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及其参考答案 一、水对生命有何重要意义?
二、维生素对动物有何重要意义?
三、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请简述其意义。
四、谈谈你对基因工程的认识。
五、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引起机体什么症状?为什么?
六、什么是主动免疫、被动免疫、自动免疫?
人工免疫是采用人工方法,将疫苗、类毒素或含有某种特异性抗体、细胞免疫制剂等接种于人体,以增强宿主体的抗病能力。
用于人工免疫的疫苗、类毒素、免疫血清、细胞制剂,以及结核菌素、诊断血清、诊断菌液等诊断制剂,我们统称为生物制品。
人工免疫分主动和被动两类。
生物制品有用于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两类。
一般来说,自动免疫专用于预防疾病,接种的物质是抗原,免疫作用出现,即形成免疫力的时间较慢,但免疫力维持的时间较长(数月至数年);被动免疫可以用于治疗疾病或应急的预防,接种的物质是抗体,免疫作用可以在接种后立即出现,但免疫力维持时间较短(数周至数月)。
人工主动免疫是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预防,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打预防针”。
疫苗有多种类型。
死疫苗是选用能够引起较强免疫反应的病原体,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杀死而制成。
常用的有伤寒、霍乱、百日咳、流行性脑膜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等。
死疫苗的优点是易于保存,在4℃时可以保存1年左右。
缺点是接种剂量大,注射后局部和全身副反应较大,且常需接种多次。
活疫苗是把致病微生物用各种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人工处理使其丧失或大幅度降低致病性,或从自然界找来和致病微生物相同种类但没有或很小致病力的微生物制成的疫苗叫活疫苗。
活疫苗的毒力低弱,不会引起人类生病。
例如麻疹、脊髓灰质炎的疫苗。
类毒素疫苗是用甲醛(福尔马林)溶液把细菌毒素的毒性消除,但仍旧保留抗原作用的生物制品。
例如破伤风类毒素和白喉类毒素。
现在已经可以把预防多种疾病的疫苗综合在一起,打一针预防针可以预防多种疾病。
我们把这类疫苗叫做多联疫苗。
近来开发出一些新类型疫苗。
它们是:亚单位疫苗、DNA重组疫苗、核酸疫苗。
如果宿主已受到感染,采用人工主动免疫便为时过晚,此时应该进行人工被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是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或注射细胞因子等细
胞免疫制剂,使机体即刻获得特异性抗感染免疫能力,及时发挥作用。
但这些免疫物质不是病人自己产生的,所以在体内维持的时间短。
人工被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人工被动免疫的常用生物制品有抗毒素、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免疫调节剂等。
七、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八、试就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利弊发表你的见解。
九、分析器官移植可能引起的伦理学问题。
十、分析克隆羊技术的发展可能引起的伦理学问题。
十一、什么是生命伦理学?有那些基本原则?
1.生命伦理学的概念
生命伦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它主要研究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以及医疗保健提出的伦理道德问题,并加以规范,使人们有所遵循。
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和原则。
伦理学是研究人们的道德思想,道德行为,道德规范的学问,也称道德哲学。
顾名思义,生命伦理学所研究的是生命科学技术提示或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包括道德见解,决定,行为,政策等诸多方面。
因此,它有一个主要特性:即跨界,跨学科。
它既与自然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又与人文社会科学密切相关,是两者交叉,汇合的边缘学科,也是沟通两者之间的重要纽带或桥梁。
不仅如此,由于生命伦理学所关注的生老病死中人的尊严和权利问题,是人类共同的问题,但又不能不受到其国家,民族或团体的传统和价值观的影响,也就是文化的影响。
通常把生命伦理学界定为运用伦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背景下,对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的伦理学,包括道德见解,决定,行为,政策等,进行系统研究。
大致可分为
理论生命伦理学,临床生命伦理学名研究生命伦理学,政策和法制生命伦理学以及文化生命伦理学这样5个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领域。
2.基本原则
伦理学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
原则是规范的指导,没有共用认可的原则,就无法制定规范,评估规范,更谈不上遵守规范。
同样,生命伦理学的框架也是由它的基本原则。
即行善,自主,不伤害和公正的原则所支撑起来的。
(1)行善原则
行善原则又称有益或有利原则,台湾学者译为仁爱原则。
行善,主要指生命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增进人类的健康,增长人类的寿命,有利于人。
具体而言,行善要直接或间接地对生命或病人施以有利的德行,以促进他人必须而且重要之利益,并尽可能避免,减少伤害和风险,如认真的治疗,细心的护理,必要的援助等。
(2)自主原则
自主原则主要指导重患者与受试者的人格和尊严,即他们的自主的知情同意或选择而不能欺骗、强迫或利诱他们。
自主原则强调患者和受试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利,认为施以他们的任何措施和行为,都应作真实全面的说明,由他们自主做出决定。
一旦做出决定,原则上必须尊重。
对于大多数正常的成年人,自主权由他们行使;对于缺乏自主能力的人(如儿童、痴呆症患者等),其自主权受监护人的协助和保护。
(3)不伤害原则
也可称为避害原则。
不伤害,主要指任何治疗和试验都要尽量避免对患者和受试者造成伤害。
一旦造成伤害就要停止;当科学研究与受试者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受试者的利益为重。
但在实际的医疗活动和科学试验中,又难以完全避免造成这样或那样的伤害,因而又涉及“风险评估”问题。
就是说,要努力防止和避免风险,特别是大的风险,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则“两权相重取其轻”。
(4)公正原则
公正主要指生命伦理要遵循人类社会的正义、公平的信念,包括资源分配、利益分享和风险承担三个层面,都要努力实现公平公正,而不能只向少数人或利益集团倾斜。
公正有所谓“形式公正”和“实质公正”。
形式公正就是对同等者给以同等对待,对不同者给以不同等对待。
如果对于同等者给以不同等对待,或者对于不同等者给以同等对待,均为不公正。
实质公正则要考虑对象的需要、贡献、成就等因素。
公正原则往往还强调对弱者和弱势群体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