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罪与罚》告诉我们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小说,讲了一个简单的杀人案,作者从一开始就用直叙的方式写了杀人经过,这种平铺直叙的写法,没有像别的凶杀小说那样,会给读者留下很多的悬念,而是让读者从一开始就知道人是谁杀,是怎么杀的,作案的经过一目了然。
从一个凶杀小说的角度来看,这个小说的故事情节既不惊心动魄,也不曲折离奇,但这样简单的一个杀人案,却写了这么厚的一本书,也是让人佩服。
当然,除了佩服,你还应该知道,大师的作品肯定不会这么浅薄的。
从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开始策划这场杀人案,到实施犯罪,到作案后的一系列表现,作者的描写非常详细到位,以至于详细到让人都觉得有点啰嗦的程度,这期间大多是以大段的心理描写为主,但这些大段的心理描写,也确实刻画出了一个人在做了一件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之后,所产生的各种纠结、反复、敏感,焦灼、崩溃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
很多人评价这本书是一本犯罪心理学书,对于犯罪心理,我是不懂,但我想说一点自己的经历,因为作者所描写的这种心理状态,使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首先申明,本人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或违法乱纪的事情,只是生活中的一段经历而已,大家放宽心,且听我慢慢道来。
当初自己只是在工作上做了一个选择,其实最早在做这个选择的时候,内心认为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决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可当实施了这个选择后,自己都没有想到,内心是各种的纠结、反复、不甘甚至后悔。
可是选择已经成为无力改变的事实,面对这种既定事实,自己的无力感更强烈,而这种无力感又加剧了内心的各种情绪,人也变得更加敏感,别人的任何一句话,或一个眼神,都会被自己过度的解读为是不是在针对自己。
现在想来,所谓的过度敏感,只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不安定,也就是说,自己心里有鬼,于是看谁都是鬼。
但也正是通过这件事情,我认识到了一点,那就是自己并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坚强,同时,对自己的能力也有了一个更客观的认知。
个人当时的那种状态,与拉斯柯尔尼科夫作案后的状态很像,只是在表现程度上不同而已,毕竟我面对的只是工作中的一个选择结果,而拉斯柯尔尼科夫面对的是两条人命以及对自己以往认知理念的彻底颠覆。
自己在面对工作时做出的一个小小的选择,都能带来那么大的心理波动,那么可以想象,书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人后的内心又会承受怎样的煎熬。
所以,在看到书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的各种心理、行为的表现,不禁真的很佩服陀大师对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和刻画。
书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他离群索居、空谈理论、自视过高,他的理想是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人,但生活的贫困,现实的残酷,以及性格的偏激,竟然让他产生了一套错误的理论。
他的理论就是,人可以分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
平凡的人,只是“一种仅为繁殖同类的材料”;而不平凡的人,可以“为着美好的未来而破坏现状”,“为着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甚至有必要踏过尸体和血泊”。
这样的人是“全人类的恩人”,拿破仑便是他心中不平凡之人的代表。
反之,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则是“平凡的人”的代表。
于是这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成为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实现其英雄梦想所选定的第一个目标。
在他的这一套理论下,他的杀人行为被美化、合理化,从一定程度上说,杀人行为甚至是检验自己理论的一项实践活动。
在杀人之前,他用各种的理论来说服自己,在杀人之后,原先的各种理论开始受到质疑,同时,作为一个正常人所具备的道德、良心,这时都跑了出来,时时刻刻的折磨着他。
这时的拉斯柯尔尼科夫陷入了几近崩溃的状态,时而敏感、时而浑噩、时而肯定、时而否定、时而萎靡、时而亢奋,内心的煎熬,让他从内心到行动都几乎像个神经质的疯子。
而他的各种行为,被警察波尔菲里看在眼中,波尔菲里由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种种行为,再联想到拉斯柯尔尼科夫曾经发表的论文,由此而断定拉斯柯尔尼科夫就是凶手,当然,这期间两人有几场来来回回的暗斗,彼此试探。
小说中的波尔菲里算是一个合格的警察,既有职业素养,也有职业道德。
因为职业素养,让他敏锐的察觉到谁是凶手,并很准确的分析出凶手的犯罪心理。
因为职业道德,让他对凶手施以最大程度的挽救。
如果说,小说的的前大半部分,因为都是描写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及神经质的行为,而让人感到啰嗦,那么从波尔菲里走进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房间,直接对拉斯柯尔尼科夫说出自己的推断及理由的那一刻起,这部小说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原谅我这个浅薄的人吧),而且波尔菲里的推论严谨精彩,可以说是一种殿堂级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同时他对这个犯了错的青年,从心底给予了最大的理解,并进行了苦口婆心式的劝解与引导。
因为,他看到了这个青年的内心世界,他知道这个青年首先是一个“有着自己思想的人”,“不是别人思想的奴仆”,其次他“不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人”,是一个“没有长期欺骗自己的人”。
这个青年只是一个被“这个时代弄糊涂的,……是一颗被理论搅得失去了平静的心”的人,这个青年需要换一换空气,需要去寻找真正的生活。
这是一个老辣而又善良的警察,他的老辣表现在他的专业分析上,更表现在他面对罪犯时,像猫捉老鼠般的让老鼠知道自己无处可逃,表现出自己的威严,而他的善良又让他从心底替这个青年惋惜,并为这只老鼠指出另一条出路。
最后,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拉斯柯尔尼科夫去警局自首,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他将在这里,接受八年的刑罚。
这八年的刑罚,是对拉斯柯尔尼科夫所犯罪刑的惩罚,也是他重新思考、重新获得内心平静的八年,而索尼亚这个卑微却有着信仰的女子会一直陪着他。
小说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身份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大学生,但他的所谓思想,也仅仅只是表现为理论与空谈,而且他在实施他的所谓理论之前,他还将生活中的一些巧合,解读为所谓的天意,来支撑自己的理论。
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思想与理论的单薄及能力的欠缺,而杀人后的一系列表现,也更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于是,他意识到自己的平凡,最后他说:“因为我跟大家一样不过是虱子”。
所以,有人说拉斯柯尔尼科夫只是一个空谈的理想主义者。
而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拉祖米兴,是一个与拉斯柯尔尼科夫相对应的人,他们是同学。
这是一个踏实、善良、对朋友古道热肠的青年,他不空谈理想、踏实勤勉,最后成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妹夫。
拉祖米兴同样是一个穷学生,但面对现实生活,他选择了踏实苦干,他去做家教、做翻译,他踏踏实实的干事,即便薪水很少。
而他的踏实,让他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
因为踏实,他得到了索尼亚的爱情,因为踏实,拉斯柯尔尼科夫放心的将自己的母亲和妹妹托付给他,因为踏实,他和索尼亚甚至计划搬到西伯利亚,因为踏实,他的生活总在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因为踏实,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计划一定会实现。
在拉祖米兴的身上,有一种实干精神,就如同他在小说中所说:“求实精神是不容易获得的,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
我们差不多有二百年光景脱离了实际生活”。
小说通过这两个人的经历让我们看到,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空谈,在现实中败下阵来,而拉祖米兴的实干,却在生活中找寻到出路。
再来说一说书中的另一个人物,斯维德里盖洛夫,这个曾经的浪荡渣男,曾经以花心浪荡为荣,谁知当他真正爱上杜尼亚时,却因为自己过去的不端品行,让杜尼亚无法接受他,自己过去的浪荡行为,如今成为了惩罚自己的工具。
面对杜尼亚的坚定拒绝,斯维德里盖洛夫感受到了极度的伤心甚至绝望,这是他第一次真正的爱上一个女人,他第一次知道了真心去爱的感觉,他第一次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换取一个女人的爱,但他失败了。
他失败的原因是缘于自己过去生活的轻薄放荡,而过去的生活经历,也是缘于自己对生活的错误认知而带来的错误行径。
最后,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又是一个因为对生活的错误认知,而受到生活惩罚的人。
其实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空谈,拉祖米兴的实干,斯维德里盖洛夫的浪荡,这些都是不同的人在面对生活时,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但任何一种方式都是以行动来表现的,而方式的对与错,也只有靠行动的结果来验证。
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人后,知道了自己理论的错误,斯维德里盖洛夫在遇到了杜尼亚之后,知道了自己过去行为的错误。
其实,生活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试错的过程也是一个实干、实践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是说,生活必须以错误为代价,但实干是必须的。
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空谈,警察波尔菲里给出了正确的指引:“您别担心,生活会把您送上岸,让您站稳脚跟,……寻找,就寻见,也许这就是上帝对您的期待”。
波尔菲里给出的答案是生活、寻找,也就是在生活中去寻找,而这个寻找的过程只能是实干,当然,在实干的过程中,必然会犯错,但可能正是因为会犯错,才能让我们知道生活的边界、自己的边界,也才能让我们更清醒的认识生活、认识自己。
其实,任何人谁都逃不开生活,我们逃不开,我们只能去面对,但我们却有权利选择用哪种方式去面对,是选择空谈还是实干,是选择卑鄙还是正直,这全在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