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部分记忆内容总结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在医师考试中占相对重要地位,复习此科目时要注意对相关概念、中医辨证论治以及关键性字眼的把握,比如“首选”、“最重要”之类的字眼,这些字眼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属于高频考点,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有助于切实提高考试成绩,因此特做了以下总结,希望对大家学习有所帮助。
定义1、妊娠剧吐:妊娠早期,少数孕妇早孕反应严重,恶心呕吐频繁,不能进食,以致出现体液失衡及新陈代谢障碍,甚至危及生命者,称妊娠剧吐。
2、流产:不足28周,胎儿体重少于1000g而终止者称流产。
其中发生在妊娠12周前者称早期流产;发生于妊娠12~28周者称晚期流产。
3、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下腹痛或腰背痛。
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
经治疗及休息后症状消失,可继续妊娠。
中医称“胎漏”、“胎动不安”。
若阴道流血量增多或下腹痛加剧,可发展为难免流产。
4、难免流产:一般由先兆流产发展而来,阴道流血增多,阵发性腹痛加重,或胎膜破裂出现阴道流水。
妇科检查:子宫颈口已扩张,有时宫颈口可见胚胎组织或羊膜囊堵塞,子宫与妊娠周数相符或略小。
中医称“胎动欲堕”。
5、不全流产:由难免流产发展而来,部分妊娠物已排出体外,尚有部分残留在宫腔内或嵌顿于宫颈口处,影响子宫收缩,出血量多,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
妇科检查:宫颈口已扩张,子宫颈口妊娠组织堵塞及持续性血液流出,一般子宫小于停经周数。
中医称“堕胎”、“小产”。
6、完全流产:妊娠物已全部排出宫腔,阴道流血逐渐停止,腹痛逐渐消失。
妇科检查:子宫颈口关闭,子宫接近正常大小。
属中医“堕胎”、“小产”或“暗产”范畴。
7、稽留流产:指胚胎或胎儿已死亡,滞留在宫腔内未及时自然排出,又称过期流产。
胚胎或胎儿死亡后子宫不再增大反而缩小,早孕反应消失,如至妊娠中期,孕妇腹部不见增大,胎动消失。
妇科检查:子宫颈口闭,子宫明显小于停经周数,质地不软,未闻及胎心音。
中医称“胎死不下”。
8、习惯性流产:连续3次或3次以上自然流产者称为习惯性流产。
每次流产往往发生于同一妊娠月份,其流产过程与一般流产相同,中医称“滑胎”。
近年国际上称为复发性流产。
9、流产合并感染:流产过程中,若阴道流血时间长,有组织残留于宫腔内或非法堕胎等,有可能引起宫腔感染,严重时感染可扩展到盆腔、腹腔甚至全身,并发盆腔炎、腹膜炎、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等。
10、宫外孕:凡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习称宫外孕。
11、前置胎盘:指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
是妊娠期严重的并发症,是妊娠晚期阴道流血的主要原因。
12、胎盘早剥:指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
本病是妊娠晚期严重的并发症。
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的特点,如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母儿生命。
13、尿路感染:又称泌尿系感染,是妊娠常见的合并症,可造成早产、败血症,甚至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其中以急性肾盂肾炎最常见。
本病属中医“子淋”范畴。
14、胎膜早破:指在临产前胎膜破裂。
胎膜早破易导致早产、脐带脱垂及母儿感染等。
中医称为“胎衣先破”。
15、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
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属于中医“产后血崩”、“产后血晕”、“胞衣不下”范畴。
16、羊水栓塞: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肾衰竭或猝死的严重分娩并发症。
本病属中医“产后血晕”范畴。
17、产褥感染:指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感染。
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产褥感染、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心脏病、子痫)之一。
产褥感染属中医“产后发热”的范畴。
18、产褥期抑郁症:产妇在产褥期间出现抑郁症状,称为产褥期抑郁症。
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多在产后2周内发病,4~6周症状明显。
19、月经先期是指月经周期提前1~2周,经期正常,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月经过多是指月经周期、经期正常,经量明显多于既往者;经期延长是指月经周期正常,经期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2周方净者;经间期出血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在两次月经之间,即氤氲之时,发生周期性阴道流血者。
20、闭经有原发性闭经和继发性闭经两类。
前者系指年逾16岁第二性征已发育、月经尚未来潮,或年龄超过14岁,第二性征未发育者。
后者则指已建立月经周期后,停经时间超过6个月,或按自身原有月经周期计算停止3个周期以上者。
首选1、产后42日起应采取避孕措施,首选工具避孕。
2、产褥感染根据临床表现及临床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同时加用甲硝唑,青霉素过敏可选用林可霉素或红霉素。
3、垂体性闭经:垂体泌乳素肿瘤以溴隐亭治疗为首选,瘤体较大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减压,术后服用溴隐亭。
4、若卵巢肿块直径<5cm,疑为卵巢瘤样病变,可作短期观察。
确诊为良性肿瘤或直径5cm 以上者,首选手术治疗。
5、氯米芬为首选促排卵药,适于体内有一定雌激素水平者。
最重要1、滋养细胞呈不同程度增生,是葡萄胎最重要的组织学特征。
证型治法方药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的辨证论治:胎漏、胎动不安的辨证论治:肾虚证--治法:补肾益气,固冲安胎;方药:寿胎丸加减。
气血虚弱证--治法:补气养血,固肾安胎;方药;胎元饮加减。
血热证--治法:清热凉血,固冲安胎;方药:保阴煎加苎麻根。
血瘀证--治法:活血消癥,补肾安胎;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减。
滑苔的辨证论治:肾气亏损证--治法:补肾益气,调固冲任;方药:补肾固冲丸。
气血虚弱证--治法:益气养血,调固冲任;方药:泰山磐石散。
异位妊娠辨证论治:未破损期胎瘀阻络证--治法:活血祛瘀,杀胚消癥;方药:宫外孕Ⅱ号方加减。
已破损期不稳定型:胎瘀阻络、气虚血瘀证(多见于输卵管妊娠流产)--治法:益气化瘀,消癥杀胚;方药:宫外孕Ⅰ号方加减。
休克型:气陷血脱证(多见于输卵管妊娠破裂)--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包块型:瘀结成癥证(指陈旧性宫外孕)--治法: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方药:理冲丸加减。
外治法适用于未破损型或陈旧性宫外孕。
子肿、子晕、子痫的辨证论治:脾肾两虚证--治法:健脾温肾,行水消肿;方药: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减。
气滞湿阻证--治法:理气行滞,除湿消肿;方药:天仙藤散。
阴虚肝旺证--治法:滋阴养血,平肝潜阳;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脾虚肝旺证--治法:健脾利湿,平肝潜阳;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肝风内动证--治法:滋阴清热,平肝息风;方药:羚角钩藤汤。
痰火上扰证--治法:清热豁痰,息风开窍;方药:牛黄清心丸加减。
胎儿生长受限辨证论治:肾气亏虚证--治法:补肾益气,填精养胎;方药:寿胎丸加减。
气血虚弱证--治法:益气养血,滋养胎元;方药:胎元饮加减。
阴虚内热证--治法:滋阴清热,养血育胎;方药:保阴煎加减。
胞宫虚寒证--治法:温肾扶阳,养血育胎;方药:长胎白术散加减。
母儿血型不合辨证论治:湿热内蕴证--治法:清热利湿,固冲安胎;方药:茵陈二黄汤。
热毒内结证--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安胎;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
瘀热互结证--治法:清热凉血,化瘀安胎;方药:二丹茜草汤。
阴虚血热证--治法:滋阴清热,养血安胎;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辨证论治: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利湿,佐以安胎;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湿邪困脾证--治法:健脾化湿,养血安胎;方药:胃苓汤加减。
肝郁脾虚证--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安胎;方药:逍遥散加减。
热毒内陷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救阴;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妊娠合并糖尿病辨证论治:肺热津伤证--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药:消渴方加减。
胃热炽盛证--治法:清胃泻火,养阴生津;方药:玉女煎加减。
肾阴亏虚证--治法: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药:六味地黄丸合生地黄饮子加减。
阴阳两虚证--治法:滋阴助阳;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妊娠合并尿路感染中医辨证论治:治疗以清润为主,勿过用苦寒通利药物,以免重耗阴液,伤动胎元。
阴虚火旺证--治法:养阴泻火通淋;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心火偏亢证--治法:清心泻火通淋;方药:导赤散加减。
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方药:五淋散加减。
产后出血辨证论治:气虚证--治法:补气固冲,摄血止崩;方药;升举大补汤加减。
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理血归经;方药:化瘀止崩汤。
晚期产后出血辨证论治:气虚证--治法:补脾益气,固冲摄血;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血热证--治法:养阴清热,安冲止血;方药:保阴煎加减。
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调冲止血;方药:生化汤合失笑散加减。
产褥感染辨证论治:感染邪毒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
热入营血证--治法:清营解毒,散瘀泄热;方药:清营汤加减。
热陷心包证--治法:清心开窍;方药: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产褥中暑辨证论治:暑入阳明证--治法:清暑泄热,透邪外达;方药:白虎汤加减。
暑伤津气证--治法:清热解暑,益气生津;方药:清暑益气汤。
暑入心营证--治法:清营泻热,清心开窍;方药: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或至宝丹。
产褥期抑郁症辨证论治:心脾两虚证--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药:甘麦大枣汤合归脾汤。
瘀阻气逆证--治法:活血化瘀,镇逆安神;方药:癫狂梦醒汤加减。
肝郁气结证--治法:疏肝解郁,镇静安神;方药:逍遥散加减。
产后缺乳辨证论治:气血虚弱证--治法:补气养血,佐以通乳;方药:通乳丹加减。
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方药:下乳涌泉散。
产后关节痛辨证论治:血虚证--治法:养血益气,温经通络;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血瘀证--治法:养血活络,行瘀止痛;方药:生化汤加减。
外感证--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湿;方药:独活寄生汤。
产后排尿异常辨证论治:产后尿潴留气虚证--治法:益气生津,宣肺利水;方药:补气通脬饮。
肾虚证--治法:补肾温阳,化气利水;方药:济生肾气丸。
血瘀证--治法:养血活血,祛瘀利尿;方药:加味四物汤。
气滞证--治法:理气行滞,行水利尿;方药:木通散。
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气虚证--治法:益气固摄;方药:黄芪当归散加减。
肾虚证--治法:温阳化气,补肾固脬;方药:肾气丸加减。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辨证论治: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养血通络;方药;黑逍遥散去生姜,加川芎。
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痒;方药:龙胆泻肝汤去木通。
外阴硬化性苔癣辨证论治:肝肾阴虚证--治法:补益肝肾,养荣润燥;方药:归肾丸合二至丸。
血虚化燥证--治法:益气养血,润燥止痒;方药:人参养荣汤。
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肾健脾,养血润燥;方药:右归丸加黄芪、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