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公开课课件(可直接上课用)
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公开课课件(可直接上课用)
同一个句子改动之后有什 么不同?
不带感情的判断陈述
你这没骨气的无耻文人!
语气坚决感情强烈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这贱人!
说说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甲说:“吃在中国。” 乙说:“在中国吃。” 丙则长叹曰:“在吃 中国。”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第3-4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 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射之,终 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原句
锱铢必较 中石没镞 岑寂 解释词义: 推敲 蕴藉 援例 4、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 5、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尺牍 下乘 蕴藉 付梓
6、找出文章中关于”咬文嚼字”作者主要举出了哪些实例? 请概括说 明。 7、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回答什么叫“套板反应”?
8、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回答作者提出怎样“咬文嚼字”?目标是什么?
诗眼。
尝试自己填入两个词,并说说为什么.先在 组内交流,选出代表展示。
轻风
细柳, 明月
梅花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 “摇”,后句加“映”,即成为 “轻风摇细柳,明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轻风摇细柳,明月映梅花。
苏东坡认真地思 索后,得意地说: “有了,‘轻风舞细 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 好了,但仍不属上 品。”
(2)作者笔下“咬文嚼字”新的含义:
即提倡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 肯放松的谨严。 全文中心论点
了解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 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 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 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 著,朱光潜熟练掌握英、法、德语, 几十年来,翻译了300多万字的作品, 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朱光潜是北 京大学一级教授、被选为全国政协常 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 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 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代表 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文艺评论,又称文学 批评,是评论者在某些文 艺理论的指导下,对文学 作品进行阐述和评判的文 章。文艺随笔:是一种形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 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 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 趣味性的文学评论样式。 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学习目标
对进步知识分子实施压制政策,钳制群众舆论,文化界也不例外.
是否可以改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 到墙外有两株枣树”
咬文嚼字的范例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无题》 鲁迅)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 王安石)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 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玉楼春》宋祁 )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 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 意味。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王若虚改句
这样改有什么变化?
3、贾岛“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第5段)
有一次,唐代诗人贾岛骑驴闯了 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 “鸟宿池边 树,僧推月下门”的“推” 有点不太 合适,不如“敲”好。不知不觉地,就 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 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 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 是用‘敲’好,你认为韩愈为什么说用 敲要好呢?(本诗写的是贾岛(僧)夜
阅读最后一段回答作者认为为什么要“咬文嚼 字”?怎样咬文嚼字?目标是什么?
提 出 期 望
严本 精着 神谨
心随 玩处 索留
不不 粗能 心懒
不 自刻 自轻 满易 励 苦
翻 推 新 陈
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动动手,动动脑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 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 说出了一句诗:
“轻风 细柳”和“明月 梅花”后,要求二人各加一字,成为
变句式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 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变字数
a.僧推月下门。 b.僧敲月下门。
变字眼
总结
句式不同
意味不同
字 同
字 眼 不 同
访友人李凝隐居之所.)
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 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 ‘敲’字,几分声响将环境反衬得更加幽静。 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 了朋友。
——《题李凝幽居》
各有什么变化?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1、把握文章中作者的基本观点。 2、在文中相关评论指导下,调动 平时的阅读体验,提升自己的审美 品位,增强文艺评论能力 。
合作预习引导
请各小组组织同学完成下列问题的合作预习,先分配 好任务各自完成(25),最后在组内交流。(15)
1、查阅工具书解释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 义。 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说说 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 义。 3、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下列字词注音和释义
课后思考
学习了本文之后,也请带着“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对这段文字咬一咬,嚼一嚼,进行品析。
课间休息时,她笑得比我还厉害,她先 是像棵风中的柳树一样前俯后仰地笑,然后 笑着笑着就捂住了肚子蹲在了地上,嘴里还 一边说“笑死我了,笑死我了”。我本来也 不怎么想笑了,但看着她的样子,我又忍不 住笑了。可是,正当我的笑声此起彼伏的时 候,她却突然站了起来,一本正经地说: “不笑了,我们看书吧。”这就是我的同桌, 一个在行走在疯狂和文静之间的女生。
<湖心亭看雪>-张岱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梳理字词
从文中找出下列生字词加以注音: 锱铢( zī )( zhū)必较 中石没镞( zú ) 岑(cén)寂
尺牍( dú ) 锱铢必较 下乘( chéng) 蕴藉(jiè) 付梓( zǐ )
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
切。试想,明亮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 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 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 一个“失”字,就勾画了夜色和梅花 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诗的感染力。 真是一字生辉。
“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
散文集《野草》中的《秋夜》,写于1924年9月15日。当时国民党
‘轻风舞细柳,明月隐梅花。’
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 “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 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 明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 谷吟诵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谈谈你认为妙在何处?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
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 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 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 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 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
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1-5):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 (从实例入手,引出论题.) 第二层(6-7):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 和误用两个方面. (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层(8):总结上文,提出期望. (全文小结.)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第1-2段)
比较以下语言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形容细微的小事也斤斤计较。
蕴藉 是藏在其内,隐藏而不外露的意思,多形容君子气
质。也指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
解题
咬文嚼字 (1)平时的语言运用中 “咬文嚼字” 的含义:
①本指过分地斟酌字句或在某些字句上纠 缠,死扣字眼而不注重其精神实质. ②形容在别人面前卖弄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