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河北省中考作文试题解析

2020年河北省中考作文试题解析

2020年河北省中考作文试题解析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材料一:习,本义是鸟反复练习飞翔。

后泛指反复地学,使熟练掌握。

材料二: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中的“习”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联系生活实际,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题目解析
继2019年使用微型材料作文这一命题形式后,202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作文命题继续沿用材料作文的形式,且稳步前行。

2019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的表述方式为“请你根据你对‘认识你自己’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材料蕴含在题干中,材料为一则,且极为短小,但文化内蕴却相当丰厚。

材料出自古希腊阿波罗神庙的神谕。

2020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给出了关于“习”字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为“习”字的本义及一个引申义;材料二为《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两则材料一个指向“习”字的意义,另一个指向“习”的效果。

既联系紧密又各有侧重。

现对今年河北省中考作文试题做如下评价:
一、材料厚重,内蕴丰富
材料质量是材料作文命题的第一关。

今年的两则材料均非常厚重。

第一则材料是关于“习”字本义及引申义的分析。

这对于初中生来说虽非难事,但也具有一定的思维挑战。

命题者遍稽群籍,查找汉字源流。

“习”本作“習”,从甲骨文的写法来看,上面是一个“羽”字,下面是一个“日”字(后讹化为“白”),所以其本义是鸟在阳光下练习飞翔。

初中生在初中学段学过会意字的相应知识,所以是能够理解的。

材料二则直接使用引申义,引述《论语》中语文课文的必选篇目,是学生初中文言文学习的重要起始材料。

但对于这一则中的“习”字理解还是有争议的。

教材普遍给的注释为“温习”,这是个较为模糊的注释,当然这样处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是适合的。

本题材料一将“习”字意义明确为“反复地学,便熟练掌握”,可以说这是对教材注释的进一步细化和准确化。

整体来看,两则材料的选择厚重而有深度,可挖掘的内容非常丰富。

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写出符合自己认知的好文章。

二、贴近生活,情境真实
材料厚重,但不代表晦涩艰深。

事实上这两则小材料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即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情实感进行表达。

学习生活中的“习”,无非是指课堂知识练习、课后练习、兴趣学习等。

如学生反复地背诵唐诗、反复练习数学习题。

反复练习钢琴曲等,这些能力的习得,都需要学生反复的训练。

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当然,这是对这道作文题最简单的理解。

学生如果能够思考生活中关于“习”的某些话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也是不错的写作创意。

如“在不懈坚持中习得本领”。

或是反面立意“机械训练当休矣”。

这两种立意角度都是不错的。

所以,这种这道试题非常贴近学生生活,是基于学生学习实际的真情情境再现。

学生普遍是可以轻松驾驭的。

三、深度思考,富于理趣
作文命题也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这一点在今年的河北省中考作文题上体现得也相当充分。

从一般的思考层面看,学生大多会写记叙类文字。

叙述自己学习某个知识或某项技能的过程。

并从中得出感悟——锲而不舍地反复练习才能有所成就。

但此题显然可以往更深的层面挖掘。

材料一出示的是“习”字的本义及后来泛指的引申义。

这个引申变为了“反复的学使熟练掌握”的意思。

这种提法本身是值得推敲的。

反复的学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显然反复地学与熟练掌握之间,还是有一定的思维跨度的。

反复的学,如果过于机械,不仅不会熟练掌握,甚至可能产生厌烦情绪。

如当代个别中学的厌学情形就是如此。

所以在反复的学的同时,一定要有思考,要有不断的总结与反思,甚至要有情感的激烈冲突与深化。

这样才有可能“熟练地掌握”,甚至能够从原有的方法上实现创新。

材料二重点谈到的是“习”之乐。

这一点上可挖掘的东西同样非常多。

“习”之乐是如何体现的?“习”之乐体现在何处?如何才能寻找到“习”之乐呢?这些均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把两则材料联系起来思考,那么这道作文题的理趣之美会更显深刻。

从“习”的意义出发到“习”的方法,最后享受到“习”的乐趣。

无论是记叙性写作,还是议论性写作都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的好文章来。

写作指导
2020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虽属材料作文,但基本不设审题障碍,所以难度并不高。

同时其立意角度、文体选择都是多元的,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真实想法进行写作,但无论写什么,怎么写,都应当坚持真情实感的原则。

下面给出几点具体提示:
1.写真事——关于习的经历。

唯有真实经历,方能写得详细传神。

初中生关于“习“的真实经历是非常多的,选材面非常广。

校内学习需要反复的训练,课外兴趣更要多年坚持方能有所成果,习字、练琴、背诵、习作等都非一时之功,而是长久习练的结晶,这些均可入文。

2.抒真情——感谢那段锲而不舍坚持的时光。

单纯叙事是无法打动读者的,所以在叙事之中,一定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而这种真实感一定要富于变化的。

以练琴为例,开始时的一见钟情,中途的渐生倦意,关键处的咬牙坚持,最终的欢欣喜悦。

把这些情感的波动嵌在叙述当中,文章才更具感染力。

3.有实感——“习”的快乐来源于我们的深入与痴迷。

事件是单纯孤立的存在,但如果从中悟出普遍的哲理,那就是生命的珍宝。

所以再叙写“习”的经过后,要写出自己的感悟。

如习字过程中悟出字如其人,写字要方方正正,一笔一划,这正如我们做人也要为人正直,把人生的第一笔写得精彩。

这种感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习”字的深入感悟。

4.思实质——“习”不是机械地反复训练,而是有计划,有智慧的主动进步。

如果我们从议论的角度进行立意写作,这道题的立意空间也是非常广阔的,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习”的实质。

我们既可以以“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