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设施热环境及其调控
2. 地表附近温度及其变化
地表附近温度随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地形以及时间 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纬度增加,太阳辐射量降低,因而地表温度降低,一 般纬度增加1°,平均温度降低0.5℃-0.9℃(1月份为0.7℃ , 6月份为0.3℃ )
海拔升高,太阳辐射增强,但大气层变薄,大气逆辐 射 下 降, 因 而 温 度下降 , 海 拔 每 升 高100m, 气温下降 0.5℃左右。
加温热量Qr
蒸腾蒸发Qvl 地呼中吸Q传b 热Qs
温室的热平衡方程
Qg+Qm+Qr+Qb = Qc+Qs+Qv+Qi+Qp+Qf
1. 设施内地温的变化特点
设施内白天气温一般高于地温,而夜间地温一般 高于气温,地温比较稳定,变化滞后于气温。
–日最高地温出现在14时左右。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日最高地温出现的时间逐渐延后
透明材料主围护覆盖层单独使用时的热贯流率
覆盖材料 单层玻璃
热贯流率 W/(m2∙℃)
6.4
覆盖材料 单层聚乙烯(PE)薄膜
热贯流率 W/(m2∙℃)
6.8
双层玻璃
4.0
单层聚乙烯(PE)保温膜
6.6
单层聚碳酸酯(PC)板
6.3
双层聚乙烯(PE)薄膜
4.4
6mm聚碳酸酯(PC)双层中空板
4.2
单层聚氯乙烯(PVC)薄膜
16mm聚碳酸酯(PC)三层中空板
2.9
单层乙烯-醋酸乙烯(PO)复合膜
6.6
单层玻璃纤维增强聚酯(FRP)板 6.3
双层乙烯-醋酸乙烯(PO)复合膜
4.2
单层玻璃纤维增强丙烯(FRA)板 6.3
双层充气聚乙烯(PE)膜
4.3
单层丙烯树脂(有机玻璃 MMA)板 6.3
双层充气聚氯乙烯(PVC)膜
4.1
温室内番茄叶温与周围气温的差异(单位:℃)
3. 设施内温度的变化特征
(1)气温的季节变化:
北方地区,保护地设施内气温存在着明显的四季变化。 按照气象学以季平均气温≤10℃、旬平均最高气温≤17℃、 旬平均最低气温≥4℃作为冬季指标;以季平均气温≥22℃、 旬平均最高气温≥28℃、旬平均最低气温≥ 15℃作为夏季 指标,则日光温室内的冬季天数可比露地缩短3-5个月,夏 天延长2-3个月,春秋季也可延长20-30天;而大棚冬季只比 露地缩短50天左右,春秋只比露地增加20天左右。
保护地类型 玻璃温室 玻璃温室 塑料大棚 塑料大棚
覆盖形式 单层 双层 单层 双层
R(次/h) 1.5 1.0 2.0 1.1
换气失热量还与室外风速有关,风速增大时换气量增
大,所以应注意防风。由于通风时必有一部分水汽流向室 外,所以通风换气有潜热失热。
(3)土壤传导失热:包括土壤的上下层之间及土壤的横
• 距地表5cm深处的日最高地温出现在15时左右 • 距地表10cm深处的日最高地温出现在17时左右 • 距地表20cm深处的日最高地温出现在18时左右 • 距地表20cm以下深层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很小
作物栽培区,由于有作物的遮荫作用,地温相对较低, 日照不足的地区,冬季和早春季节温室地温一般偏低, 这也是一些情况下温室内要设置地下加热系统的原因之一。
பைடு நூலகம்
日光温室内热的收支平衡示意图
第二节 温度的生物学效应
一、作物的生理三基点温度
温度是园艺作物设施栽培的首要环境条件,它影响作物 体内的一切生理变化,每一种作物的生长发育,对温度 都有一定的要求,都有温度“三基点”,即最低温度、 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最适温度下,作物生长发育迅速 –最低和最高温度下,作物停止生长,但能存活 –最低和最高温度外,作物就会受到危害甚至死亡。
(1)不同作物、生长期对环境温度的要求:
叶菜类较耐低温,果菜类不耐低温; 种子发芽阶段最适温度较高,幼苗阶段最适温度较发芽 阶段低,开花结果阶段要求温度较高。
温度T
40
30
发芽期
营养生长期
20
营养生长后期
生殖生长期
幼苗期
10
0 生长时期
(2)地温对作物的影响
大多数作物以根区温度17~23℃时生长旺盛,最适地温 范围为15~20 ℃。地温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表现在影响作 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等上面。
6.6
8mm聚碳酸酯(PC)双层中空板
4.0
单层聚氯乙烯(PVC)保温膜
6.5
10mm聚碳酸酯(PC)双层中空板 3.6
双层聚氯乙烯(PVC)薄膜
4.2
16mm聚碳酸酯(PC)双层中空板 3.3 单层乙烯-醋酸乙烯(EVA)复合膜 6.7
10mm聚碳酸酯(PC)三层中空板 3.3 双层乙烯-醋酸乙烯(EVA)复合膜 4.3
单层聚酯(PET)片材
6.3 双层充气乙烯-醋酸乙烯(EVA)复合膜 4.2
(2)通风换气放热:包括由设施的自然通风或强制通风、建
筑材料裂缝、覆盖物破损、门窗缝隙等渠道进行的热量散失。 温室内通风换气热量损失量包括显热失热和潜热失热。
显热失热的表达式为:
Qv=R·V·F(tr -t0)
式中
tr—— 室内气温,℃;
二、作物的温周期现象
自然界的温度有昼夜周期变化,作物由于白天制造的 养料积累后,供给夜间细胞伸长和新细胞的形成。所以作 物一般在夜间生长比较快,这种因温度的昼夜变化影响到 作物生长反应的情况叫温周期现象。
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 对作物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产量及品质均起着重要 作用。
1、温周期对作物的影响
(1)温周期促进种子萌发
对大多数作物,在周期性的变温作用下种子发芽率提高,主要原因 是降温作用能增加氧在细胞中的溶解度,改善萌芽透气性,温度交替变 化可提高细胞的透性。
(2)温周期影响果菜的花芽分化
花芽分化和结实要求夜温比日温低一些,如果夜温高,则花芽分化 延迟,花也容易脱落。
向热传递,土壤垂直方向上的传导失热,可用土壤传热 方程表示:
Qf Ksj Asj (ti to )
j
式中 ti、 to—— 室内与室外气温,℃; Asj ——温室地面各分区面积,m2; Ksj——地面各分区传热系数,W/(m2·℃)。
10m Ksj=0.24
10m Ksj=0.12
Ksj=0.06
地温偏低:增加水的粘滞性和降低作物根系细胞膜的透性,影响根 系对水的吸收,从而影响作物叶片的气孔阻力,限制植物的光合作用。
地温偏低直接影响微生物的活动:如干扰细菌的固氮、氮素转换活 动。间接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地温影响土传病害的繁殖:地温高,根系呼吸作用加强,造成根系 衰老,易发生番茄、茄子的青枯病、凋萎病;地温低易发生番茄的根腐 病。
(2)气温的日变化: 冬季和春季不加温温室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略 迟于露地,但室内日温差要显著大于露地。
无加温温室内温度的日变化 θi: 室内气温 θ0: 室外气温
(3) 设施内“逆温”现象
通常温室内温度都高于外界,但在无多重覆盖的塑料拱 棚或玻璃温室中,日落后的降温速度往往比露地快,如再 遇冷空气入侵,特别是有较大北风后的第一个晴朗微风夜 晚,温室大棚夜晚通过覆盖物向外辐射放热更加剧烈。同 时室内得不到热量补充,常常出现温室内气温反而低于室 外1-2℃的逆温现象。
1、高畦栽培,覆盖地膜。
对于冬季移栽的番茄、茄子、辣椒等幼苗, 栽前应将棚内的 土壤起垄并培成高畦,然后覆盖地膜。这样做既可降低地下水位 ,减缓晚间热量的散失,又可保温、保墒。需要注意的是,地膜 四周一定要盖严,以防冷空气侵入。
2、棚内套棚,多层覆盖。
蔬菜幼苗移栽成活后,要在大棚内增设拱棚,进行多层覆盖 ,这样做能够有效地提高棚内温度。
耐寒蔬菜
适温 (℃) 20~30
15~20
半耐寒蔬菜
17~20
喜温蔬菜
20~30
耐热蔬菜
25~35
最高 (℃)
35
30
30
35
40
最低 (℃)
-10
-5
-2
10
15
蔬菜举例
黄花菜、石刁柏、茭白 等
菠菜、大葱、大蒜等
根菜类、白菜类、蚕豆、 豌豆、莴苣、洋葱等
茄果类、黄瓜、菜豆
冬瓜、南瓜、西瓜、豇 豆等
t0 ——室外气温,℃;
F—— 空气定压质量比热容,1.3kJ/(m2 ·h ·℃); R —— 每小时换气次数; V —— 设施的体积或容积,m3。
换气失热量与换气次数有关,因此缝隙大小不同,其传 热差异很大,下表是设施在密闭不透风时,仅因结构不严 引起的每小时的换气次数。
每小时换气次数(密闭时)
气温日较差是气温在一天中最高与最低值之差,它表明 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幅度。气温一般中午最高,日出前降到 最低。一般纬度越高,日较差小;夏季日较差大,冬季小; 晴天大,阴天小;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小。
3. 温室热支出的各种途径
(1)贯流放热:通过覆盖材料或围护材料以热传导的方式向 外的散热。这种贯流传热是几种传热方式同时发生的,它 的传热过程主要分为三个过程:
2. 设施内温度的空间分布
设施内温度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受到太阳辐 射的不均匀性、采暖系统和降温系统的设备布置位 置和室外气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白天温室上部温度高于下部,中部高于四周, 日光温室夜间北侧高于南侧
保护设施面积越小,低温区比例越大,分布也越 不均匀。
设施加热系统的布置会影响温度的空间分布, 散热器附近温度高于其他区域。
作物的基点温度与其原产地密切相关,原产热带 的作物,开始生长的基点温度为18℃;原产温带的 一般在10 ℃ 开始生长;原产亚热带的一般15~16 ℃
开始生长 。
根据作物对温度的不同要求,可以将作物分为: — 耐寒性作物; — 半耐寒性作物; — 不耐寒性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