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案例--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江县太平小学周彬生案例背景:学校的德育教育在班主任工作和各个学科教学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
以前很多教师认为一个好教师能给学生上好课,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就算做到尽心尽责了。
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个体差异。
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去探究的。
我们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规律,真正解决孩子种种纠结,才是我们的成功。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人们的意识思想变化无常,农村家庭组合的不稳定是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
重组家庭不少,单亲孩子数量增多,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深远的。
而今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形成,这些孩子大多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
孤独、忧虑、失望,情绪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随心所欲等都有表现,不少孩子因长期留守或家庭原因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所以我们教育人敢于面对现实,担当起教书又育人的的双重任务。
努力培养学生优良德行势在必行。
主要做法:一、开展大家访活动,通过家校沟通唤醒家长对孩子的爱。
我们太平小学把每年三月和十月定为“家访月”。
家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各班级每个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监护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情况,学生在家身心健康和学习情况,学生自身习惯和爱好等;反馈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健康、品行各方面信息。
以便共同管理,同心关注孩子健康成长,这对经济不发达的我们这一带农村地区,孩子读书成才“走出大山,走出农村”成为家长们唯一的希望。
所以关注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我们在家访中遇到的周洋同学就是农村千万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缩影。
周洋,女,十岁,住骡子坡村,就读太平小学五年级,家中共五口人,奶奶年近七旬,父母离异后重组家庭,继母又生一弟弟,年满两岁,父亲在外务工,继母照顾小弟弟,她主要靠奶奶监管。
我接任班主任不到一周,他便进入我的视线。
那是开学的第二周星期三,班长赖旭东来办公室反映说:周洋两天没吃饭了。
我立即把她请到办公室来,她个儿不高,留着短发,白底蓝纹的校服布满了油腻、尘土,一双憔暗的眼睛噙着泪水,盯着地板,一声不发,低垂着双手,站在我面前。
同班的几位女生陪着她来了。
吴月华禁不住用纸巾擦拭她腮边的泪水,我不由得产生几分怜悯。
问话开始了,“你为什么不吃饭呢?”“没钱”“钱呢?”“没给”。
李巧玲插话道:“她把一百元钱买小吃,和几个同学分着吃了”。
我问,她沉默,长时间地沉默。
为了证实这一情况,我拨通了她家里的电话,一位年轻的妇女对我说话:“生活费是给了”。
后来我才知道接电话的是她继母。
晚饭前,她妈妈来学校对我讲:他爸爸常年在外,毫不知情,我又管不着她,奶奶一味宠着她。
在家从不做作业,又不讲卫生,哪个只要对她稍加约束,必遭报复。
前几天叫她洗衣服,她用剪刀把衣服剪坏好几件。
她说到这里,还不住的揩眼泪,从她继母的伤感中,我知道这不是假话。
我深情地对这位母亲说:“孩子是你们家的希望,再穷不能穷了孩子,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孩子现在不懂事,你们千万不要放弃对她的教育,今天的不作为必将遭遇明天她对你们的不孝敬·······。
”一席肺腑之言点燃了这位年亲母亲的心。
从此,孩子的成长开始有了新的希望。
二、为无能为助,失去自信的学生建起班级、学校、社会三重大爱之墙,唤回他们的新生。
为了不让周洋辍学,为了改变她不做作业、不讲卫生的不良习惯,为了矫正她自卑不自信的心理,我煞费心机,编座位,我把班上最优秀的学生编到她的前后左右,并交给这些同学任务,要他们用实际行动关心她,影响他。
落下的功课,让他们为她补习,每天分学科分人辅导,并帮助做作业,监督交作业。
每周至少要几位女生为她洗一次头,每月洗一次被子。
告诉这几位女同学这是他们和老师的约定,不能告诉周洋,以免伤害其自尊。
学校“文明寝室”每周一评,我班屡次摘取流动红旗,我借此经常在班上表扬周洋:被子叠的整齐,个人卫生大有改变,能主动交作业了。
每当我表扬她的时候,我看到了同学有怨,周洋有感,我心中有数。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江红乡集团的爱心人士来我校捐资助学,我第一个为她报了名,并推举她在大会上发言。
我记得那天阳光灿烂,校园彩旗飘扬,歌声如潮。
周洋同学也和其他贫困学生一样得到了一千五百元钱的捐赠。
当轮到周洋同学发言时,五年级全班同学为她鼓掌,全校同学为她鼓掌,周洋感动的地流下幸福激动的泪水。
后来周洋在给捐资助学的叔叔、阿姨的感谢信中写道:尊敬的叔叔阿姨们,是你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生活费;是你们在我最寒冷的时候给了我棉衣;是你们在我最自卑的时候给了我自信。
我会铭记终生,我从此一定用我的实际行动来报答你们对我的大爱·······。
捐资助学活动后第二周,我和老师们再次家访,周洋迎面而来,真是喜出望外,她依恋在我身边,悄悄告诉我,他的爸爸回来了。
这次我们得到她全家人最热情的接待。
七十岁的老奶奶给我们敬酒,周洋的父母给我们敬酒,握手再握手,感谢再感谢。
我们此时心里也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的成就感。
三、利用集体的力量架起爱的桥梁,使受挫折的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正当周洋的学习稍有起色,学校生活充满快乐时,她感冒发烧,医生诊断患了急性扁桃体炎,开始打针吃药还能能坚持上课,但到了第三天,她病情日渐加重,我不得不通知家长,刚下晚自习,她爸爸冒着蒙蒙细雨来到学校,我简要告诉了事情的经过,便安排周洋住进了医院。
医生要求住院治疗一周。
第二天上课时,我把这个消息讲给全班同学,并给同学们一个提示:学雷锋,树新风,我能为周洋做些什么?后来我才知道,就在当天下午,全班同学来到周洋的病房,他们送去我们班级集体特有的珍贵友谊:音乐委员特意给周洋唱了一首歌;几位女同学给周洋买了她平时最爱吃的糖和水果;课外美术兴趣小组送给周洋一幅图:蓝天白云下,灿烂的阳光沐浴着大地,茂密的小草生机勃勃,一个小女孩背着书包走在学校的路上,身后是同学们一张张笑脸,同学的背后是医院。
预示着:周洋同学要坚强,五年级全体同学是你坚强的后盾,愿你早日告别医院,重返快乐的课堂。
转眼到了周洋出院的时间,上课前我来到教室说:“谁愿意和我去接周洋同学出院?”全班同学齐刷刷地举起手来,没办法,我只有强硬决定带五个同学到了医院。
班长把班上每个同学自做的一朵朵鲜花合成一大束,报过去递给了周洋,我可以肯定这是我见到的最大的一束鲜花,就在这时,病友们望着我们,护士看着我们,医生注视着我们,周洋的爸爸紧握着我的手,周洋激动地说:“老师同学真好!”回到学校,来到班上,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持续了好久好久。
我为有这样一个班集体而自豪,我深感:温暖的班集体不仅是周洋同学,也是每位同学进步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力量源泉。
四、尊重孩子,激励教育,保护自信,催使进步。
周洋一直自信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
父母的一味放任少管,加上奶奶的溺爱,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周洋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让其父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重组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经常联系到她的继妈,说服她多用一些时间回来看看孩子,多关心她,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
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使她们接受了我的建议。
接触中我发现周洋也是有进步要求的,但总是缺乏勇气,平常喜欢回避老师和同学,遇到一点小烦恼,就显得无助,有时还悄悄流一场眼泪,她是一个十分脆弱又有个性的孩子,这引起我的的注意。
因此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她,还经常对同学说:“看,周洋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周洋同学的字写得真漂亮。
”“周洋同学……”渐渐的,周洋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
每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他主动给我用英语Hi!给我打招呼,在我的英语课上,她渐渐变得活泼起来。
学校不断推进课外活动的开展,老师和同学都发现了她的爱好亮点,同学一致推荐周洋为班级的美术兴趣小组组长,班级板报、文化墙的设计、科技想象画展评都是她为我班一手策划。
我班的班级文化建设在全校做的是最好的。
赢得师生和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
由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喜欢学校生活。
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周洋也从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五、结合学校主题教育活动,针对班级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在学校的“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大主题教育活动中,为了使学生学会自治个人清洁卫生和班级环境卫生我组织了一次次小的主题班会,如,《教室有异味,我怎么办?》、《班级是我家,美化靠大家》、《我们走到一起来》……。
在主题会中,孩子们建议式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长时间不洗头,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爱清洁的同学不和我玩儿啦!老师来辅导我的功课,老师会不会走进我?自己往那儿藏啊?”我要像张海迪姐姐那样发奋学习、努力进取,做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有的说:“我不会乱吐口痰的,假如沾染上流感病毒,那同学们不跟着倒霉了吗?”“我要誓死捍卫教室卫生,要每个同学都爱班如家。
”有的说:“我们的班级就是我们的大家庭,我们是兄弟姐妹……。
”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引导同学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克服种种不良习惯和行为的形成。
周洋同学过去不讲卫生习惯就是在这种班级大气候下不断转变过来。
六、我从来不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我任教30年来,在学生眼里一直是有分量的老师,我不仅仅是教着良心书,更注重育人,时常以自己高尚的人品去影响学生,我一身无求,只要对他人、对人民、对国家做有意义的事情,我都是很满足的。
在学生眼里我就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师。
我在太平小学工作近三年了,我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工作着,用我全部的心血呵护着学生、以一个最美老师的形象做学生的典范。
然而美中不足,我深深地被学生重伤了,一位刚转走的学生叫袁子堂,记忆中我一句重话都没有对他说过,在校,他及家人凡是要求帮助的我完全尽力了,我万万没想到在一个月当中在QQ上三次骂人了,甚至还帮我去了一个绰号“龅牙冰箱”,这不要紧,要紧的是他把这个叫法不知采用什么方式在我校六年级传开了。
那天我正上英语课很有兴致的时候,突然有几个男女生齐声叫起绰号名。
当时我明白,但只是停顿了一下,问同学们“有问题吗?”教师顿时鸦雀无声。
我继续我的课,我当什么都未发生,在愉悦中与同学们告别下课了。
第二天早自习是英语课,我告诉同学:“老师今早上讲两个故事,同学们愿意听吗?”同学们高兴地劲儿就不用说了。
我的第一个故事是:那是去年除夕夜,通江红军广场上挤满了人,人们都在享受过年的快乐和幸福,没想到一个畸形腿的男性残疾小伙子趴在冰冷的地板上,迎着一阵阵刺骨的寒风磕头作揖地在乞讨,好多好心人给他钱和食物,偏偏就在这时候,一个十来岁的像学生模样人突然跑过去狠狠地踹了残疾人一脚,残疾人绊倒在地,零钱被撒到满地飞,那人抓了大把钱飞也似的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