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 变革管理理论

第十二章 变革管理理论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第二节
企业再造理论
企业再造(corporationreengineefing)又称业务流程 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其创 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哈默和钱匹,他们的思想 使现代经营管理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4.汤姆·彼得斯 汤姆·彼得斯(TomJ。Peters,1942一 )是美国管理顾 问、作家和演说家,是创新管理及组织文化理论的代表之一。 他在巴尔的摩附近出生并长大,先后获得康奈尔大学土木工 程学士、硕士学位,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组织行为学 博士学位。 1972年以来,彼得斯任职于麦肯锡咨询公司,负责研究 公司管理中的组织层面问题,后来创办了自己的管理咨询公 司——汤姆·彼得斯集团。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一、创新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 1.熊彼特的创新概念 2.科斯等人对创新的看法 3.彼得·德鲁克 4.汤姆·彼得斯
曹卫红2006来自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熊彼特
美籍奥地利人、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 (JosephA.Schumpeter,1883—1950)第一个从经济学的角 度系统地提出了创新理论。熊彼特出身于奥地利的一个织 布厂主家庭。1901—1906年就读于维也纳大学,1909— 1918年在奥匈帝国的捷尔诺维茨和塔拉兹大学任教。1919 年2月,经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奥托·鲍威尔的推荐,被任命 为奥地利共和国的财政部长。1921年任维也纳私营皮达曼 银行总经理,1924年该银行破产。1925— 1932年间曾应邀 任日本客座教授,并在德国波恩大学任教。1932年迁居美 国,任哈佛大学教授,直到逝世。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第十二章
【本章学习要点与要求】
变革管理理论
本章通过对变革管理理论的概述,包括变革管理的程序及方 法,进一步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后最有影响的管理理论企业 再造理论以及创新管理理论。学习完本章后,应该能:
1、解释变革管理理论产生的意义。 2、了解变革管理的方法。 3、了解企业再造理论产生的背景。 4、掌握企业再造的基本思想。 5、了解创新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 6、把握创新的原则及创新机遇。 曹卫红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3.彼得·德鲁克 作为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管理学及其在实践中 的一个重要进步是包含着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他在《创新与 企业家精神》一书中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首次把创新与企 业家精神视为可组织的、有目的的任务和系统化的工作。同 时,创新也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科斯等人对创新的看法 罗纳德·科斯(RonaldH.Coase,1910一 )于1937年发表了 一篇被认为是新制度经济学奠基之作的论文一—一《论企业的 性质》。 科斯的“交易费用”概念就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组织产生发 展及创新的新视角,而这恰恰是传统经济学与传统管理学所不 具备的视野。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症候群: (1)企业成员认同感下降,不认同企业价值与远景, 私心大于公意; (2)组织不同部门的冲突加剧,冲突造成部门本位 主义取代团队合作; (3)组织决策权力集中在少数高层人员手里,大多 数成员不仅无力改变现状,而且得过且过; (4)组织既得利益阶层排斥学习新技术与新知识, 甚至不支持自发性的员工学习。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1948-— )
迈克尔·哈默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 学位,曾担任IBM公司的软件工程师、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 科学教授,现为哈默公司总裁。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著作有: 《企业再造》(与詹姆斯·钱匹合著,1993)、 《再造大革命》(与斯蒂文·斯坦顿合著, 1995)、 《超越再造》(1996)、 《企业行动纲领》(2001)等。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一、企业再造理论的产生背景 首先,将一个连贯的业务流程割裂成数个支离破碎的 片断,既导致劳动者的技能愈加专业化,成为一个片面 发展的机器附属,也增加了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交流工 作,交易费用因此会大大增加。 其次,在分工理论的影响下,科层制成为企业组织 的主要形态,这种体制将人分为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即 使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权管理,也大大束缚了企业员工的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二、变革管理的方法 计划方法 紧急方法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⒈计划变革方法 计划变革的基石使库尔特·卢因奠定的。 计划变革的要点是通过把管理者、员工和顾问结合到 一起提高群体的绩效。计划变革的提倡者,特别是早期 的,相信群体学习和个人发展至少和实际的变革过程一 样重要。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由于有了更多的工具、技 巧和实践者,计划变革成为管理组织变革的主要方法。 卢因认为变革管理的基本方法有: 解冻现状;移动到新状态;重新冻结。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第一节 变革管理理论概述
一、变革管理及其程序 变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意即当组织成长迟缓, 内部不良问题丛生,无法适应经营环境的变量时,企业必须 做出组织变革策略,将内部层级、工作流程、企业文化及企 业战略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善管理,以促使企业顺利转型。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二、创新的原则 (1)资产专用性原则(assetspecificity principle)。在组织 构造中资产专用性程度要高,因为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组 织取代市场所节约的交易费用越大。 (2)外部性内在化原则(externalityprinciple)。所谓外部性 即机会主义行为,也称“搭便车”。 (3)等级分解原则(hierarchicaldecompositionprinciple)。 即在组织创新的过程中,组织结构及相应的决策权力和责任 应进行分解,并落实到每个便于操作的组织的各个基层单位, 从而有助于防“道德风险”,进一步节约交易费用和组织运 作成本。 威廉姆森认为, 威廉姆森认为,组织创新的方向和原则有三条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詹姆斯·钱匹(JamesChampy,1942一 ) 詹姆斯·钱匹,美国CSC指数咨询公司咨询顾问,1996 年8月离开CSC公司进入Perot系统公司从事管理咨询顾问 工作。 钱匹的主要著作有: 《企业再造》(与迈克尔?哈默合著,1993)、 《再造管理》(1995)、 《企业X再造》(2002)等。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企业变革管理遵循以下程序:
(1)增加紧迫感。要向成功进行变革管理,首要工作是激起多数成员的紧迫感, 让他们随时处在备战状态。 (2)建立领导团队。努力使多数成员加入变革团队。 (3)设立方向清楚的愿景。 (4)沟通。其目的是使尽可能多的员工投入参与到变革中去,从而达成愿景目标。 (5)授权行动。当员工逐渐了解变革愿景,页原意配合采取行动时,企业应采取 授权行动。 (6)创造短期成果。短期成果可以加深变革的信仰,使推动变革的精神鼓励,同 时能抑止怀疑滋长。 (7)永不松懈,持续变革。在变革的过程中,经历了几次短期胜利后,最大的挑 战就在于如何维系员工的紧迫感。这就要让变革持续进行,建立一个坚强的支持变 革型企业文化。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二、企业再造的基本思想 (1)以顾客为中心。强调以顾客的需求来决定公司业 务的内容,对业务流程以彻底更新,通过调整、信息反馈、 全员参与等持续性改善使企业始终处于战略主导地位。 (2)以员工为中心。企业再造将直接导致组织结构发 生变化,扁平化成为替代传统的金字塔型结构的新模式, 再造后的企业中主要以流程小组为主,小组中的成员必须 是复合型的人才,需要具备全面知识、综合观念和敬业精 神,这一客观要求推动员工不断学习,实现挑战性的目标。 (3)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第三节 创新管理理论
创新管理则有三种互相联系的不同含义:一是管理的 创新;二是对创新活动的管理;三是创新型管理。 创新型管理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同时这种 管理的内容主要应包括对创新的管理。 创新管理理论认为,管理不存在一般模式,创新管理 是组织(包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它贯穿于整个管理 过程,一切管理应随着技术、市场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但它也要求整个组织及其组成人员是创新型的,把创新作 为其活动的主旋律。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汤姆·彼得斯主要著作:
1982年与沃特曼合著《追求卓越》一书,连年荣登《纽约时报》 排行榜,旋即被译成十几种文字风靡全球,成为第一本销量超过百万 的管理类书籍。 《追求卓越的激情》(与南希·奥斯汀合著,1985)、 《赢得优势》(1985)、 《乱中取胜》(1987)、 《管理的解放》(1992)、 《追求巨大的成功》(1994)、 《创新的循环》(1997)、 《重新想像》(2003)等。被称为“后现代企业之父”。
曹卫红
2006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德鲁克---创新的原则: (1)分析创新机遇的各种来源,这是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 的开始。 (2)创新既是概念的又是感知的,因此要多看、多问和多听, 研究用户的期望、价值观和他们的需求。 (3)有效的创新必须简单而专一。它应该只做一件事,而且 异常简单。 (4)有效的创新应从不起眼处着手,它们只试图做一件与众 不同的事情。 (5)创新一开始就以充当领导者作为目标,争取成为标准的 设计者并决定新技术和新产业部门的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