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alphebetic order)B (1)C (1)D (4)F (5)G (5)H (6)J (6)K (8)L (8)M (9)N (9)Q (9)R (9)S (10)W (11)X (11)Z (12)B边际等级货物:A级中心地提供自第n级以下的所有货物,但随货物级别的逐渐降低,其门槛范围相应也逐渐缩小,以致在A级中心地市场区以外有可能留下对某货物未充分满足的需求空间,从而导致一系列新的货物提供点的出现。
导致一系列新的较低级的B级中心地出现的第n-i级货物,即为边际等级货物。
B级中心地与A级中心地一样,除提供n-i级货物外,还提供n-(i+1)级直至第1级的货物。
照此类推,如果n-j级是另一项边际等级货物,它将由第三级中心地C提供,C级中心地还将提供第n-j级以下的所有货物。
C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城: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演变为防御敌方侵袭。
市:商品交易的场所。
城市: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特殊聚落,具有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城镇:比镇或镇大,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称为城镇。
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P22)城市建成区: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
城镇密集区:城镇分布较密集,相对发达的地理空间。
城市-区域:一个自足的、综合的经济实体,常被称功能性城市区域(FUR)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集聚不经济作用产生的离心力,使得人口和经济要素出现向城市周边邻近地域扩散的现象。
城市化: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通过区分城市中劳动雇佣的基本和非基本部分来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理论。
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现状。
城市性质:指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职能和发展方向,是城市的总纲,是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是目标。
城市乘数效应: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
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它代表了城市的个性和发展方向。
城市等级体系:每一个结节区域的大小,取决于结节点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
一般地说,这与结节点的人口规模成正比。
不同规模的结节点和结节区域组合起来,形成城市等级体系。
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
重新区位扩散: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型扩散,其典型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城镇体系: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城镇体系规划:国家或一定区域政府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规划。
城乡一体化: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城市相对位置:某城市对该城市周围的一切物质的空间关系,是一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地理因素,它决定了城市的个性和城市的发展前途,但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并不一定有直接影响。
城址:城市所在的地点。
不仅影响城市发展,而且影响城市形态和内部结构。
CBD:中央商务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随着商贸和商务活动在城市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为满足大规模商贸商务活动的需求,在城市对外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最好的地区,由一系列公司总部以及为其服务的金融、保险、证券、法律和会计等专业商务机构在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
城市土地: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城市地理位置;包括相对位置和城址。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C,甚至更多。
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6°C以上。
此外,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阻碍气流通行,使城市风速减小。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同的热力环流。
城市风: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境,由此形成的风称为城市风。
城市感应空间分析:人通过感应获得有关环境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这些信息,从而获得进行决策的行为意象。
人通过对环境的感应进而指导人的行为。
D(大)都市区: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都市圈:在中国,学者普遍认为都市圈是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与其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邻接城镇组成,是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域。
/指一个或多个大的核心城市,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连接城镇与地区组成的圈层式结构。
大都市圈:由以若干中心城市为核心和周边城市、地区所共同组成的更大地域、经济结构,其内部包含若干个“日常都市圈”。
“大都市圈”一般对应着一个较为综合的城市经济区。
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等级扩散:某些新思想、新技术在城市中的传播亦往往跳跃紧邻的小城市,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规模的城市中首先被接受,然后向次一级的城市扩散。
地基允许承载力:是指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房屋和构筑物的沉降量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能力。
地面沉降:又被称为地面下沉、地陷。
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
地租: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一切形式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自己、增值自己的形式。
地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由于所有权性质的不同,地租的性质、内容和形式也不同,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F非基本活动(N):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
可分为: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和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
发动型工业:所谓发动型工业就是能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部门。
一组发动型工业聚集在地理空间上的某一地区,则该地区透过极化(Polarization)和扩散(Spread)过程,形成生长极,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快速的经济发展。
这种发动型工业应该是产品增长率特别高,与其它产业的关系特别密切,产品有全国性或世界性市场,产品增殖效果好,市场对该产品需求的弹性高,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
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
G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
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功能地域:体现城市人口居住、就业、购物、娱乐、工作、医疗、文教等城市基本功能所涉及的地域范围。
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不一致的两种情况:一是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了一定的乡村地域。
另一种是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
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概念规划:城市或区域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是将城市或区域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战略与空间发展模式紧密结合的战略框架,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的宏观解答。
感应:是指人们从实际中感觉的(听觉、视觉、嗅觉等)以及对整个过程的反应。
H环境:是指一个人以外的所有能影响感应的部分。
环境可分成四部分,从小到大的顺序是:行为环境、感应环境、操作环境(人类活动的部分)、绝对客观环境。
J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郊区化:在城市化近域推进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的现象。
包括:制造业郊区化、人口郊区化、零售业郊区化、办公郊区化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的没有城市化的人口。
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