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辩稿.判断善恶的标准是结果
导读:一辩稿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今天我们双方讨论的辩题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结果。
首先明确定义:判断是指对思维对象存在,属性,关系的肯定或否定回答,善恶是指在社会
世间法的善恶,是非则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一辩稿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今天我们双方讨论的辩题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结果。
首先明确定义:判断是指对思维对象存在,属性,关系的肯定或否定回答,善恶是指在社会普世价值观下对某一件事的道德评价,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动机是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结果则是事情发展的最后状态,我方需要强调的是结果不仅包括表面上的输赢,胜负,更包括深层次上对之前所有状态的筛选,判断,总结,凝聚成的最后状态,比如圆满,无愧于心的结果。
我方认为判断善恶的标准是结果,理由如下。
第一,动机容易被伪装,隐藏,从而更加模糊,而结果更加清晰,更有利于客观善恶的判断。
根据中国公安大学《伪装心理探析》一文可知,伪装心理产生
的根源就在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尽量使不利于自己的处境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
而动机是行为人自身意识的控制范畴,更容易进行伪装,隐藏的操作,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侵华日军在发动战争过程中,和发动战争前夕,就打着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来伪装,隐藏自己的侵略动机,企图美化混淆自己的恶行,而正是通过清晰的结果,即侵华日军发动侵略战争,他们所展现的残忍的暴行这一结果揭露了侵华日军被伪装起来的动机,更直观,更清晰的向世界展现侵华日军的恶行,恶果。
被伪装,隐藏后的动机变得模糊,甚至被美化,只有以结果为标准才能准确清晰的判断善恶。
第二,动机会随环境而随时改变,具有不确定性,而结果是之前状态的综合体现,更加具体。
在社会普世价值观的教育之下,我方不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十恶不赦,一点人性闪光点都没有的恶人,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都会出于一个真善美的动机,但是由于习染和外在环境的影响,一个人如果长期被不平等的对待和伤害,他的动机难免会改变,最终可能变成人人畏惧唾骂的恶人,比如染色馒头事件,化学技术制作防腐剂本应是出于健康防腐的动机制作,但因为一些人无法面对抵制利益的巨大诱惑,通过回收馒头加防腐剂,再加上着色剂而翻新馒头,此时的动机已经随着外在环境和内心底线的崩塌而改变,而判断这一善恶的标准必然是这些人选
择实施这样一种行为后的结果,而不是不确定的,随时可能会改变的动机。
第三,以结果来判断善恶带来的社会效益和影响更大。
以动机评判善恶,其实是在以自己评判善恶,你总会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但判断社会的善恶不应该是这样的,因为到最后,那会是自己的善,社会的恶,比如家长口中的“我这都是为你好”,老人面对孩子时候的溺爱,以暴制暴,网络喷子等等的出现,无一不是每个人以自己的动机为标准衡量善恶,家长以自己对孩子好的动机认为自己是善意的,老人对儿孙的纵容和溺爱,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是善意的,当喷子在网络上喷人的时候也会认为自己捍卫的观点也是善意的,甚至当吴用为了让朱仝上梁山,替天行道的时候,不惜吩咐李逵杀了沧州知府的儿子小衙内,逼朱仝上梁山的时候,这一帮梁山好汉也不觉得自己在行恶,如果要问那些滥杀无辜的梁山好汉,他们肯定无一承认自己是在报私仇,而都会言之凿凿地声称自己是在“替天行道”。
无他,杀戮太多,虚幻的正义感日益膨胀,是因为以动机去判断善恶,是在为为所有坏的结果找到存在下去的理由,只有以结果来判断善恶,才会正视自己的恶,发现社会的善。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判断善恶的标准是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