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
摘要:自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发展状况,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跨国经营之路,创造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
关键词: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将真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得条件之下,而我国的企业开始真正面对更加复杂的、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国企业必须寻求新的战略手段。
走出去应成为当前中国产业与企业的战略选择之一,要跨出国门全面与跨国公司接触,是要敢于与跨国公司合作和竞争,并尽快成长起来,做大中国的跨国公司。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因素分析
这里借用企业战略定位的SWOT框架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进行分析。
SWOT 框架是把企业的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寻找并制定适合企业的经营战略。
(一)潜在内部优势(S)分析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目前全球经济一片萎靡,而我国经济仍然在保持增长,企业实力逐步增强。
人才水平方面,通过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目前我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分布在各个行业。
同时也使得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也在逐步增强,甚至在一般机电产品、重化工、航天、建材等领域已占据全球领先的地位。
从规模经济来看,总体上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但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则具有相对优势,并已形成了不少大的企业集团,如中国石化、中国移动通讯、中国建设银行、一汽集团等30多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充分展示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政府在国家政策方面,给予跨国经营大力支持。
十六大报告上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通过税收、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化,并大大简化了项目审报、审批的手续。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吸引了全球跨国企业在中国进行生产,在向全世界提供产品的同时,由于制造技术的成熟,也为中国制造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条件。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成熟度、生产标准化水平、产业集中度、规模经济程度
和管理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居领先地位。
通过加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制造网络,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不断加强,中国企业的制造业水平已具备相对优势。
同时,由于劳动力供应充足、成本低廉,也使中国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许多国家的企业所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
(二)潜在内部劣势(W)分析
我国企业整体实力不足,在同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竞争中仍处于劣势地位。
首先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体制严重落后,最大的障碍是政企没有完全的分开,很多方面受到很大束缚,没有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跨国经营的动力机制,缺乏灵活经营的自主权和创造性;此外我国企业组织结构单一,功能单一,没有整体优势。
许多海外企业只有生产或推销功能,没有市场拓展功能、产品开发功能、融资功能和信息功能等,这样的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回旋的余地非常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在技术问题方面,世界跨国公司的渗透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科技产品和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
一些高技术产品,比如航空航天、微电子、生物工程等,在现代跨国公司中逐渐成为支柱产业,而我国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技术创新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机制不活、人才缺乏,缺少技术引进有效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来避免“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我国企业品牌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都比较低。
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调查表明,名牌在整个产品品牌中所占比例不足3%,但其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以上,可见品牌效应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我国海外企业融资能力有限、融资方式单一。
大多数都资金不足,缺少流动资金,而海外经营过程中需要的大量周转资金仅靠国内企业自有资金远远不能满足,以国内企业为母体的海外企业在国际市场筹集资金很难办到,资金不足成为障碍,没有一定的企业规模和财务基础,必然一开始就处于弱势;我国企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全面性、动态性了解。
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要求必须对国际市场信息掌握准确、迅速,能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而我国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很难收集到国际市场的情报资料;另一方面,不少企业根本不进行国际化经营环境分析,对国际惯例、目标市场和中外文化差异、东道国的法律法规等不熟悉。
因此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风险很大,投资决策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如首钢集团收购秘鲁铁矿公司、上汽并购韩国双龙等事件最终的失败结局,都给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案例。
(三)潜在外部机遇(O)分析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享有了WTO给予缔约国的正当权利,在所有的100多个成员方享有最惠国待遇,还得到了WTO内主要发达国家所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待遇”及其他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
中国企业在国际上获得公平的市场准入条件,还可以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解决经济纠纷,中国的国际经贸环境大大改善。
同时中国企业与他国企业也同样享受着国际经济资源,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更为公平。
在我国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起步晚、发展快、负担较轻、灵活机动,具备后发优势,在海外适应能力很强、发展潜力巨大。
由于我国传统产品具有东方特色,
而且在价格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并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产品质量的提高、品种的增加,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越来越被各国人民接受和认同。
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形势下,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希望中国企业的投资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所以也制定了适合的引资政策,创造了有利于外商投资的便利条件。
这些对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非常有利。
由于分工的深化,一国的产业分化为许多层次。
单独的企业很难做到在大范围内的垄断。
在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由于产品的多样化、消费者要求的提高,也产生了许多的投资空间。
只要我国的企业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总能找到生存、发展的机会,而且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从而弥补劣势,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使企业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和赢利能力。
(四)潜在外部威胁(T)分析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享有WTO给予缔约国的权利,同时,我国也必须给予外国产品同样的市场准入机会,这就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加严峻和激烈。
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国内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我国企业失去国内优势资源独享的优势。
而面对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其他各国纷纷举起反倾销的大旗,反倾销税已成为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一块绊脚石。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贸易壁垒也大行其道,如苛刻的环保标准和食品卫生标准等,而中国企业长期以来在这方面缺乏应对的经验和积极态度,更需要改进质量、引进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企业将经受严格的考验。
人民币不断升值也给我国企业的商品出口带来了很大压力,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实际上从那时候开始,人民币就走上了一条长期的升值之路。
人民币的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削弱了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这将使本身就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