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在我国封建时代,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几乎成为儒学思想的代名词。
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中学历史教材在介绍孔子和孟子思想的时候,主要讲了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讲。
教师参考用书提到一句“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1],但孟子的仁政究竟怎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没有具体论述。
在历史学科的继续教育过程中,许多学员曾经提出这个问题。
本文试梳理一下从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孔子的仁(一)作为伦理学范畴的仁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对后世影响最大、到现在也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仁的思想。
全国通用的初中教材《中国历史》在介绍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时说:“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只比初中教材多“他主张以德治民”几个字。
这两种说法,都是把仁作为政治学范畴来讲。
现在天津等地试用的新编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试验本)在继承原来历史教材讲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他对‘仁’有许多解释,如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3]”新增加的这些内容基本上是从伦理学角度来讲的。
我认为,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主要是伦理学意义上的,怎样做人与调节人际关系才是仁的思想的核心。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和研究的体会,拟从三个方面来阐明孔子关于仁的伦理学思想。
第一,仁的基本精神是爱。
“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古人释为“相人偶”,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
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4]。
孔子所宣扬的仁具有泛爱的特点,是对春秋时代人的价值发现的肯定。
比如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曰:“‘伤人乎?’不问马。
[5]”“伤人乎”的人是指养马者,春秋时代养马者的社会地位很低,相当于奴隶或半奴隶的身份,这有力地说明孔子的仁适用于劳动人民。
但是孔子的仁爱与基督教的博爱、墨家的兼爱又有区别,不是不分亲疏远近、一律平等的爱,而是有等差的爱,要遵循亲亲、尊尊的原则。
亲亲、尊尊是西周宗法社会的原则,其本质就是礼。
礼是血缘法则、道德法则和阶级法则的综合体。
人的行为不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已内在地包容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血缘关系和阶级关系。
第二,仁是以忠孝为本、包罗众德的总道德。
仁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是各种道德的总和。
仁包括个体修养、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如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
孔子强调为仁要身体力行,反对花言巧语的伪饰和卑躬屈膝的奉承,说:“巧言佞色,鲜矣仁。
”[6]“刚毅木讷近仁。
[7]”在孔子看来,仁者心地坦荡无私,无患得患失之念,所以“仁者不忧”[8]。
具有仁的品德的人还无所畏惧,敢于坚持真理,“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9]。
总之,仁是各种品德的集合体,仁者是完美无缺的人格体现。
在这个道德的集合体中,忠与孝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道德条目。
忠字在孔子那里有更宽泛的含义,不仅要“臣事君以忠”,更要在人际交往与处事上做到“执事敬”、“与人忠”。
孔子认为忠是待人接物的一般原则,是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遵守的社会公德。
孔子非常重视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在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的各种规范中,孔子尤其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子女对父母不仅要尽赡养的责任,更需要“敬”;不但要养身体,更要养心,并把后者看得比前者还重要。
和谐的家庭是和谐的社会之本。
孔子的弟子有子深刻地揭示了孝道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他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0]”孝是各种道德的逻辑起点,也是最根本的道德。
第三,达到仁的途径。
做一个仁者是孔子追求的理想,怎样才能做一个仁者呢?孔子认为,只要有坚定的志向,始终不渝地追求,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求仁而得仁”[11]。
孔子还从消极的不为和积极的有为两个方面提出了实现仁的具体途径。
消极的不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积极的有为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13]”这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更高的道德层次,是道德的最高要求。
最低要求和最高要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二)作为政治学范畴的仁孔子把伦理学范畴的仁推广到政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把政治和伦理结合起来,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
孔子开创了中国伦理政治之先河。
第一,道德是政治的基础。
孔子首先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端正,“政者,正也。
子率而正,孰敢不正”[14]。
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5]。
其次,选拔官吏要以道德为标准,孔子认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在没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会信服;如果没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则民不服。
再次,他主张推行教化,反对统治者的杀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6]。
意思是说就像草随风动一样,为官者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统治者发挥身教作用,引导天下风气向善。
第二,以礼治国。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
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17]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
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8]”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用而爱人。
这一点是中学教材强调的主要内容。
节用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推行古代较轻的什一征税方法,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9]”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0]。
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孟子的仁政(一)仁的来源孔子的仁主要是伦理学范畴,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仁是怎么来的”这一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
孟子认为人先天就具有同情心,他假设说: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要跌到井里去,任何人都会有惊骇同情的心情。
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和这个小孩的父母攀交情,不是为着在乡邻朋友间博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小孩的哭声才这样的。
因此,他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21]”由见人危难油然而生的同情心推论出人先天具有“四心”,把道德提升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22]。
端就是端萌,孟子认为人就像拥有四肢那样拥有天赋的道德萌芽。
沿着“四端”发展下去,就能与仁义礼智连为一体。
与人性理论相联系,孟子提出了独特的内向修养理论。
既然人人都有善良的天性,那么就没有必要向外用功,只要守住本心,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但为什么现实社会中又有那么多的不道德的事呢?孟子认为,现实的不道德并非原本没有道德,而是人自已丢掉了善良的本心。
因此,他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们放弃或失掉的“本心”,“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23]。
(二)仁政作为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的概念——仁政,是由孟子首先提出来的。
孔子没有提出“仁政”的概念,而孟子多次使用仁政一词。
按照思想自身发展的逻辑,从纵的方面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横的方面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从他的人性理论发展而来,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实行于政治方面,就是不忍人之政,亦即仁政,有时也称“王道”、“王政”等等。
由于所处的具体历史时代不同,社会提出的问题也不同,孟子的仁政思想比孔子的德政有更多具体的内容。
第一,政治方面。
孟子具有古代民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4]的思想。
他反对暴政,称历史上的暴君为独夫民贼,赞成“汤放桀”、“武王代纣”的正义行动,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25]”肯定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权力,肯定解民于倒悬的正义战争。
但他反对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非正义战争,指斥“春秋无义战”。
对于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频繁地发动战争,攻城略地,他更是痛恨至极,怒骂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此所谓帅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26]”作为地主阶级思想家,孟子敏锐地感觉到了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他赞成统一,但反对以霸道与武力来进行征服,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行仁政而得百姓拥护者,才能统一天下。
第二,经济方面。
战国时期井田制已遭到彻底破坏,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孟子迫切地希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他把土地问题看作是仁政的首要问题,“夫仁政,必自经界始”[27],经界就是地块之间的边界,即指土地。
孟子提出的解决土地问题的一个方式,是幻想着把古代的井田制稍加以“润泽”,便可以在当时实行。
笔者认为,孟子恢复井田制的主张固然过于理想化,不合时宜,但孟子建议的实质是要求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由封建国家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历史特征。
所以,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孟子的主张,而要看到其基本是符合历史进程的,同情人民的进步思想。
其次,孟子继承了孔子节用爱人的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要不违农时。
不违农时与薄税敛是封建农业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仁政的重要内容。
孟子多次谈到不违农时的重要性,说:“不违农时,毂不可食矣。
[28]”他要求“薄税敛”,怒斥奢侈挥霍、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是率兽之辈:“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者也。
[29]”孟子反对杀鸡取卵似的剥削,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孟子保护工商的思想。
他认为工商是社会生产和交换不可缺少的经济部门。
战国时林立的关卡和重税对工商业的发展是个大桎梏,针对这种现象,孟子提出:“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
”意思是说在市场上给商人提供储藏货物的地方,却不征收货物税;如果滞销,依法征购,不让它长久积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