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学概论》第二章 森林及其分布

《林学概论》第二章 森林及其分布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2.体现经度地带性的山体垂直带的组成情 况,还与该经度地带所处的纬度有一定的 相关性。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向上首 先变为同纬度的海洋性植被(即近海洋处 同高度的植被类型),而后,随着海拔的 升高,出现与纬度地带性相应的植被带。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如高山是处于热带的荒漠地区,则山麓平地的地带性的植 被类型为干荒漠,随着山地的上升,依次的理想分布为干草 原(或稀树草原)→疏林灌丛→常绿阔叶林→夏绿林→亚高 山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地→高山冻原→冰雪带。 如天山北坡山地的植被垂直分布大致如下: (1)500~1000米 荒漠带 (2)1000~1700米 山地荒漠草原和山地草原带 (3)1700~2700米 山地针叶林带 (4)2700~3000米 亚高山草甸带 (5)3000~3800米 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和终年冰雪带。
二、林分的内部特征
(一)树种组成 乔木树种所占比例,以十分法表示; 纯林、混交林; 树种组成系数;蓄积量(胸高断面积) 2%<X<5%“+”; X<2%“-”。
二、林分的内部特征
(二)林相: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 的树冠层次称为林相或林层; 单层林 复层林 连层林 主层林 次层林
二、林分的内部特征
一、概念
(二)生产力:是表示生产的速度,指单位面 积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量或固定 能量的速率。常用g/m2· a表示。
一、概念
(三)森林群落的生产力 森林约占地球表面的9.8%,占陆地面积的 35.5%,每年提供的净生产量8.4×109t,占 全球年总净生产量1.73×1010t的49%左右。 地球上森林群落的生物量与净生产力存在 很大差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地理位 置、树种的遗传特性及人为经营活动尤为密 切。
部、华北各省。由于冬季落叶,夏季绿叶,又叫 夏绿林。多以混交林形式存在,亦称温带混交林。
(二)落叶阔叶林
2.特征:①外貌随季节变化而更替明显,林下 早春开花短命植物是落叶阔叶林特殊的季相, 夏季枝叶繁茂,秋冬落叶;②结构简单,分层 清楚,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③树种组成比针叶林相对复杂;④树种叶子质 地较薄,无革质硬叶现象,叶片有大有小,有 明显的季相变化,树干和树皮有较厚的皮层保 护,冬芽有鳞片和树脂保护。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2.森林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在同一纬度,从沿海到内陆由于水分
条件的有规律变化导致森林类型呈现有规
律的分布的现象。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1)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北美的中部,东面是大西洋,西面是太平 洋,但被经向的落基山脉所阻隔,植被从 东向西依次更替为: (东)森林带→草原带→半荒漠带→荒漠带 →森林(西) 落基山脉
二、森林群落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一)皆伐实测法 (二)平均标准木法 (三)回归估测法
§2-4 森林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相关概念 二、群落演替的原因 三、群落演替的类型
一、群落演替的相关概念
群落演替:指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 有规律的变化。
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称为原生 演替。
起始于次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二、世界主要森林类型及其地理分区
因受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的
影响,地球上的植被群落是多种多样的。主
要的地带性森林类型:热带雨林、常绿阔叶
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等。
二、世界主要森林类型及其地理分区
(一)针叶林 1.针叶林是指北方针叶林,也叫泰加林,意为沼 泽林,原来专指西伯利亚地区的寒温带针叶林。现 在是指几乎全部分布于北纬45°~70°的宽广陆地, 包括欧亚寒温带针叶林、东亚寒温带针叶林和北美 寒温带针叶林。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和阿尔 泰山。大兴安岭山地丘陵地区,地形起伏小,坡度 缓,山顶浑圆,一般海拔1100米左右,南部高峰 1712米,北部高峰1520米。极端低温在-60℃, 年均降雨量350-500毫米。土壤为山地棕色泰加土, 山地暗棕壤,土壤厚度不均,有永冻层。冬季严寒, 夏季温暖湿润,年温差较大。
二、林分的内部特征
(七)林型 是同一林学条件和立地条件下林分的总体; 也是林业上根据林分的自然综合性状而划分 的森林分类单位。 双名法命名,突出特征因素(形容词)加上 优势种。
§2-3 森林群落的生产力
一、概念 二、森林群落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一、概念
(一)生产量:由森林群落中绿色植物光合作 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的总量,称为第一性生 产量,又称为总初级生产量,简称为总生产 量。 在任何一段时间内,净第一性生产量的积累 量,叫做生物量。用干物质表示,单位为 Kg/hm2,g/m2。
二、林分的内部特征
(五)密度、郁闭度、疏密度 所占空间的利用程度; 1.株数密度 株/面积 2.疏密度 胸高断面积/标准胸高断面积 (标准 表),用0-1表示; 3.郁闭度 反映林冠的闭合程度;投影面积/林 地面积;用0-1表示;
二、林分的内部特征
(六)地位级和立地指数 衡量林分生产力和 立地条件(综合生态环境)的高低; 1.地位级:地位级表;用林分平均高和林龄2 个指标来确定。 2. 立地指数:立地指数表;用林分优势木平均 高和林龄2个指标来确定。
第二章 森林及其分布 §2-1森林的概念及其特征 §2-2 林分及其内部特征 §2-3 森林群落的生产力* §2-4 森林群落的演替* §2-5 森林分布 §2-6 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课前预习题
1.什么是森林?森林有哪些特点? 2.森林有哪些植物成分? 3.林分的概念及特征? 4.世界主要森林类型及分布? 5.森林分布的规律有哪些?
§2-1森林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森林的概念
二、森林的植物组成 三、森林的特征
Hale Waihona Puke 一、森林的概念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具有一定面积和密度
的木本植物群落,受环境的制约又影响(改造) 环境,形成独特的(有区别的)生态系统整体。
二、森林的植物组成
二、森林的植物组成
(一)林木:立木、乔木;根据数量特征、经济价 值、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可分为: 1.优势树种:建群树种;株数或材积最大;起决 定作用; 2.主要树种:目的树种;具有较大经济价值; 3.次要树种:非目的树种;经济价值低; 4.伴生树种:辅佐树种;耐阴;促进作用; 5.先锋树种:首先占据在生态环境恶劣的立地上、 迹地或原生裸地。
(一)针叶林 2.特征: ①由松科类植物组成; ②层次分明,结构简单,层外植被不发达; ③死地被物层厚,分解缓慢。
(二)落叶阔叶林
1.指分布于温带、暖温带湿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
典型的地带性森林群落类型。分布于北纬
30°~50°的温带地区,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和
新西兰也有分布。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南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气候、土壤等因素是导致森林及其他生 态系统类型及分布多样化的主要因子;
随着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异, 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称之为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一)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1.森林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条件
在纬度上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从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1.某一山体植被垂直带分布,与山体所处的纬度 开始到极地为止的水平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例如,黄山位于中亚热带地区,其山体植被垂直 带的变化,与山体所处纬度开始自南向北植被的 纬度地带性变化规律相对应。黄山植被垂直带谱 如下: (1)500~1100米 常绿阔叶林 (2)900~1250米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3)1200~1500米 落叶阔叶林 (4)1400~1750米 山地矮林和山地灌丛 (5)1600~1840米 山地草甸
(三)林龄及其结构 林分的平均年龄;一般情况下以优势树种的 平均年龄代表林分的年龄; 龄级(生长速度、寿命,20,10,5,2-3, 1-2); 同龄林 异龄林; 龄组(幼、中、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
二、林分的内部特征
(四)起源 指林分的形成方式和动力; 根据形成方式分为实生林、萌生林。 根据林分形成的动力分为天然林、人工林。
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有规律的分布的现象。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1)世界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寒带苔原→寒温 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 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 出现: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 →荒漠。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一、群落演替的相关概念
旱生演替:原生演替开始于裸露岩石、沙地 等干旱基质上的演替;一般从岩石风化开 始,最后形成森林。 水生演替:从积水(淡水湖泊、池塘中)发 生的原生演替。
二、群落演替的原因
(一)内因:主要是指群落内部的建群种对其原生 境条件下的作用和改变后而不适合其自己的繁衍 发展,从而导致群落的演替。
(2)我国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东部湿润森林区,自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 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 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 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部内陆腹地,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从北至南出现的一系列东 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原有的纬度地带性, 因此自北向南的变化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 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一、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三)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
1.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具有相似性和对应性 森林类型在山地垂直方向上的成带分布和纬度上的 水平分布顺序具有对应性。
2.纬度地带性带谱与垂直地带性带谱上具有明显 的差异性。 引起纬度带形成的环境条件和引起垂直带形成的环 境条件在性质上和数量上及配合上明显不同的。
二、森林的植物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