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保护海洋环境
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华德文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海洋自然灾害的类型,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结合东亚台风路径和孟加拉地区、板块构造理论图表资料分析风暴潮、海啸等海洋自然灾害。
2、过程和方法
通过亚台风路径和孟加拉地区、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理论图表资料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具体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海洋自然灾害的图片资料,对学生加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培养与教育教学重点:
分析风暴潮、海啸的成因,说出其危害及应对措施
教学难点:
风暴潮、海啸等海洋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和应对措施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自学辅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课件制作
3、收集有关海洋灾害资料
第三单元 保护海洋环境
第一节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一、课前准备:
二.
岸
(一)要点1 海洋自然灾害的类型
(一)要点2风暴潮和海啸
探究活动1结合东亚台风路径和观察图3-1-7和3-1-9、3-1-10,分析风暴潮海洋自然灾害
探究活动2阅读课本64页活动题学生收集资料讲述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发生过程、造成的损失以及吸取的教训。
(一)要点3防灾与减灾
探究活动3学生自己互相讨论后回答:减轻各种海洋自然灾害的对策
三课堂小结
为本节课设计知识体系
[应用提升]
1 下列有关风暴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风暴潮表现为海水水位急剧的升降并伴有狂风巨浪
B. 热带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C. 北海、波罗的海均属内海,其沿岸国家不易遭受风暴潮灾害
D. 墨西哥湾、几内亚湾等沿海地区热带风暴潮发生频率最高
2. 下列有关海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海啸都是由海底浅源大地震引起的
B. 相对受灾现场讲,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越洋海啸两类
C. 海啸的表现形式就是先涨后退,反复多次
D. 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
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
95 .9°E)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
回答3~4题:
3.该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图3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4.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与()
A.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D.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5.下列地区不易发生风暴潮的是
A孟加拉湾 B墨西哥湾 C太平洋西岸 D秘鲁沿岸
6.引发风暴潮的直接因素是
A. 连续向岸吹的强风B. 天文大潮中的高潮
C. 海底火山的喷发D. 地震
7.不属于海啸的形成条件是
A. 海底地震震源较浅B. 海底大面积的垂直运动
C. 要有一定的水深D. 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8.如图: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6°E)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
(5分)
(1)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与 ( )
A 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 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C 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D 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2)印度洋的大洋中脊的形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印度洋的洋流,按照成因分属于______流,此时北印度洋的洋流,运动方向为_________时针,南印度洋的洋流方向为__________时针
2. 读孟加拉地区图,完成各题:(8分)
(1)、推测孟加拉湾风暴潮的多发季节,并说明原因?
(2)、从地形、海岸形状、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孟加拉湾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原因?
(3)分析河流对孟加拉湾风暴潮灾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