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数字接收机基础

全数字接收机基础

– 纠错编码:频谱效率降低,给定的误码率所必须的接收 功率降低 – 高进制调制:频谱效率增加,为保证可靠接收必须增加 功率
通信信号处理
36
全数字接收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种新的接收机概念——全 数字接收机被提出 最基本的全数字接收机是在接收机的解调器前插入 A/D变换器,把接收机下变频后的模拟信号变为数字 信号处理
通信信号处理
32
33
数字调制方案的考虑因素 (3)
信噪比(SNR)、载噪比(C/N)与 Eb/N0
– SNR:传输信号的平均功率与加性噪声的平均功率比 – C/N:调制的信号的平均功率与加性噪声的平均功率 之比 – 抑制载波的调制方式:SNR = C/N – Eb:每传输一比特信息所需要的能量
通信信号处理
18
基带滤波
滤除数字下变频后的二次谐波分量 匹配滤波器 可转变系统采样率
通信信号处理
19
同步
同步模块是接收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实现信号的正确接收,要求接收机产生的信号与 发射机发送的信号具有相同的频率和相位关系 数字接收机中的同步
– 载波同步 – 符号定时同步 – 帧同步
通信信号处理
21
均衡
消除接收信号的码间串扰 码间串扰的表现形式
– 时域:接收信号的符号间干扰 – 频域:频率选择性衰落
均衡器的分类
– 时域均衡 – 频域均衡
通信信号处理
22
交织与解交织
实际信道中产生的错误往往是突发错误与随机错误并存,信 道纠错编码对抗突发错误效果不好 交织方法能够把较长的突发错误或多个突发错误转换为离散 的随机错误 交织将一个数据序列的数据位置进行一定规律的重新排列; 其逆过程为解交织,是将接收到的信息序列进行位置还原 常用交织器 – 块交织 – 卷积交织 – 随机交织
号一样 。 相位跳变不是完全随机 最大相位变化是 ±135º 常规QPSK调制上引入 有记忆的映射关系
通信信号处理
27
28
nQAM 星座图
nQAM、VSB数字多电平调制频谱利用率 调制方式 QPSK 16QAM 32QAM 64QAM 128QAM 256QAM 1024QAM 8VSB 16VSB 可实现的频带利用率
通信信号处理
20
信道估计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送端所发送的信号经过无线信道 传输后,由于无线信道的时变性和多径传播性,会 引起传输信号的幅度和相位畸变,同时会产生符号 间干扰(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ISI) 信道估计就是从接收数据中将发送信号所经过的传 输信道的模型参数估计出来的过程 信道均衡需要信道估计的结果
9
模拟通信系统
模拟通信系统,主要包含了两种重要变换。一种是 把连续消息变换成电信号(由发端信息源完成)及 把电信号恢复成最初的连续消息(由收端受信者完 成)。第二种变换,将基带信号转换成其频带适合 信道传播的信号,这一变换由调制器完成;在收端 同样需经相反的变换,将信道中传播的信号恢复成 最初的连续信号,这一过程由解调器完成。
31
32
数字调制方案的考虑因素(2)
频谱效率 bit/s/Hz
W Rb W
理想的矩形带通频谱--“理论最高频谱效率”
– QPSK调制最高频谱效率为2bit/s/Hz, – 64QAM理论最高频谱效率达6bit/s/Hz
应用中使用升余弦滚降滤波器进行成形滤波
– 在收发两端采用同样的根号升余弦滤波器 α 称为升余弦滚降系数 0< α≤1 (1+α)Wb
通信信号处理
b/s/Hz 2 4 5 6 7 8 10 6 8
1 log2 Mb / s / Hz 1
28
29
QAM信号的变形 –分级调制
– 传送具有高优先级和低优先级的 TS 码流 – 高优先级: QPSK 调制+低码率卷积码。 – 低优先级: 16QAM 或 64QAM 调制+高码率卷积码 – 分级调制将 QPSK 插入 QAM中 分级距离 1110 1111 Q轴
10
-2
10
-3
BER
10
-4
10
-5
10
-6
10
-7
10
-8
0
2
4
6
8 10 Eb/N0 (dB)
12
14
16
18
通信信号处理
35
36
数字调制方案的考虑因素(5)
考虑实现复杂度,硬件成本等 完美调制方案: 在低信噪比的条件下高速可靠地传 输数据,还要尽量占用最小的带宽 实际情况 :功率效率和频谱效率的折衷
通信信号处理
23
24
数字调制
如何由发送数字序列得到I(t)和 Q(t)基带信号?
通信信号处理
24
25
QPSK调制
输入串行码
0
I (t ) cos ω t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
输入串码
Q (t ) sin ω t
I码
1
3
5
7
9
Q码
2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
8
10
Q I
0
Q I
通信信号处理
25
26
QPSK变形-OQPSK
Eb Rb Eb S W N N 0W N0
– 信噪比和载噪比可以在接收端直接通过测量得到 – Eb/N0需要通过计算
通信信号处理
33
34
数字调制方案的考虑因素 (4)
误码率和误符号率 衡量系统可靠性 误码率或误比特率(BER:bit error ratio )
– 发生错误的比特数占总比特数的比例
通信信号处理
17
数字下变频-DDC
目前大多数的全数字接收机是将射频信号转换到中 频然后进行数字化操作。而数字下变频器(DDC)是对 中频数字信号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DDC的核心是将中频A/D采样信号与DDC中的数字 控制振荡器(NCO)产生的本地数字中频载波信号进行 混频,将中频信号下变频到基带
误符号率或误字率(SER:Symbol error ratio )
– 接收端发生符号错误的比例 – 星座点间的欧几里德距离
中断概率:一次测量中误码数目超过一个特定值的概 率,每一个中断事件代表一次失败的传输。
通信信号处理
34
典型数字调制方案BER曲线
10
0 -1
10
QPSK 16QAM 64QAM
通信信号处理
6
蜂窝移动通信发展
第一代(80年代) 第二代(90年代) 第三代(3G)
模拟
AMPS TACS NMT 其他 J-TACS
第四代(4G)
数字
GSM
900/1800/1900
多媒体
WCDMA FDD IMT-2000 CDMA 2000 TDSCDMA
LTE
CDMA IS-95 TDMA IS-136 PDC
10
QPSK 距离
11
1100 1101
I轴
0010 0000
0011
00
0001
通信信号处理
01
29
30
非均匀64QAM 分级调制
第一层(高优先级HP):QPSK 第二层(低优先级LP): 16QAM
每层都采用 QPSK 信号,
提供高中、低三种优先级
Q
I
0
9
分级调制是根据“多业务传输”这一特殊需求进行的变形, 从通信性能本身来讲并没有好处
5
通信信号处理
通信发展简史
1940~1945雷达、微波通信线路研制成功 1948出现了晶体管,仙农提出了信息论 1950时分多路通信用于电话 1950~1960第一个通信卫星发射,同时研制成功激光器 1962开始了实用卫星通信的时代 1969从月球发回第一个话音消息及电视图像 1960~1970出现了电缆电视、激光通信、雷达、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 光电处理等 1970~1980大规模集成电路、商用卫星通信、程控数字交换机、光纤通信 、微处理机等迅猛发展 1980~1990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广泛应用,综合业务 数字网崛起 1990~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进一步飞速发展,高清晰彩色数字 电视技术不断成熟,全球定位系统(GPS)得到广泛应用 Anywhere Anytime Anybody
概要
通信技术的发展 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 全数字接收机
调制与解调 编码与解码 同步 信道估计与均衡 ……
通信系统的组成
通信的任务是完成消息的传递和交换。要实现消息 从一端向另一端的传递,必须有五部分:信息源、 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受信者
通信信号处理
4
通信发展简史
通信的历史可追溯到17世纪初期从研究电、磁的现象开始, 到19世纪40年代通信理论基础准备阶段。通信从19世纪40年 代才进入实用阶段
QPSK符号间会发生180°相移, 带来包络起伏
输入串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相角的跳变是
I码
1 3 5 7 9
±90º。 相位跳变频率比 QPSK信号快一倍
Q 码(QPSK)
2 4 6 8 10
Q 码(OQPSK)
2 4 6 8 10
通信信号处理
26
27
QPSK变形-π/4 QPSK 星座点分布与8PSK信
1838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通信 1864麦克斯韦尔发表电磁场理论 1876贝尔发明电话(利用电磁感应原理) 1887赫兹做电磁辐射实验成功 1896马可尼实现横贯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 1906非雷斯特发明真空三极管 1918调幅无线电广播、超外差接收机问世 1925多路通信和载波电话问世 1936英国广播公司开始进行商用电视广播 1938发明脉冲编码调制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