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


• 1.单纯相:轻收缩时,只出现几个运动单 位电位相互分离的波形。
• 混合相:中度用力收缩时,有些区域电 位密集不能分离,部分区域内可见单个 运动单位。
• 3.干扰相:肌肉作重收缩时,运动单位电 位相互重叠,不能分离出单个运动单位 电位。
异常肌电图
• 一.插入电位异常
1.插入电位延长:出现各种失神经支配波,正常运 动单位。
(1.0ms估计脊髓延迟时间)
意义:反应运动根的功能
• 三.H反射
1.检查方法 纪录电极:腓肠肌或比目鱼肌 刺激电极:腘窝部胫后神经
• 2.分析指标 1)H反射潜伏期 胫神经 27.8±1.9ms 2)H最大/M最大 正常>1 3) H反射的回复曲线 正常人不应期值 80-100ms 上运动N元病变 缩短 下运动N元病变 延长
丘脑皮层电位 臂丛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电位为评价脊髓和脑干后柱、中丘脑 系以及临近组织的功能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马尾 -脊髓下段电位
通常用于下列检查: 外周感觉神经 较大直径的神经通路
PNS:外周神经系统 CNS:中枢神经系统
SEP的临床意义
正中神经: N9/P9:臂丛 N11/P11:周围神经进入颈髓突触前电位 N13/P13:脊髓灰质后角?枕骨大孔之下? N14/P14:内侧丘系(下部脑干、丘脑) N20:以后是皮层近场电位,丘脑下结构 P25、N35、P45感觉皮层
2.观察项目 • (1)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和平均潜伏
期;(上肢30ms,下肢60ms) • (2)F波出现率;(正常>80%) • (3)F波与M波波幅的比值。 3.F波异常的判断:潜伏期延长和/或出现率
降低均为异常。
刺激点至脊髓的距离(mm)×2 • F=波F波潜伏期-M波潜伏期-1.0ms
三、1 诱发电位的检查方法
• VEP:记录部位:O1、Oz、O2(-), FPz(+)
• 分别给予棋盘格翻转、闪光刺激
视诱发电位
Cz
右眼
AVERAGIN
G
O'z A1 O1 Oz O2
70 cm
刺激.:棋盘格 大小:视角 频率.:最大. 2 Hz
O'1-Cz O'z-Cz O'2-Cz Cz-A1
一、2适用范围
• 诱发电位:各种神经传导通路功能障碍 (听神经-脑干、视神经-皮 层、各个部位躯体感觉通路、 各个部位运动通路等)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V
VI VII
IV
III II I
VI V II
IV V
III II
I
刺激 I II
末梢听神经 近端听神经
刺激: 阈值70dB peSPL
III
耳蜗腹侧内核(桥脑)
4.刺激频率
• 1)低频RNS:频率≤5 c/s,持续时间3秒。
• 2)高频RNS:频率≥10 c/s,持续时间:3 ~ 20秒。
5.RNS正常值及异常的判断
• 1)低频RNS:在记录的稳定的动作电位序列中,计算第4、5波比 第1波波幅下降的百分比,大多数仪器可自动测算。波幅下降 10%~15%以上称为低频RNS波幅递减。
IV
投射系统
V
低位听中枢(中脑)
大于120 dB peSPL ! 最大.: 132 dB peSPL
记录部位:Cz(-)
VI
高位听中枢
VII
大脑听觉皮层
BAEP的临床意义
• 观察Ⅷ颅神经和脑干的功能状态 注意潜伏期、峰间期、波幅、相应潜伏期之
差的意义:
1)峰间期正常,潜伏期延长,往往是听神经 功能障碍
N145 N75
P100
N100
暗室 平均: 200 - 300
100
200 ms
正常参考值
全视野, 屏幕大小9°, 棋盘格大小26’
P100 潜期 (ms) 两眼潜伏期差 P100 波幅 (µV) 波幅差.
平均 范围 标准差
102.3 89-114 ±5.1
1.3 0-6
±2.0
10.1 3-21 ±4.2
• 2)高频RNS:在记录的稳定的动作电位序列中,计算最末和起始 波波幅下降和升高的百分比,大多数仪器可自动测算。波幅下降 30%以上称为高频RNS波幅递减;波幅升高>100%称为高频RNS 波幅递增。
• 四. F波:多突触脊髓反射
测定方式:同MCV
二.F波测定的步骤
1.F波测定的步骤同MCV,不同的是刺激电 极的阴极置于近端。
正中神经传导
记录.

刺激. 1
潜伏期 3.5 ms
刺激2
记录:表面电极 刺激:刺激手柄

距离 mm:
240
8.2 ms
Diff.: 4.7 ms C.V.: 51 m/s
刺激 感觉传导检查 A平V均ERAGIN G 潜伏期 ms 2.6
记录
小指
距离 mm 155 速度 m/s 60
无名指
潜伏期 ms 3.1
四.同心针EMG
• 将针直接插入肌肉内记录肌纤维的电活 动
• 针电极插入—插入电活动 静止(静息)—自发电活动 轻收缩—运动单位电活动 不同程度用力收缩—运动单位的募集
一、插入电位:是针电极插入肌肉是对肌 纤维或神经末梢的机械刺激产生的成 簇、伴有清脆的声音、持续时间300ms 左右的电位(<1秒),针电极一旦停 止移动,插入电位即消失。
2)峰间期异常,在那段异常提示那段的病变 部位
BAEP的临床意义
3)双侧波幅差>50%有意义 4)相应潜伏期之差>0.3ms有意义, >0.4ms肯
定异常 5)Ⅰ-Ⅲ>Ⅲ-Ⅴ的关系有临床意义,必须在Ⅰ-
Ⅴ间期异常的情况下成立. 6)常见的临床疾病: 听神经病变、脱髓鞘病变、颅后窝肿瘤(
干内、干外肿瘤)、癔病、幼儿听力测 试、昏迷和脑死亡的诊断等
诱发电位
在脊髓或皮层记录由身体感觉、听觉、视刺 刺激引起(诱发)的电生理信号
• 诱发电位的种类 听诱发电位(AEP包括ABR、ECochG、
等) 视诱发电位(VEP、ERG等) 运动诱发电位(MEP,磁刺激等) 体感诱发电位(SEP上、下肢、脊髓、三叉
等) 事件相关电位(P300、CNV等)
1.6 0-5.5 ±1.4
三、2诱发电位的临床意义
• VEP的临床意义 视路的病变 观察P100的潜伏期和左右两侧的波幅差 常见疾病:视神经炎、视中枢病变、脱髓
鞘病变、视中枢病变、不合作幼儿的视 路检查(闪光)等 注意:用校正视力检查PRVEP
三、1 诱发电位的检查方法
• SEP:记录部位:1)正中神经记录:C3’/ C4’, C2,C7,Erb,肘部(—) 在正中神经腕部电刺激 2)胫后神经记录:Cz’ , T12,L4,腘窝(—) 在胫后神经内踝部刺激
。 时限缩短,电压降低:肌源性疾病。 时限延长,电压降低:周围神经损伤后
或脊棘波多相电位:常见肌原性疾病 时限:<3ms 波幅:<300-500μV 位相:5-10相 2)群多相电位:常见脊髓前角细胞及陈 旧性神经损伤 时限:>3ms 位相:10相 波幅:高
股神经 腓神经
下肢刺激点
坐骨神经 腓神经 腓肠神经
胫神经 胫后神经
Higher
Trunk
Medium
Auricular Posterior Lower Spinal XI Phrenic Erb Point
头 部和躯干刺激点
Erb Point
Thoracodorsalis
Long Thoracic Crural
计算
• 传导阻滞率%=(患侧远端波幅-近端波幅 )、/正常侧远端波幅 ×100%
• 标准:幅度下降超过50%,不伴有肌肉 复合电位时限增加(﹤15%)或波形改 变,可考虑为传导阻滞
• 意义:周围神经损害
三.RNS测定
1.电极的放置同MCV 2.超强重复刺激周围神经在相应的肌肉上记录动作电位。 3.常用的神经 • 1)面神经:刺激部位—耳前,记录部位—眼轮匝肌 • 2)腋神经:刺激部位—Erb’点,记录部位—三角肌 • 3)尺神经:刺激部位—腕,记录部位—小指展肌 • 4)副神经:刺激部位—胸锁乳突肌后缘,记录—斜方肌
2.正相电位
波形:双相、起始部为宽大之正相 电压:50-2000μV 频率:2-100Hz(通常在4-11Hz) 时限:10-20ms 出现时间:失神经支配后5-10天
• 3.束颤电位:自发的运动单位,时限
宽,电压高,变动范围大,常为运动神 经元病的重要表现。
1)单纯束颤电位 波形:4相以下 电压:2-10mV 时限:2-10ms
2.插入电位减弱或消失:见于废用性肌萎缩。
3.肌强直电位:针电极插入或波动时瞬间猝发的高 频放电。波幅和频率先大后小,逐渐衰减。见 于肌强直疾病,少数神经源性疾病。
• 二.肌肉放松时的异常肌电图
1.纤颤电位:失神经肌纤维动作电位 波形:单相或双相 电压:25-300μV 频率:2-30Hz 时限:0.5-2ms 出现时间:失神经支配后15-21天
• 四. 重收缩时的异常肌电图
1.完全无运动单位电位:严重神经肌肉 疾患及癔症性瘫痪。
2.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可呈现单纯 相、混合相或单纯—混合相、混合干扰 相。
3.病理干扰相:肌源性瘫痪
4.肌肉运动单位的疲劳:重症肌无力
神经传导速度
• 一.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刺激电极:直径1cm,相距2-3cm的两个银 质或不锈钢的圆盘。 纪录电极:针电极或表面电位 正常值:上肢>50m/s
2)复合束颤电位 波形:5相以上 时限:5-30ms
• 4.群放电位:节律性,阵发性
发放的自发电位,定位,定性 困难,可出现不同的病理过程 ,如震颤、阵挛、抽搐、癫痫 、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神经 官能症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