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如何进行教育

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如何进行教育

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如何进行教育摘要近几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学校中的一些特殊学生群体,如,家庭困难的学生,或者有各种心理障碍的学生等等。

文章关注的焦点是性格内向的学生。

文章分析了学校中性格内向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从班主任工作的角度出发,讨论做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学生的“人生导师”,辅导员应该如何帮助性格内向的学生正确认知自我,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走出内向自闭的心理小屋,坦诚地与他人交流,从而促进性格内向学生的自我发展。

一、性格内向学生的心理特征内向性格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世界,他们珍视自己的内在情感体验,对内部心理活动的体验深刻而持久。

他们的感情及思维活动倾向于内,感情比较深沉,待人接物小心谨慎,喜欢独处或单独行动。

这类人喜爱思考,常因为过分担心而缺乏决断力,对新环境的适应不够灵活,往往会出现自我评价偏低,缺乏自信心,有怕交往、怕讲话的封闭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等特征。

在学生群体中,性格内向的学生表现出来的以下几点特征1、孤独、敏感。

性格内向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他们喜欢或者习惯于独处或单独行动。

这就容易产生“孤独感”。

孤独感在青年期有其心理上的独特性.随着心理的逐渐成熟.学生们越来越发现自我与众不同的特点,于是产生了与他人交往、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希望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容易感到空虚.产生孤独感,进而自我封闭、不愿交往.这类学生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在学习生活中往往独来独往.有意远离集体,自我封闭.甚或孤芳自赏②。

但实际上不管怎样,他们也是做为大集体的一份子存在于一个个团体圈中的,不管他们愿不愿意,都必须与人交往,建立人际关系。

而在这过程中,性格内向的学生表现出来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特别敏感,特别在意别人对他们言行举止的看法与评价,特别容易受到心理创伤---别人一句不经意的玩笑,也许就会伤到他们的自尊,别人对他们的不认同更是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甚至自我否定的心理。

2、自卑。

看着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在不同的舞台上尽情的展示自我,看着别人的成功,性格内向的同学体会到的是自卑和无助的心理。

面对对手,他们不敢去竞争,不敢去尝试,觉得失败注定属于自己;或者,有的想去尝试,但对自己缺乏信心,没有勇气跨出自己心里内向的小屋,觉得自己就是做不到,觉得无助,最后甚至放弃,久而久之,使得自己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上的产生偏差,导致自卑而丧失信心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

3、沉默、不积极。

这是他们内向性格导致的结果,也是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受挫或受伤后,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性格内向的学生比较不善于表达自己,虽然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们不敢或者不善于去表达,深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于是他们选择了沉默。

对于集体活动,他们或者默默地支持,或者表现出无所谓、逃避或不参加等消极抵抗心理。

二、班主任该如何关注性格内向学生的自我发展做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学生的“人生导师”,辅导员要带好一个集体,做好性格内向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能否转化性格内向学生的内向、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能否引导他们走出自我的小圈圈,走出内向的小屋,这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健康发展问题,也关系到整个学生大集体的团结和凝聚力问题。

辅导员应该从他们的特征入手,帮助学生克服性格内向的心理,正确认识自我,发挥自己的优点,大胆地去交际交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我。

1、帮助性格内向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性格内向的学生比较不善言谈与交际,常常处于一种孤单的状态之中。

但是人的社会属性又使他们希望被他人接纳、肯定、尊重、赞赏。

其实,他们也渴望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融。

因此,内向的人表面看上去很拘谨、很闭锁,其心理愿望也有开放的一面。

于是内向者常处于一种矛盾和痛苦之中。

其实,就内向性格本身而言,它应算是缺点,但也有其优点,而内向者的问题的产生许多时候都是来自于他们对内向和自我的否定,这使他们越想克服内向反而就更加内向更加自卑。

相反,如果内向者能首先接纳自己的性格,明确自己的位置,在平稳踏实的心态下积极努力,找准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方向,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实力,充实丰富自己的生活,就会自然地与人交往,自如地表现自我。

因此,班主任在做性格内向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他们找到比较良好的自我感觉,因为“人们的自我感觉组织着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动。

自我感觉使人们能够回忆过去,评估现在,计划未来――并因此做出适应性的行为③。

”所以,辅导员老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自我”包含物质自我(如外貌、体型、体能、经济状况等等)、精神自我(如性格、人格品质、思想信念等等),还包含社会自我(如个人素质、能力等等)。

首先,辅导员应该在交流中帮助性格内向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弱点。

就像作家Richard Bach说的“直面你的局限性吧,毫无疑问他们是属于你的”④,要让学生明白有些东西是无法选择的,比如说人的长相、身材,以及其家庭出生背景、性格特点等等,这些有的是无法改变的,那就勇敢地面对、接受,但有些方面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或改进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但不管怎样,要相信每个人身上都会有自己的亮点。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闪光点,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也就帮助他们找到了自信心,找到了走出自我封闭小圈圈的突破口。

只有学生逐渐转变自己内向的性格,大胆地去和其他同学交往交流,才能融入到大集体中,才能锻炼自己的社会人际交流能力,以及自己的表达和表现能力,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综合素质。

如何转变性格内向的孩子?研究对象:小容小静大梅小梅研究原因:初一分班,小容小静大梅小梅被分到了我班。

这四名女孩是班上有名的闷葫芦。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梅和小梅竟然变得阳光大方了(在师生交往方面还是显得有点胆怯,不敢主动与老师交往),而小容和小静的变化却微乎其微,仍然是闷葫芦一个,班上朋友也很少。

为什么同在一个班,两人起了很大变化,两人却不见长进,这是为什么?研究过程初一回顾:四位女生初一时,都很腼腆,在公开场合均不敢讲话。

与老师相碰不敢打招呼,而是把头深深埋着。

课堂上更不会主动回答老师问题,就算硬要抽问。

小容、小静、小梅三位均以沉默表示,任你老师怎么鼓励,她们都做沉默是金。

大梅则脸上红霞飞,经多次鼓励,做若干个深呼吸,才会从嘴巴里嗫嚅着说两个字,但是老师都听不清楚。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这四个女生性格怪僻,于是一般不招惹她们,随她们意。

班上学生也认为与这四个女生接触很费力,因此这四名女生的朋友不多。

即使要发展,一般就同桌或者寝室里面的临床室友。

其中小梅初一时寄居在她姑妈家里,据她姑妈讲,就是拿錾子撬,也撬不出一句话。

如果真逼急了,她就大吼一声,吓得家人赶快噤声。

初二回顾:初二时,小梅搬进学校住集体宿舍。

接着大梅与小梅的性格逐渐发生变化。

首先是能看到她们的笑容,看见老师的时候不再似以前那样躲避,而是小声地招呼老师好。

课堂上回答问题也敢开口,但声音很细,如果不会也能跟老师说声自己不会。

在寝室里,大梅和小梅均能和同学正常交往,据同学反映,她们有事还蛮调皮。

但是小容和小静没有任何进步,一切照旧。

初三第五期表现:大梅和小梅在与老师观点发生分歧时,敢于笑着辩驳(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还是不会主动与老师交往,更不敢在老师面前亲近,不过在随笔本里会把自己的心事和烦恼完全倾泻出来)。

至于小容和小静,仍是老样子,但她们在随笔本里又透露自己很矛盾,总是羡慕那些胆大的,阳光的,会说的同学,可轮到自己了,又不敢作出任何大胆的举动,一直处于自我折磨之中,并且这两个女孩相交甚好,上下一路,形影不离,她们在这学期很喜欢抓老师的某些漏洞,然后写在随笔本上,转换成别人说的。

有时语言过分得让人难以想象。

比如老师关爱学生,她们认为是虚伪,比如班上同学活泼,她们认为班级很坏,比如老师在哪个同学面前多站了一会,多说了一句话,她们便认为老师偏私,比如老师因材施教,她们就认为老师不公平,总之,有许多的消极言论从她们口中(一般是写在条子上)出来,造成其他一些学生跟风传播。

四位女孩的家庭背景:小容:生活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

父亲小学文化,母亲初中文化。

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务农,还有一个超生的弟弟,已经在读小学四年级。

他的母亲是由她的姑姑换来的,由此看来他的父亲不很强(我从来没见过她的父亲)。

她的母亲,我见过,是一个颇为精明和时髦的女人(虽然在农村务农,但收拾得很干净,来学校几次,耳环、项链,手镯等配饰都戴着),并且她的母亲也很健谈。

用小容的话来说,她的母亲太罗唆了,她很厌烦,一般都不予理会。

小容的爷爷奶奶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因为小容是女孩,所以得不到爷爷奶奶的疼爱,但她的母亲很爱她,所以母女关系很好。

最近一段时间,小容红光满面,看见我虽然不主动招呼,但能洋溢出温情的笑容。

我问她,她说,她的父亲现在改变了观念,说女孩男孩一个样,现在也很喜欢她了,据她说,有一次走亲戚,她父亲还背了她。

小静:独生子女,生活在一个稳定的家中。

父亲初中文化,母亲小学文化。

父亲农闲做点小生意,农忙就在家种地。

母亲在家操持家务。

她的父亲来学校多次,是一个很温厚的朴实男人,对小静很宠爱,放假时如果有空,还会骑着摩托车来接小静回家。

但他不是那种喜欢主动说话的男人,小静的母亲据说也是寡言少语的人。

但据小静说,他们一家人在一起没有任何交流困难,日子过得温馨平淡幸福,她很满意她的家。

大梅:生活在一个完整的家庭。

父母均接受了初中教育。

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务农,有一个超生的弟弟,读小学六年级。

他的父母均未到过学校,我要下去家访,大梅表示不乐意,于是放弃。

但是大梅经常在随笔本里讲述她的父母,因此就算我没见过大梅的父母,我也很了解她的父母。

她的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用大梅的话说是特闷的一个闷葫芦。

而母亲则是一个刀子嘴巴,言语尖刻,以数落人为乐趣。

她和弟弟忍无可忍的时候就要反驳她的母亲。

大梅的母亲虽然生了一张善于闲言碎语的嘴巴,但她很多时候还是用来规劝女儿努力读书,以及管束着不要与不三不四的人交往。

小梅:生活在一个稳定的家庭。

父母均为小学文化。

母亲有严重的贫血病,父亲患癫痫病。

小梅的父母我都见过,很老实的农民,对小梅寄予很高的期望。

小梅的学习成绩不错,明年中考有望考上重点高中。

小梅的父亲不善言语,母亲则是一个话婆子。

小梅在家经常与母亲生闷气,原因都是因为母亲不了解她,在她面前莫须有地罗唆。

小梅的父母也很在意小梅成绩的涨落。

但是好像不管怎么做,小梅在她母亲眼里都不满意,每周回家都要被挑剔被批判。

四个女孩的共同点:都有一个稳固的家庭,并且父母都是老实本分之人。

她们在学校也从不违反纪律,是属于中规中矩的女孩子。

他们的父亲都不太喜欢说话,也就是说她们生活在一个言语气氛不浓厚的家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