少年时,张知白把他推荐给朝廷,召至殿下,正赶上皇帝亲自考试进士,就命晏殊做试卷。

晏殊一见到试题,就说“臣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题目,草稿还在,希望能另选试题。

”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质朴不隐。

在史馆任职时,当时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通假字:寮通僚;燕通宴),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地方。

晏殊当时很穷,不能出门游玩宴饮,独自居住家中,与兄弟们讲习诗书。

一天皇帝给太子选讲官,忽然从宫中传出皇上授官给晏殊的御批。

执政大臣不知为什么皇上选中晏殊,第二天进见回禀,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没有一个不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

”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

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罢了。

”皇上因此更饮赏他的诚实,懂得侍奉君王的大体,眷宠日深。

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官至宰相)。

必修四飞将军李广《史记》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

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

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

”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

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

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