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绍兴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解析

绍兴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解析

绍兴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解析1前言绍兴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几年,我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对几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整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改善民生、提高城市品味,成为“全城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绍兴市旅游集团公司通过对相关街区的调研,提出建设黄酒风情街区,并初步划定了风情街范围,项目由绍兴黄酒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组织实施。

2010年初委托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编制了《绍兴街区旅游产品概念策划报告》。

7月,绍兴黄酒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委托我院编制绍兴黄酒文化风情街详细规划。

我们经过现状详细的调查研究以及国内相关城市的相关实地考察,形成了本规划方案。

2 规划背景2.1历史与水乡特色绍兴城址历经千年不变,为我国城建史上所罕见。

其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水乡风貌独特,在类似地段不断被吞噬的今天,这种特质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与水乡特色是该项目的宝贵财富,也是基地持久的生命力所在。

2.2黄酒文化绍兴黄酒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黄酒酒道,历史内涵丰富,文化意蕴浓郁;黄酒品性温和雅致、古朴厚重,与中国“国粹”儒家文化有着相通的文化精髓。

对于绍兴来说,黄酒是绍兴传统江南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黄酒的历史文化浓缩着绍兴的历史文化,黄酒的文化品格浸润着绍兴的文化品格。

2.3“全城游”与“水上游”绍兴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密集的河网如同城市的血管,将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各个角落连接在了一起,使绍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蕴藏着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水文化”概念。

近年来,绍兴旅游业有了飞速发展,但从旅游产品结构来看仍显单一,以文化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旅游活动的特点是短程、短时。

随着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各个旅游地都将旅游休闲作为开发重点和再度发展的契机,在这一潮流的推动下,绍兴旅游谋求新的方向,旅游休闲与水结合成为首选。

重现绍兴水城魅力,以水为纽带,串起绍兴文化,把文化与休闲结合起来,无疑对绍兴旅游的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详细规划设计3.1西小河创意文化休闲街西小河创意文化休闲街位于西小河的西侧,属于西小河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部分,形成了以历史遗存、传统建筑、内河水街、埠头水岸,广场等景观节点组合而成的水乡典型格局的区域,面积约为5.71公顷规划要点:——维持“一河一路”的空间格局,沿河设置开敞空间,加强西小路、河的互动关系。

对沿河的踏道,河埠进行整修,设置乌篷船码头。

游客可以步行到此,通过游船进入其他水上游线。

在胜利路与西小路交叉口适当拆迁,在东侧沿河设置碑亭,标志着胜利路入口处,并在入口规划游船码头,游船经过谢公桥,在规划水街入口处旁规划游船码头,游客可以上岸步行游览,也可继续北行,在西小河最宽处规划设置了固定的船只随时来回摆渡,方便游客穿行河的两岸,又可防止新建桥梁破环原有的景观风貌。

规划在西小河的北端,游客服务中心的南侧新建一座步行拱桥,宽2—3米,较好的联系了西小路和上大路两个区块。

——对建筑质量、风貌尚可的民居,按其原有风貌,进行修缮、改善或整修;建筑质量、风貌较差的建筑,予以拆除或更新。

更新建筑或按照传统建筑的形态特征重建,或根据规划需要设计成院落、广场、轩廊等。

规划沿街设置特色商店,内部利用一个或几个台门、院落等传统民居改造成企业会所、创意工作室、青年旅舍、艺术沙龙、戏迷之家、书画博览、主题博物馆以及茶楼、咖啡吧等,游客既可以购物游览欣赏,也可以参与体验,更深层次的了解、熟悉绍兴的风土人情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我们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台门进行改造,如西小路28#的陈家台门改造为创意工作室,西小路82#的张家台门改造为星级台门式客栈;西小路107#的翰林台门改造为高端企业会所;相家弄22#的张家台门改造为绍兴老字号博物馆。

1、陈家台门(西小路28#)陈家台门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435平方米,共四进。

面阔均为三开间。

传统木结构建筑,屋面均为硬山,阴阳合瓦,石铺地面,除院落间有居民搭建的棚屋外,建筑总体保存完好。

规划将陈家台门打造成创意工作室,充分利用台门建筑背后所沉淀的历史文化和场地记忆,激发创作灵感,在加上传统木结构的特殊性质,可根据需要分隔组合,重新布局。

规划将沿街第一进建筑作为创意产品的对外宣传展示空间,将办公与资料阅览布置与第二与第三进建筑中,中间设置通道。

最后一进为大开间办公。

在空间营造上,拆除临时性搭建,恢复传统院落空间,建筑内部大量采用落地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提高建筑整体的采光性能,实现低碳目标。

在立面处理上,沿西小河第一进建筑界面材质为落地玻璃,外面覆以轨道滑门,与街区整体风貌保持一致。

2、张家台门(西小路82#)张家台门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336平方米,共三进。

面阔三开间。

砖木结构,硬山屋面,部分石铺地面,部分水泥地面。

除少量搭建的棚屋外,建筑总体格局保存较好。

规划将原有居民迁出,打造成星级台门式客栈,为外地游客和商务人士提供独特江南式民居体验的高质量住宿服务。

第一进建筑作为沿街特色商铺,住宿从右侧偏门进入,第二进建筑布置休闲吧和一个商务套间,第三进建筑上下共布置4个标准间,两侧厢房则主要布局为楼梯和自助式厨房以及贮藏空间。

第一进院落空间内的搭建棚屋规划予以拆除,恢复院落空间,布置园林小景。

在保持原有风貌及其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内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式,沿西小河第一进建筑作为对外经营的特色商店,界面材质采用落地玻璃,符合现代功能的需要,外面覆以轨道滑门,与街区整体风貌保持一致。

3、翰林台门(西小路107#)翰林台门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1335平方米,现共存五进。

传统木结构,面阔三开间至五开间不等,居民搭建现象严重,总体格局尚可。

规划将原有居民迁出,赋予会议、餐饮、办公、住宿、娱乐等功能,打造高端企业会所。

在空间营造和建筑处理上,尊重原有的院落空间肌理,通过内廊的穿插将建筑与院落串联起来,沿街立面形象保持街区的传统风貌,内部功能结构则采用现代的钢架、玻璃、混凝土等材料,满足企业会所现代化功能的需要。

3.2北海桥风情酒吧餐饮街北海桥风情酒吧餐饮街位于上大路河南侧,环城北路以北,与黄酒博物馆隔河相望,是以古桥、水乡、传统建筑为景观特色的区域,面积约为1.53公顷。

规划要点:——一对北海桥明代民居予以保护修缮,其余民居,由于年久失修,且不满足发展现代餐饮服务的需要,予以更新重建。

规划布局以一组组相对集中的台门院落组成,建筑或沿河岸布置,或围合成休闲广场。

形成以水和酒为特色文化的主题建筑群,安排台门式的酒吧,特色餐饮,咖啡茶座等休闲业态,满足探寻水乡和黄酒特色而来的游客体验要求。

新建建筑尝试着从传统建筑要素中发掘现代形式美的因素,力求将传统意境美与现代精神结合在一起,粉墙黛瓦可以转换为一种色彩构成,坡顶穿插可以提炼为一种造型特征,而雕梁画栋可以浓缩为一些典型的细部特征。

在接近明代民居的地方,我们更多地采用传统的台门、院落空间等要素,以取得风貌的协调;在远离传统建筑的地方,这些传统要素的表现将更抽象,并与玻璃、构架等充分融合,以表现出一种更为现代、时尚的特征。

——围绕古城的环城河将一直是绍兴水上旅游最重要的游线,本工程要打造水上旅游节点,必须处理与其之间的“亲密”关系,还必须具备“硬件”之一——中转码头。

规划在北海桥明代民居北侧沿河设置内凹式游船码头,游客在迎恩门水上游起点通过游船在此中转,或换乘乌蓬船直达吕府、城市广场,或在此上岸游览黄酒博物馆、黄酒风情街。

——规划在酒吧餐饮街的核心,设置一个较大的演艺广场,作为餐饮、酒吧等商业空间的外部延伸,扩大消费的内容体验。

西侧地下通道出口设置下沉式小广场,通过新建的环城北路地下通道与西小路地块连通。

东侧现状地下通道改造后,出口则结合光相桥头小空间设计酒吧餐饮街的入口广场,广场的背景为展现黄酒风情文化的主题雕塑景墙。

这些节点广场通过内部的步行道串联,步移景异,从桥头、传统尺度的街巷、宽阔的水岸码头、演艺广场再到下沉式广场,给游人带来丰富的空间感受。

——规划在区块南面规划一条宽6米的道路,连接黄酒城1#路和环城北路,方便了交通,也为地下约2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增加一个必须的出入口。

3.3上大路精品购物商业街上大路精品购物商业街位于上大路河南侧,解放路西侧,包含上大路北侧全部和南侧部分区域,面积5.05公顷。

该街区以丰富的历史建筑和老字号为特色,沿河建筑充分展示着绍兴水乡前街后河,前店后宅的传统风貌。

其购物环境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商业不仅有自己的特色,在历史文化的浸润下更显精良。

规划要点:——对建筑进行整修。

在保护建筑传统水乡风貌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必要的整修,完善其内部功能,同时优化其外部形象。

上大路现有的传统建筑虽然经过维修,但是因其商业档次低,不注重维护,几年之后又显破败不堪,街区形象较差,历史风貌没有很好的展现出来。

规划不仅提升其商业的档次,用零售服务业、专业品牌商店等替换五金机电,更是对街区建筑进行全面的整修。

从内部空间格局到外部沿河沿街立面的设计,不仅使整修后的建筑能够适应新的业态的需求,更要能完全的展现着绍兴水乡风貌的风貌特色。

在建筑处理上,规划保留了坡屋顶、粉墙灰瓦的建筑特征,同时也适当加入玻璃、轻钢等现代材料,使得建筑达到古今结合、风韵迷人,不仅舒适,又显品味、——对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提炼和完美的展示。

上大路两侧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曾经老字号云集,满街是特色商店和会馆、商会。

规划深度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查访了泰甡酒店旧址、七星救火会旧址、箔业会馆旧址,并注重展示老字号文化、消防文化、锡箔文化等。

新规划了绍兴印象酒店酒店,作为上大路上的特色餐馆;结合七星救火会及其瞭望台,设置了水龙广场和绍兴消防史陈列馆,作为上大路中间的主要旅游点,更是把王阳明观测台显露出来,沿上大路规划一小广场,设置王阳明塑像,使得上大路的文化韵味更显浓厚。

——对街区空间的再次梳理。

上大路原本的商业几乎为五金机电一种业态,街区空间混乱。

规划把上大路分为五个功能片区:特色商品区、休闲观赏区、养生滋补区、酒店美食区、运动服饰区,并结合解放路交叉口喷泉广场,中间的水龙广场和西侧的游客服务中心广场三大节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

同时,各种文化节点串连在上大路的两侧,成为一个个小节点,完善了真个空间结构。

——街区道路交通的完善。

完善路网交通体系,保护街区街巷肌理。

按照上位规划,打通了站前路由北向南延伸至新河弄,宽7米。

在与上大路交叉口的南侧设置一小型停车点,停车位7只。

规划还在银街东北侧和王明阳观象台北侧增设2座的步行桥,方便行人上大路河南北的联系。

4 结语为了更好的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使其真正适用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必须深入研究和领会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力求在所有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统一编制标准与要求,编制出通读性的保护规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