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杰伦与“邓丽君” 隔空对唱 - 青年时报

周杰伦与“邓丽君” 隔空对唱 - 青年时报

编辑/柴悦颖美编/韦陈健信箱/qnsbjk@
新知
YOUTH TIMES
A17
2013年9月11日星期三
“邓丽君”30年后隔空亮相
虽然近年来总是有人在演唱会中,通过过往影像资料实现与邓丽君的跨时空合唱。

但这一次,周杰伦把“复活”的邓丽君请到了舞台上合唱。

对于现场的11000名观众来说,虚拟邓丽君的首次亮相成为当晚的精彩环节。

万众瞩目中,小巨蛋舞台上“红尘客栈”的雕花门庭前,身着一袭白色旗袍的邓丽君从舞台下缓缓升起,优雅如初。

惟妙惟肖的动作、神态与歌声,一时间让台下的观众真假难辨。

一首老歌《你怎么说》之后,邓丽君居然唱起了周杰伦的经典歌曲《红尘客栈》和《千里之外》。

让观众大呼“太神奇”,连邓丽君的哥哥邓长富也在观众席中傻眼,目不转睛地看着台上妹妹的表演。

散场后其中一位观众仍带着惊讶的神情:“我不断问旁边的工作人员,你们是从哪里找到这么像的模仿者,后来才知道是通过电脑技术制作的虚拟影像,真的不敢相信能做到这么真实!”
3D 虚拟影像让“真人”走出来
得益于新锐的3D 虚拟影像技术和投影技术相结合,使得邓丽君从观众遥远的记忆中走了出来。

所谓的3D 虚拟影像技术,其实是3D 视频和3D 投影的结合。

要制作这样一个虚拟人,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工序。

“这些3D 图像,是事先使用计算机技术制成的,简单来说是画出来的。

制成一段3D 的视频影像,在连接到投影机的播放机上播放。

”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章国峰副教授解释,特效师在电脑上完成一段视频或影片,然后,通过投影将影片在舞台上的全息投影膜上播放。

这种全息膜具有一半透光,一半反光的特点,呈半透明
状,在保持清晰图像的同时,产生逼真的空间效果。

这个技术的难点在如何重建影像上。

虽然这部分技术同样很成熟,但按照目前的技术而言,工作量也小不到哪里去。

基本上很多帧(影像动画中最小单位的单幅影像画面,相当于电影胶片上的每一格镜头)都是靠艺术家的想象完成的,通过2D 绘画和计算机的3D 化处理,制作成一段完整流畅的3D 影像。

章国峰副教授介绍,特效3D 虚拟影像技术早已在欧美歌星,如碧昂斯、麦当娜演唱会上有过尝试,不过在国内,3D 虚拟人物特效技术还比较少见。

另外,像日本虚拟动漫人物初音未来,就曾举办世界巡回演唱会,但是动漫人物的虚拟成像要比真人简单许多。

不过,这种技术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

我们能明显从视频里看到,图像的光影表现不是很自然,立体感并不是非常强烈,人物不能出现在光线强烈的地方等。

45人耗时两个多月打造东方偶像
据章国峰副教授的介绍,3D 人物形象的建立可以分成三步:先是要通过建模软件建立人物模型,“若是有真人的话,可以直接进行扫描。

但如果没有真人,比如像这次,就可能要通过相关的图像资料和技术人员的想象进行建模。

”然后就要上色,“不然就全是一个一个网格,所以要给人物加上皮肤、服装等。

”这两步是基础,最后进行渲染,“也就是让人物模型看上去更加真实,就跟照片摆在面前一样。


而为了令虚拟邓丽君无限接近真实原型,“数字王国(Digital Domain )
”的45名特效师,在两个多月的制作过程中,为攻克形神、语言、头发三大制作难题,历经了百余个版本的不断修正。

“虚拟人表演是一种开创性的艺术
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008年凭借《
本杰明·巴顿奇事》斩获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的史蒂夫·普里格,是该项目的动画总监和后期视觉特效的制作总监。

他曾带领团队创作过大量的人物虚拟动画,但重现一位东方偶像还是第一次,对他们来说,虚拟邓丽君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中文对我们来讲是一门完全陌生的语言,这在嘴型的同步和对照上加深了难度。

最后呈现出来的同步,是制作团队一点点地抠画、修改嘴型的呕血之作。

另外,制作满头的真人头发同样具有挑战性,大概需要绘制7000幅图像,而且头发还需要模仿人物的动态。

”不过,总的来说,在审美或者技术上,最难的还是人物的脸部制作,特效师们对每条皱纹,每个眼神都不放过。

虚拟邓丽君演唱会明年上演
邓丽君“复活”,让网友对3D 虚拟影像技术产生了期待。

一位网友感叹:“如果3D 邓丽君能和日本的动漫少女初音未来一样,举办演唱会就好了。

”参与制作3D 邓丽君的特效工程师关雅荻透露,周杰伦与3D 邓丽君的对唱,其实是电影特效公司为筹备明年虚拟邓丽君完整演唱会前期工作的一部分。

“从目前的效果来说,我们认为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同时也为‘虚拟人表演’未来的计划,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史蒂夫·普里格表示。

同时,数字王国管理层,则更加看重虚拟人技术所带来的产业影响:“用最前沿的电影特效技术,让邓丽君小姐这样的经典巨星重返舞台,我们相信这种虚拟人技术,将会颠覆传统的娱乐演出模式。


关雅荻表示,在未来,观众们也许不仅能看到邓丽君开演唱会,还可能看见黄家驹、张雨生等明星“重返”舞台,再为我们带来听觉和视觉上的盛宴。

周杰伦与“邓丽君”隔空对唱
3D 虚拟影像技术或能让已故明星“
开演唱会”
首先,演唱会工作人员会架设一张与地面呈45度夹角的全息膜(目前行业内可做到10米×10米无拼接),全息膜晶莹剔透,加
上演唱会黑暗的环境和舞台道具掩盖,观众很难发现此膜存在。

然后,高亮度高清投影机投射出来的三维数字影像(三维制作的邓丽君),经过折射投影到全息膜上。

全息膜成像细腻、清晰度高,并能使影像产生极大的立体纵深感,邓丽君才能凌空出现。

技术人员表示:“45度反射的全息膜,会把光损降到很低,成像效果真假难辨。

在特殊的结构设计基础上,成像材料完全消失看不见,投影机完全隐蔽,解决了直投或背投光线刺眼的传统全息弊端。


时报讯邓丽君和周杰伦合唱?没错,这个场景就在前几天实现了。

这位被誉为“亚洲歌姬”的台湾女歌手,在9月6日再现台湾小巨蛋体育馆,并与台湾男歌手周杰伦隔空对唱数曲,现场和网上的观众看到后都惊呆了。

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章国峰副教授解释,这其实都要归功于虚拟影像重建技术,通过电脑生成如照片般真实的影像,将邓丽君“重现”,并让其表演前所未有的内容,这是技术、艺术和科技的完美结合。

专家: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章国峰副教授
问:网上曾猜测这是借助增强现实技术,什么是增强现实技术?
章国峰:这个只是把一段3D 视频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而增强现实技术则不同。

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
现对现实的“
增强”。

通常是以透过式头盔显示系统和注册(AR 系统中用户观察点和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的定位)系统相结合的形式来实现的,就比如很热门的谷歌眼镜。

在使用者眼里,真实物体和虚拟物体是共存的,是互相增强或者互为补充的。

增强现实技术在电影中用到不少,目前的技术能比较成熟地做到实时恢复摄像机拍摄的位置、角度等。

但是虚拟形象的光照阴影、遮挡等方面的处理还是个坎。

电影拍摄时一般都是前期捕捉好相关环境的光影数据,再进行后期处理,才呈现出我们所看到的场景。

问:日本的初音未来和这个有什么不同?
章国峰:前者是卡通形象,后者是真人的虚拟形象,后者的要求高不少,毕竟人对于人的真实度要求,会比非人物形象的高,特别是面部表情、神态、肢体等,很容易产生不自然的感觉,就会让人觉得这个虚拟形象很假。

这次是前期做好的视频,通过3D 投影呈现的。

要实现和观众互动,目前来说比较难。

因为要建立一个实时的模型,对计算机的要求很高。

现在的计算机运行速度难以满足这样的需求。

举个例子,要制作一帧的动态视频,可能就要花上数小时。

因此目前来说,要想实现这个想法比较难。

问:既然有这样的技术,以后我们在KTV 唱歌时,能不能让明星和我们一起唱呢?
章国峰:可能性当然是有的,但是建人物模型的成本很高,而且,要这么近距离“接触”,对人物的真实度要求就更高,制作成本自然而然也会水涨船高。

开演唱会的可能性也有,但问题一是成本,另一个就是看要不要实时互动。

如果只是站着唱歌会好一些,但如果要进行互动,比如和听众们对话,要实时控制就比较麻烦了。

至于声音是怎么来的,这个其实就更简单了。

在计算机里,任何声音都被描述为一段数字化的不连续的波形。

我们可以分析找到波形的特点,然后调整波形,来为一个新声音增加这种特点。

而视频片段里的演唱,是由模仿者演唱,然后经过电脑后期制作而成的。

□见习记者毛晨怡
●对话专家
与明星一起K 歌不是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