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创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迹,与经济增速基本上呈反向变化。经历较长时间信用 风险释放,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态势似乎 有所缓和。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 款率为1.76%,不良贷款余额为14939亿元
,年内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总体运行平稳。当前 全球经济运行不确定性事件显著增多,英国脱欧公投、 美国大选结果已经显著冲击到全球金融市场。近期美元 强势上涨,市场预期美联储2016年12月加息的可能性几
。但从历史经验分析,僵尸企业债务风险处置必然是 “两害相较取其轻”的过程,双方的让步与妥协决定了 债务风险处置过程不可能会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状态。商 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何不足在现代银行制度建立前, 我国商业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较为粗放,基层银行行长、信贷员在 贷款审批发放上有很大发言权。在金融管理当局推动下, 各商业银行向现代银行转变,逐步建立起基于“贷款三 查”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其核心是贷款前、中、后台 的严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 商业银
行不良贷款结构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以及实体经 济经营困难向金融领域传导,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 质量面临很大压力。银行资产质量基本符合顺周期演变 规律
。随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我国大多数银行已经建立 了较为完善的贷款“三查”制度,取得了积极成效。但 在实践中也发现,主要依靠“专家治贷”、“集体审贷” 的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也不免受到专家经验欠缺和 经济
格分离,专业分工更加细化,贷款审批权限由信贷员、 基层银行行长向“贷审会”转移,专家治贷和集中审批 成为这一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两大主要特征,有效克服 了过去基层银行行长、信贷员“说了算”可能引发的道 德风险
。但在银行信贷规模急剧扩张和融资结构日趋复杂的环 境下,这一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 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限的专家客户覆 盖面无法适应资产规模急剧扩张的需要。虽然贷款前、 中、后
台的分离,可以推动更加专业的分工,但分工过于细致, 反而会增加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增加了专业人士培育的 难度,也不利于培养掌握信贷业务全过程、全方位的信 用风险管理专才。2003年至今,我国银行贷款规模增长
了近10倍,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专家的增长赶不上客户 数量的急剧增长。但在经济处于上行期时,信用风险整 体较小,且我国商业银行大多重视抵押、担保等第二还 款来源,因而这种信用风险管理专才数量与业务超常规 发展
定价,势必通过交易对手、抵押担保机制、流动性风险 传染等渠道冲击到银行资产质量,不容小觑。虽然当前 我国商业银行表内贷款质量恶化有缓和迹象,但游离于 贷款五级分类之外表外理财资产的质量还没有清晰透明 的统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资产运作虽然也会沿用表 内资产管理的部分规则与制度,但在实践中表外理财资 产运作的准入门槛和管理并不高于表内贷款,当表内贷 款承受经济下行引发的劣变压力时,理论上表外理财资 产质
量也应该承受相同压力。从道理上分析,很难想象商业 银行内部负责理财业务运作管理部门在信用风险防控上 的能力要显著高于表内资产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考虑到 银行业务已经呈现出跨行业经营的特点,面对几乎相同 的资产
选择集合,很难想象商业银行宁愿保留相对低劣的资产, 而将更优质的资产配置给理财资金。由此可见,考虑到 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潜规则还未打破,正视 表外理财资产真实质量劣变压力并采取风险抵补措施, 可能
近100%,各国国债收益率跳升,预示着未来导致全球金 融资产重新定价的风险事件可能会以突然方式出现。应 该看到,金融资产再定价过程往往蕴含了巨大的风险, 可能会引发局部领域信用风险释放。特别是我国商业银 行
业务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关联度明显 提升,各种业务通过表内的贷款、债券投资、同业投资、 表外理财资产运作等实现了资金在跨市场、跨行业的分 布。因而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在内的金融资产若出 现再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 列经济金融刺激措施,有效避免了宏观经济增长可能出 现的断崖式下跌。但外部经济条件的恶化,暴露出国内 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局部领域严重产能过剩问题,而市 场
需求萎缩则进一步恶化了微观经济主体经营状况,导致 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面临巨大考验。2010年三季度我国商 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开始回升,至2015年末已经连续17 个季度上升。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运行轨
深度分析总体进展缓慢,客户信用信息依旧停留在风险 管理层面,尚未意识到经营挖掘客户信用信息的潜在价 值。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亟须变革,而实施表内 外资产全面信用风险管理、建立逆周期信用风险管理机 制、基
于大数据的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探索信用风险信息经
营,或许是互联网时代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创新的趋 势。陈涛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目前是什么样子2008年国际 金融危机的爆发,标志着全球经济景气运行的拐点到来。
会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大量僵尸企业低效占用银行资产, 但相当部分僵尸企业融资还未被银行划入不良,这主要 是因为依靠各种表内外融资勉强还可以维持,也没有出 现逾期情况,但实际上已经明显失去了偿债能力,若直 接实
施破产清算,往往会出现债务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的后 患。从商业银行角度分析,在僵尸企业风险处置上,商 业银行管理层也往往会选择“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 主要是出于优化表内资产负债数据、回避内部责任管 当局和银行都在推行“尽职免责”制度,但严格按照 “尽职免责”的要求从事相关贷款业务,必须要在信贷 业务系统或档案资料留下足够的书面证据,这往往导致 基层客户
景气循环下专家情绪易跟随波动的限制。而“集体审贷” 虽然可以一定程度避免个别客户经理的道德风险,但也 会招致“实际无人真正负责”的结果。传统的信用风险 管理模式,既没有完全经历全经济周期的考验,也难以 适应
过去几年银行资产规模高速增长及融资结构日趋复杂化 态势,以及这些新变化对高效信用风险管理和实时信用 风险预警的需要。特别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多数银行 已经积累了越来越庞杂的客户信息库,但客户信息的标 准化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