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省林业厅科技成果登记公示

云南省林业厅科技成果登记公示

云南省林业厅科技成果登记公示根据《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实施办法〉的通知》(云科奖发﹝2015﹞2号)要求,现将由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申报的“DpwCPV制剂研发及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集成与应用”成果登记信息公示如下:一、成果概况(一)成果名称:DpwCPV制剂研发及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集成与应用(二)成果类别:应用技术(三)第一完成单位: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四)主要完成人:陈鹏、槐可跃、袁瑞玲、王艺璇、冯丹、杜春花、梁文君、焦晓旭、聂学文二、成果简介(一)课题来源与背景松毛虫(Dendrolimus sp.)是一类重要林业害虫,全国每年危害面积达5000万亩以上,约占我国林业食叶害虫发生面积的一半,是我国最大的森林食叶害虫。

松毛虫也是云南省8000万亩针叶林的第一大历史性害虫,平均每年发生面积200-300万亩,最严重年份发生面积高达450万亩以上。

松毛虫的危害导致木材减产,松树枯死,造成严重生态、经济损失。

为了控制松毛虫危害,数十年来,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治,造成严重恶果:化学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所用药剂毒性越来越高,严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松毛虫治理陷入越防治越严重、防治费用越来越高的恶性循环之中。

此外,松毛虫的危害也是次期性害虫(如:小蠹虫)暴发成灾的最大诱因。

如何有效可持续控制松毛虫危害成为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否充分发挥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松毛虫病毒是松毛虫类害虫的致命性传染性病原体,主要感染松毛虫及少数鳞翅目害虫,对人畜,害虫的天敌以及森林生态系统中其它物种不具任何感病作用,而且病毒可通过遗传传染给害虫下一代,在下一代生存条件恶化时群体性发病,最终死亡,因此病毒具有可持续控制害虫的特点,是替代化学农药防治松毛虫的最佳选择。

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endrolimus punctatus wenshanens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DpwCPV,以下简称松毛虫病毒),是松毛虫的一种天然病原体,1983年首次在云南省红河州被发现。

此后,云南省林科院专家联合中国林科院专家对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结构、毒力生测、安全试验、产品卫生检测、病毒的生产(增殖)技术、室内加工提取技术、林间应用技术等作了系统研究,但松毛虫病毒增殖规模小,松毛虫病毒产品有效含量低,产品笨重且恶臭,质保期短,运输使用不方便等劣性问题还未解决,严重阻碍了松毛虫病毒的大规模应用。

面对松毛虫长期持续危害的现状,以及松毛虫病毒增殖规模小、产品粗劣,难以大面积应用的实际问题,云南省林业科学院自2003年开始联合弥勒市林业局,依托省林检局下达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示范区建设”、“森林害虫病原微生物开发与应用”、“松毛虫病毒开发与应用推广”等项目,着力进行了技术攻关,升级了松毛虫病毒的增殖、加工和应用技术,以松毛虫病毒制剂为主要治理手段,通过组装配套、集成创新、规范实施,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持续控制松毛虫危害的生物防治技术,并进行了应用示范,从根本上解决了项目区松毛虫危害的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成果的推广应用将为云南省及至全国森林生态文明建设及林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主要论点与论据1、总结提出了大型围栏和开放式围栏两种病毒增殖的新方法,显著提高了病毒的增殖规模。

大型围栏用塑料薄膜制成,长12~30 m,宽1.8~2.5 m,四周用木桩固定,栏内设置悬挂松枝的桩或木杆;开放式围栏是用塑料薄膜围住一片低矮林分,面积为20~400 m2;栏内幼虫投放量为46 kg/m2,感染浓度为(1~5)×107PIB/mL,接种病毒后13~15 d回收感病虫。

两种增殖方法均能显著提高了病毒的增殖规模。

病毒源年收获量较过去提高了20~30倍,解决了DpwCPV制剂大规模生产对病毒资源的需求,满足了我省大面积病毒防控松毛虫的需求。

2、提升了松毛虫病毒加工生产技术,研发松毛虫病毒新制剂,所用助剂均来源于天然产品,并通过特别加工工艺和及其参数,显著提高了制剂有效成份含量,解决了产品恶臭,质保期短的问题,并进行了生产和推广应用,效果优良。

研发了一种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油剂通过浸泡、切碎、洗脱过滤、离心分离、真空干燥、混配、分装制得。

真空干燥机是在28-35℃,负0.9个大气压下,真空干燥10-15小时得到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浓缩液,除去了该油剂的恶臭异味,使该产品易于推广应用。

所述混配是加入皂化甘油及分析纯活性炭。

制成的油剂中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含量为15亿PIB/ml以上,其病毒的致病力强,延长了油剂的保质期,可保质3-4年。

使用本发明油剂可使松毛虫病毒感病率达到95%以上,防治一次,在之后多年都对林间松毛虫有持续控制效果,持续防治效果可达5年以上。

3、根据松毛虫病毒的感染机制及其林间流行规律,首次提出了3种基于松毛虫病毒制剂的松毛虫生物防控技术,该技术进行了规模化推广示范,防治效果优良。

①松毛虫病毒制剂直接应用技术:应用云南省林科院生产的松毛虫病毒油剂(含量为15亿PIB/ml以上),使用机动喷雾器,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沿林间方便行走的路两边条状喷雾防治。

松毛虫病毒油剂每亩用量10ml,稀释200-300倍。

②“松毛虫病毒糖膏+天敌昆虫”防治技术: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油剂(含量为15亿PIB/ml以上)原液与蜂蜜1:1混合膏100ml 平铺倒入“三角形昆虫引诱器”或“船形昆虫引诱器”中,用量为1个引诱器/10亩,将昆虫引诱器置于林间空地,可有效控制虫灾。

③“松毛虫病毒制剂+寄生蝇(蜂)”人工助迁防治技术:采集松毛虫茧与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油剂(含量为15亿PIB/ml以上)原液与蜂蜜1:1的混合膏,一同放入松毛虫人工助迁装置中,每50亩林地设置1个“天敌助迁”释放点,可有效控制虫灾。

4、应用生命表研究方法及昆虫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对松毛虫病毒持续控制松毛虫危害机制进行了研究,探明了病毒持续控制松毛虫危害的原因。

5、研发了能针对靶标害虫保护天敌并能随意切换的“多功能诱虫灯”。

6、发表相关研究论文9篇,授权专利3项,正在受理发明专利2项。

专利“多功能诱虫灯”、“人工助迁松毛虫天敌装置”等已在松毛虫防治中得到推广应用。

7、项目成果在弥勒市西一镇、西三镇、虹溪镇、巡检司镇、弥阳镇、竹园镇、朋普镇、竹园林场等8乡镇或林场应用推广面积26.318万亩,新增总产值51.55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效益14.94亿元,生态经济效益36.61亿元。

(三)创见与创新(或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1、创新性(1)首创性提出了大型围栏和开放式围栏2种松毛虫病毒增殖新技术,病毒源年收获量较过去提高了20~30倍,解决了DpwCPV 制剂大规模生产对病毒资源的需求,满足了我省大面积病毒防控松毛虫的需求。

(2)改进了松毛虫病毒制剂加工技术,研发出病毒新制剂----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油剂,显著提高了病毒含量。

该制剂解决了以前病毒制剂有恶臭的问题,极大延长了保质期,防治成本与普通化学农药相当,使用一次持续控制效果可达3~5年,防治效果显著提升。

(3)根据松毛虫病毒的感染机制及其林间流行规律,首次提出了3种基于松毛虫病毒制剂的松毛虫生物防控技术,该技术进行了规模化推广示范,防治效果优良。

(4)创制了“多功能诱虫灯”、“人工助迁松毛虫天敌装置”等已在松毛虫防治中得到推广应用,防治效果优良。

2、项目历时时间长,效益显著。

项目由2个单位共同完成,历时10多年,针对松毛虫长期持续危害的现状,以及松毛虫病毒增殖规模小、产品粗劣,难以大面积应用的实际问题,着力进行了技术攻关,升级了松毛虫病毒的增殖、加工和应用技术,解决了病毒产业生产中有效含量低、产品笨重、恶臭、质保期短等的技术瓶颈,根据松毛虫病毒的林间流行规律,提出了简便易行的以DpwCPV为主的松毛虫生物防控技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持续控制松毛虫危害的生物防治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项目区松毛虫的危害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成果的推广应用将为云南省及至全国森林生态文明建设及林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先后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9篇,获得国家专利3项,正在受理发明专利2项。

专利“多功能诱虫灯”、“人工助迁松毛虫天敌装置”等已在松毛虫防治中得到推广应用。

3、项目成果在松毛虫生物防治示范应用中达263180亩,新增加总产值达51.55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效益达14.94亿元,生态经济效益达36.61亿元。

(四)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1、社会经济效益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使松毛虫病毒生产的产业化及应用技术跃上新台阶,推动云南省及至全国松毛虫的无污染化防治水平,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成果的推广应用直接保护了森林免受化毛虫的危害,避免了源自害虫化学治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污染,进而有效预防了次期性蛀干害虫(如:小蠹虫、天牛等)及森林病害对林木的致命侵害,促进了林木的生长,提高了森林蓄积量,保护了森林生态环境,显著提升了森林景观水平,成果的应用为发展当地绿色经济、林下经济等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项成果的应用推广面积总计达263180亩,新增加总产值达51.55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效益达14.94亿元,生态经济效益达36.61亿元,成果应用取得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成果简便、易行,可以在全省及至全国松毛虫危害区推广应用,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极为可观。

2、存在的问题松毛虫病毒寄主专一性强,对人畜以及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其它物种不具任何感病作用,而且可通过遗传传染给下一代,在下一代害虫生存条件恶化时群体性发病死亡,是可持续治理害虫的最佳生物防治手段,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生产防治中却存在着无法突破的瓶颈,制约了昆虫病毒生物防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1)病毒制剂产品登记困难按照现有的农药产品登记管理规定的要求,病毒生物制剂也必须按照农药登记的程序进行产品登记,需要通过农业部、卫生部等多个部门的审批,还必须经过2年4地试验证明安全有效才能进行正式登记。

一是生物制剂登记门槛太高,二是需要大量的登记资金,三是还需要很长的登记时间,一般的林业科研部门和生产单位均无法完成该项工作。

造成各省土法生产的生物制剂没有三证,生产和使用均不合法,严重挫伤了各地开发和应用病毒杀虫剂的积极性。

(2)社会认知不够病毒生物防治不同于化学防治的根本点在于,病毒杀虫剂是一种微生物病原体,喷药后需要害虫取食或感染后慢慢发病死亡,一般喷洒生物制剂后15-20天才见效,而且会有一个很长的持效期,不会污染环境;而化学防治立竿见影,一扫而光,时间短,见效快,但人们都忽略了化学防治没有持效作用,会造成药害且污染环境的弊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