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英国初等教育发展

第四讲英国初等教育发展


近代英国在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上的 缓慢与保守
• (一)19世纪中叶英国初等教育的状况 • 产业工人要求普及的、免费的、世俗的初 等教育;上层人士拒绝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 这一时期英国的初等教育在欧洲是最落后 的。
• (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开始 • 1870—1902年,英国的初等教育转变为免 费的和义务的。原因有: • 政治因素。 • 经济因素。 • 社会、人口因素。 • 教育因素。 • 军事因素。
• 19世纪前,英国近代初等教育具有很强的宗教性 和慈善性。 • 教会在英国近代初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历史 作用应该被承认,其贡献主要表现在倡导和实施 了初等教育的普及。 • 但教会对初等教育的控制极严,摆脱教会对初等 教育的控制、取消初等学校教学内容中宗教教义 的影响,成为18、19世纪欧洲各国在建立国民教 育制度时主要解决的问题。 • 随之,初等教育的宗教性和慈善性逐渐减弱,民 族性和国民性逐渐加强。
• 1931年,哈多委员会发表《初等学校》报 告,该报告的公布,为英国在初等教育中 实施儿童中心教育创造了条件。 • 1944年,英国联合政府公布了巴特勒法案。 其中规定三种学校实施初等教育: • 1、保育学校,2-5岁儿童,不含在义务教 育内; • 2、幼儿学校,5-7岁儿童; • 3、初等学校即小学,5-11岁儿童。
(三)导生制学校
• 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下的初等教育另一新 机构。 • 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级长制”, 英国贝尔和兰卡斯特分别创立的实施初等 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 • 学校经费来自社会各界的慈善捐款。
导生制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 18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的爆发对英国初 等教育的普及提出了迫切要求。 • 其发展归功于英国的国教会与非国教派之 间的竞争。
• 但英国政府对初等教育的拨款资助不平等, 实际上是为富裕地区的初等学校提供资助, 贫困地区的初等教育状况更为落后。
• (二)国家初等教育制度的建立 • 1870年,英国颁布《初等教育法》,国家 初等教育制度初步确立。 • 该法案是英国教育史上最典型的、体现英 国保守妥协政策的教育法案。 • 英国逐步确立起来的国民教育体系仅仅是 面向普通民众的国民教育体系,呈现为双 轨制。
• 2001年,教育与技能部出台《学校——迈 向成功》白皮书,确定了提高中小学质量 标准的工作目标。 • 同年,议会通过《2001年教育法案》。 • 2003年,英国公布了小学教育发展计划 《优秀教学和愉快学习——小学教育发展 策略》。
• (一)国家干预初等教育的开端:国会拨 款 • 1833年,英国对初等教育的第一次国会拨 款是英国开始国家干预初等教育的重要标 志。 • 英国政府最终成立了下设于枢密院的教育 委员会,以监督政府年度教育拨款的分配 和使用情况,并有权视察一切接受公款补 助的学校。
• 该教育委员会的第一任秘书詹姆斯· 凯-沙特 尔沃斯任职达十年之久,为英国初等教育 此后一百多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主要 贡献: • 1、确立了英国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责, 建立了公款补助学校联系网络。 • 2、创办皇家督学团。 • 3、增加教育拨款,形成教育拨款制度。 • 4、中止“导生制”,建立公款资助的“教 生制”。
• 1870年,《1870年初等教育法》标志着英 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其中规定了 家长送子女上学是义务。 • 1880年,英国颁布《1880年茫代拉法》, 要求5—10岁儿童无条件接受免费初等教育, 自此英国在全国真正确立起初等义务教育 制度。 • 1893年,规定11岁以下儿童必须入学。 • 1899年义务教育年龄提高到12岁。
初等教育的宗教性
• 办学目的:宣传国教的宗教教义。 • 教育内容:英文版《圣经》为主,《帖角书》、 《教义初步》、《赞美诗》、《旧约全书》,17 世纪后期,算数课程才出现,《新英格兰识字课 本》,直至18、19世纪,被《拼写书》取代。
• 英国近代初等教育的宗教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 面: • 一是由教会控制,教会和牧师具有开办和监督初 等学校和教师的权利和责任。 • 二是初等教育在宗教改革的推动下,具有很强的 宗教目的,教育内容也紧紧围绕宗教教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988年,颁布《1988年教育改革法》,其 主要改革措施是设立全国统一课程。英国 教育史上首次。有助于政府对整个学校教 育系统学生学业成绩的了解,从而加强中 央政权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 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了题为《学 会成功》的报告。 • 1997年,工党新政府发表教育白皮书《追 求卓越的学校教育》。
英国国家初等教育制度的确立
• 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初等教育的态度逐 渐发生变化。 • 1807—1833年是英国调查和讨论国家是否 需要对初教加以资助的争论时期。 • 19世纪后,英国政府逐渐将原本放任态度、 初教属于慈善事业、国家不干预,变为初 教是国家和政府的职责,初等教育纳入国 家的职责和事业中。
• 1902年,巴尔福尔教育法出台。标志着英国形成 了以地方教育机构为主体的包括国会、教育署和 地方教育局在内的,以地方分权为主,又有中央 权力的国民教育领导体制。 • 1918年,费舍教育法颁布。 • 1926年,哈多爵士为主席的咨询委员会发表《青 年教育》报告,将11岁以下儿童的教育称为“初 等教育”,11岁以上儿童的教育称为“中等教 育”。《青年教育》报告的发表,标志着作为教 育的一个阶段的“初等教育”概念正式得到确立。
初等教育的慈善性
• 近代英国初等教育的慈善性最为突出。 • 19世纪30年代以前,英国的初等教育基本 上是以宣传宗教为目的的慈善事业。 • 在近代英国,初等教育还具有另一种含义, 即贫民教育、贫儿教育。
(一)慈善学校运动
• 包括:乞儿学校、劳动学校、贫民学校、感化学 校等多种类型。 • 1680年,英国第一所慈善学校于伦敦创办。 • 办学目的:用基督教的教规和原则教育贫困儿童。 • 教学内容:基督教教义教育为主,初步读、写、 算。 • 慈善学校不收学费,因而被称为贫儿学校或乞儿 学校。 • 英国的慈善学校办学经费靠社会各界人士捐款。
(二)星期日学校运动
• • • • 1、星期日学校产生的背景 英国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贫穷阶层的扩大。 2、星期日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18世纪末,英国宗教慈善家在星期日为平 民子女开设的初等学校。 • 星期日学校在英国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持 社会良好风气的一种工具。
• 星期日学校受到英国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原因: • 一是这种教育机构允许儿童仍然在工厂中做工, 并没有损害工厂主的利益,没有破坏英国社会的 经济秩序; • 二是这种机构又能对儿童实施宗教教育和行为教 化,能规范这些贫民儿童的行为,保证英国社会 秩序的稳定和安全。 • 18世纪末,在强调国家对于开办初等教育的责任 的观念下,星期日学校受到批评和反对。
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英国国教与初等教育的发展
• 16世纪亨利八世开始,英国出现了较为平 稳的宗教改革,英国最终摆脱了罗马教皇 的控制,确立了英国国教的地位。 • 英国国教的垄断地位确立后,建教区学校, 标志着英国近代初等学校的出现,也是英 国国教直接管理和控制初等教育的开始。
• 英国国教1699年成立基督教知识促进会, 1701年成立海外福音传播会,这两个组织 在开办初等学校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 国教开办的初等学校数量远远多于其他教 派开办的初等学校。
导生制的教学组织方式
• 优点:节省经费、节省师资、有助于扩大教育对 象,促进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有助于培养学生自 我管理的能力。 • 其价值在于促进了英国等国家初等教育的发展, 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扩大社会受教育面提供了很 好的方式。 • 缺点:教学机械化,导生的经验和能力存在很大 的局限性,从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可能会滋 长导生的骄傲情绪。 • 1840年后销声匿迹。
• 1964年,设立教育和科学部。70年代,现 行的英国教育体制基本形成。其中初等教 育学校有: • 1、幼儿学校,5-7岁儿童; • 2、初级学校,7-11岁儿童; • 3、预备学校,8-13岁中等以上社会阶层的 子弟,属英国独立学校系统,为升入公学 做准备。
• 1966年,以普洛登女士为主席的英国中央 教育咨询委员会提交了《儿童和他们的初 等学校》报告,是战后唯一的一个关于初 等教育的报告,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强调 教学过程个别化以及教师的顾问、指导和 激励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