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历史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练习题(含答案)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检测
【基础不倒翁】
1.下图漫画题为《敬祝进步》,骑自行车身着“1953”工作服的劳动者,将写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接力棒,交给骑摩托车身着“1954”工作服的劳动者。

该漫画反映了()
A.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B.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确立
C.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D.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
1.D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57年完成,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确立,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B 项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故C项错误;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漫画反映了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故D项正确。

2.下表是1950年中国与美国、印度在钢、发电人均产量方面的比较表为改变这一局面,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A.鼓励私人企业投入再生产
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C.对国民经济方针进行调整
D.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2.B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中国的重工业很落后,“一五”计划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

故选B项。

3.1953年~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农业和副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4.5%;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计划1
5.3%,农业和副业总产值也超过计划1.2%。

五年内,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42.8%,全国农民收入增加近30%。

上述数字说明了( )
A.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
C.我国改变了贫穷落后的局面
D.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3.A
【解析】1953年~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把握题干关键信息“超过计划”“增长”“增加”,不难判断题干中数字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故选A项。

4.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成就最大的领域是( )
A.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B.工业和农业
C.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D.农业和商业
4.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在重工业与交通运输业方面所取得成就最大。

故选A项。

5.下图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的发展情况,下列对图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中国已经实现工业化
C.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明显
D.“一五”计划成就巨大
5.D
【解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指的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不是农轻重的比例,故A项错误;到1957年,中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故B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的比例有所变化,故D项正确。

故选D项。

6.《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
A.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6.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可判断这里的会议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结合“开天辟地的第一次”,可知“代表们”参加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故选C 项。

7.大型纪录片《光辉历程》中有一段情节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下列对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是1956年制定的
B.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政府
C.它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
D.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7.D
【解析】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A、B、C三项都错误。

故选D项。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体制曾采取“议行合一”制,即中央人民政府不但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而且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我国最高行政权与最高立法权的分立开始于()
A.解放战争胜利以后
B.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后
C.中共八大召开以后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8.B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题干信息“最高行政权与最高立法权的分立”相符,B项正确。

故选B项。

9.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它颁布于()
A.1949年
B.1954年
C.1982年
D.1999年
9.B
【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故选B 项。

10.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

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该“制度”是指()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B
【解析】题干信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表明应是具体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之一,故A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与题干信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相符,故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与题干信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不符,故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制度,与题干信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项。

【能力过山车】
11.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是近现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二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
那一套。

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

我们说搞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就能立即执行,我们决定建立经济特区就可以立即执行,没有那么多互相牵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1)材料一1954年宪法中的上述条文规定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这一规定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指出这部宪法的性质。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发展趋势的认识。

【能力过山车】
11.(1)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优越性:执行力强,行政效率高。

趋势: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要符合本国国情;政治制度的制定必须坚持民主化、法制化。

【拓展摩天轮】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年中苏两国就经济援助问题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谈判,两国政府最终商定,今后5年苏联给予中国必要的援助,开工建设骨干工程。

材料二计划的编制和实施,虽然得到苏联政府的很大帮助,但是,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和强调以自力更生为主,凡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

1956年,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方针。

材料三这是一个凯歌高唱的时期,中国人民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心和斗志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像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总结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取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的取得对刚刚成为国家主人的广大劳动人民来说有何重大意义?
【拓展摩天轮】
12.(1)苏联的援助;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发扬自力更生的艰苦奋斗精神;等等。

(2)对广大劳动人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精神支持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