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盐船文
清代骈文复兴的原因
• 1.古文之弊日益显露。 • 宋代理学家原本否定古文,到了元代刘将孙提出 古文和道学合一,形成文统道统合一的思潮。明 代宋濂是这种思潮的倡导者,到了清代,桐城派 继承此道,形成“桐城义法”,义理的具体内容 就是程朱理学。这种思潮导致古文家不能深入生 活,写出反映生活现实的文章,也不能直抒胸臆, 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只能空谈性理,内容陈 腐形式呆板。
《哀盐船文》
• 27岁时所作,被誉为骈文中的绝作。 此文一出,轰动京师,当时主讲扬州安定 书院的杭世骏认为“惊心动魄,一字千 金”。
一、概述这次火灾造成巨大伤亡和损失的惨况,发出悲痛的感慨。将叙 事、写景、言情融为一体,作为全文的领起,以统摄全篇。 二、渲染失火前一个冬末傍晚的阴惨气氛,描述灾难袭来之前的环境和 凶兆。 三、再现了大火爆发、“齐千命于一瞬”的怵目惊心的场景。 1、描绘了由“星星如血”到烈焰冲天的火势。 2、写出船民张惶呼救、奋力挣扎,终于被腥风鼓动、火舌吞噬的惨状。 3、描绘死者的碎衣被絮和船木的“墨查炭屑”,飘浮江面,流人海中的 惨景。 四、五段写出遇难者急难相助和逃生无路的景况,写遇难者身体的惨状。 六、结尾既写出死者亲属的哭祭,也写出作者对这次死难者的安慰和哀 悼。
• 第二,流派众多。清代骈文,千姿百态, 异彩纷呈,虽然没有什么独创,但是前代 所有的流派,无不再现于此时。如以时代 分,则有所谓魏晋派、六朝派、三唐派、 宋四六派。地域分,有常州派,仪征派。 体格分,有清俊、博丽、矜练、圆熟四派, 其他分法还有,不再举例。
• 第三,有明显的地域性。清代,江浙一带是文化 最发达的地区。清代骈文名家基本上集中在江浙 地区。 • 第四,骈、散之争又趋激烈。骈文自唐宋两次古 文运动之后,优势地位被动摇了,又经过元明两 代统治者提倡的程朱道统相结合的韩愈、欧阳修 的文统思潮之后,骈文地位已然很低。从晚明时 期骈文开始复苏,到清代又发展起来,取得了和 桐城古文平分秋色的地位。
• 清代骈文的总体特点 • 第一.作家众多。清代写作骈文的人数之多, 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与之比拟。 • 陈耀南《清代骈文通义》第三章《举作者》 列举了95家。
• 清代初期骈文代表作家有陈维崧(1625~1680), 着有《湖海楼集》;毛奇龄(1623—1716),着有 《西河全集》。乾隆、嘉庆年间,写骈文的作家 人才辈出,除胡天游、汪中外,还有袁枚、邵齐 焘、刘星炜、孙星衍、吴锡麒、洪亮吉、曾燠、 孔广森等,号称骈文八大家,是清代骈文的黄金 时代。而清代后期则有王闿运、李慈铭、刘开、 梅曾亮、方履镶、周寿昌、董基诚、董祜诚、赵 铭、傅桐等,被称为晚清骈文十大家。其中王闿 运、李慈铭成就较高,然已是清代骈文的强弩之 末了。
• (3)运笔圆活,富于辞采。此文既有全景 的鸟瞰,又有局部的刻划;描写之中情感 洋溢,叙事之末归于议论,笔法灵活,气 脉贯通,一洗传统骈文板重、粘滞之弊。 此文的语言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既有骈 文句式整齐、音律和谐的优点,又骈散兼 行,挥洒自如,似信笔写成,故语言典雅 而不失其自然,工整而不失其生动。
• 乾、嘉时期的作者,如胡天游、邵齐焘、 袁枚等人,基本上继承陈维崧的倾向,以 才气词藻取胜;但胡文比较奥衍奇肆,邵 文比较清刚矜炼,袁文比较奔放诙谐,各 有特点。如孔广森、孙星衍,则转而追求 高华典雅之致;吴锡麒、曾燠则转而追求 委婉清隽之风;他们这种风格上的变化, 又使大的流派之中存在风格不同的小流派。
• 在清初的“学人之文”与稍后的考据学风 的影响下,清代文人多数是学问广博的, 他们胸中的典实丰富,写骈文取给方便, 所以清代骈文盛行,其成就超过元明两代。 多数作者是接轨六朝唐宋,以写“四六体” 的骈文为主。这个大流派在清初的作者, 以陈维崧为最著,其文气势雄伟,情藻丰 富,为一代骈文的发展,起了开张风气的 作用。
• (2)情感流走,控纵自如。此文通篇流贯 着哀矜痛苦的悲悯之情,这六朝骈文长于抒情、善于夸饰的特点, 讲究对偶和用韵恰恰增强了文章的咏唱情 味和声调之美,更显凄楚动人;其次是把 用典、藻采化解在对场面和人物的具体描 写中,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汪中
• 字容甫,江都(今属江苏)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贡生, 后绝意于仕进。汪中出身孤苦,幼年无力求学,由寡母启 蒙。后因依书商为佣,才有博览经史百家书籍的机会。他 禀性耿直,疾恶如仇,尤其能不囿时俗,讽谕权贵,对封 建礼教和传统思想敢于立异说,标新论,因此被当世视为 狂徒,使他受到种种冷遇和迫害。汪中一生坎坷,怀才不 遇,他只得依靠当幕僚和卖文为生。 • 汪中一生以学问自傲,置文艺于末位,“中之志乃在 《述学》一书,文艺又其末也。”但实际上汪中最受世人 瞩目的是其骈文创作,与洪亮吉并称为“清代骈文之两颗 巨星”。梁启超甚至认为,“清代自夸其骈文,其实极工 者仅一汪中”。在骈文创作上,他取材现实,情感上吐自 肺腑。艺术上“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悲愤抑郁, 沉博绝丽。
• 3.朴学兴盛 • 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反 对宋儒空谈性理,注重汉唐人的注疏,开考据之 风。后来清代政治高压,文人不再谈经世,专心 考据,考据学家精于经学、史学、小学,博览汉 魏六朝文,容易引发他们对骈文的兴趣。同时桐 城派用户程朱理学,其作品难免有理学家的空疏 之弊,汉学家就以骈文来矫其弊。所以清代骈、 散之争往往表现为学术上的汉学与宋学之争。骈 文大师汪中、洪亮吉都是汉学家或者不满宋学的 人。
• 乾隆年间,袁枚写了《胡稚威骈体文序》、 《与友人论文第二书》、《与友人论文第 二书》等文,提出如同自然界奇偶相生, 骈文和散文不可偏废,且“骈体者,修词 之尤工者也”。阮元提出骈文是文之正宗, 古文是“直言之言,论难之语”,是笔而 不是文。
• 第五,形式无新变,内容狭窄。正统骈文 自宋以后,体制没有新变。清代骈文,虽 然流派多,但只是重复前人老路。内容一 般为歌颂升平,应酬交接、徜徉山水,自 适皋壤。
• 因为古文有弊端,引起部分文人的反感, 于是出现了两个结果,一是出现了一些敢 于言情直抒胸臆的作品,一是刺激了骈文 的复苏。
• 2.统治者的提倡。 • 清朝统治者鼓励文人整理研究古代文献, 又鼓励文人写八股文,八股文是骈文之变 种,其中的股对即是骈偶。清代读书人考 中进士以后,如果入选翰林院当庶吉士, 要靠律赋。律赋要求对偶精切、音韵和谐、 骈四俪六,博物洽闻。读书人多为此磨砺, 所以即便是古文家也会作律赋。之刺激了 骈文的复兴。
• 少数作家与上述大的流派不同,他们取法 魏晋,文章四言短句较多,不拘守四六句 的对偶,肃穆古淡,善叙名理,以汪中、 洪亮吉为代表。汪中文磊落不平,而能出 以闲适微婉,余味深长,论者称其品格为 最高。
• 清文总集,有王昶的《湖海文传》、王先 谦的《续古文辞类纂》等,沈粹芬、黄人 辑的《国朝文汇》,收1300余家的文 10000余篇,选录最富。专选骈文的,有吴 鼒的《八家四六文钞》、曾燠的《国朝骈 体正宗》等。
• 本文描写扬州江面盐船失火,人声哀号、 衣絮乱飞的惨状和大火前后的氛围,对船 民的不幸遭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 (1)叙事生动,描写细致。文章描述失火 情状,一面以时间先后为主轴,统率整个 事件的描写次序;一面又从失火时的环境、 氛围、船民垂死挣扎及死后形骸枯焦的各 种凄惨景象展开,多方面地再现出当时火 焰冲天、烟雾迷漫、群声嘶号、焦尸浮江 的惨况;描绘逼真,设喻贴切,令人有身 临其境之感。
请添加文字
清代骈文综述
•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 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其基本特 征,一是普遍使用对偶,二是大量采用典故,三是句式大 体整齐,四是要求一定声律,五是讲究雕琢藻饰。骈文由 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唐宋的古文 运动,打击了骈文的泛滥,开拓了散文的广阔领域,恢复 了散文的传统地位。但骈、散文并没有绝对严格的界线, 骈文所以受到非难,根本在于它“饰其词而遗其意”的形 式主义倾向,并不是这种形式本身绝对不可以应用。所以 骈文虽一再受打击,被排斥于文苑之外,它依然成为官僚 文士一种应用文形式。唐宋以来,骈文并未绝迹。明末 “复社”作家提倡并写作骈文。清初亦有不少作家写骈文, 著名的如陈维崧等。到了清中叶,出现了更多的骈文作家, 呈现“中兴”的气象,成为与“桐城派”古文尖锐对立的 一个文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