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107自考现代管理学知识点汇总[1]a

0107自考现代管理学知识点汇总[1]a

第三章:决策第一节:决策概述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是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

一、决策的含义与类型决策是指人们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行为确定目标、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决策是指管理者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管理目标,制定并选择管理方案的过程。

(从管理学的角度)决策的地位:1.人类活动总是伴随着决策的过程2.“想”实际上就是决策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广泛,组织管理越来越复杂,决策也变得越来越困难4.决策的正确与否往往关心到一个组织的前途和命运5.对于现代管理学而言,决策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决策的类型(1)、根据决策目标所涉及的规模和影响程度不同(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战略决策是指决策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带有全局性、方向性、以及影响深远的决策。

战术决策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和措施的决策。

(2)、根据决策内容的具体情况不同(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过程的每一步骤都有规范化的固定程序,这一程序可以重复地用于解决同类的问题。

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过程没有固定程序和常规办法,解决的问题是非重复出现的管理问题。

(也称“非常规决策”)(3)、根据决策所处的时期不同(平时决策与危机决策)平时决策是指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决策者针对各种管理问题所作出的决策。

危机决策是指当组织的重大安全利益和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组织生存于危机时期,决策者作出的重要决策和应急反应。

危机决策的构成的三个要素:1.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然性、急剧性,需要决策者当机立断2.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3.事态的发展危机决策单位、决策者的根本利益,并且决策的后果很难预料(4)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初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从事某种活动或从事该种活动的方案所进行的初次选择。

追踪决策是指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或方式所作出的重新调整。

追踪决策的特点:1、回溯分析2、非零起点 3、双重优化(5)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和可靠程度不同①.确定型决策是指在决策环境和条件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决策者所进行的决策。

②.非确定型决策是指在决策环境和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决策者可以知道各种行动方案在各种不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

③.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可以知道不同行动方案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所获得的结果,虽然不能完全判断未来出现的是哪一种环境条件,但是可以预测其出现的概率。

一、决策与预测的关系预测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性质、状态及变化趋势所作的估计和测算。

预测和决策的关系:1、预测是为决策服务的2、预测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3、预测和决策的区别预测和决策的区别:1.预测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决策侧重于对有利时机和目标的科学选择。

2.预测强调客观分析,决策则突出领导艺术。

3.预测是决策科学化前提,决策是预测的服务对象和实现机会。

第二节:决策理论与决策模式一、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是由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而来的.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西蒙,其代表作有《管理行为》、《管理决策的新科学》决策理论学派的观点:1、强调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组织的活动是集团活动,其中心过程就是决策)2、分析了组织在决策中的作用 (价值前提是对行动进行判断的标准,事实前提是对活动环境及其作用方式的说明)3、阐述了决策过程4、提出了决策的准则(现实决策中只能满足“令人满意”的标准)5、归纳了决策的类型。

6、研究了信息对决策的影响二、决策模式决策模式是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有规律的或反复出现的决策活动形式。

一.理性决策模式(科学决策模式)内容:(1)、提出了“最优决策准则”(2)、设计了严格的决策程序(3)、要求决策运用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主要是决策分析方法的数学化和模型化)(4)、把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理性决策模式应用于实际决策过程存在一定困难)理性决策模式的决策程序:1.发现问题 2.提出目标 3.设计方案 4.预测后果 5.分析比较 6.选择最优方案赫茨伯格提出了有限理性决策,有限理性决策模式认为在决策过程中不存在最优决策,只有满意决策,主张以“满意决策准则”代替“最优决策准则”。

人类的绝大多数决策都是属于有限理性决策。

二.渐进决策模式(美国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主要内容:1、决策过得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2、决策方案是在原有决策的基础上和的修改三.集团决策模式(美国戴维.杜鲁门和厄尔.莱瑟姆)主要内容:1、集团的互动是公共决策的核心内容2、决策方案是各个集团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3、各个集团占有的资源不同,对决策的影响力不同集团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力:1.成员数量 2.财力状况 3.集团的实力 4.领导者的能力5.集团的凝聚力6.与政府决策层的关系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存在的制约因素:1.各利益集团的竞争行为不能违背宪法,宪法成为任何利益集团不得超越的行为规范2.各利益集团的利益也并非截然相对,彼此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或交叉利益,从而起到缓和冲突的作用3.各利益集团竞争也同时产生了相互制约的因素,这种斗争与制衡导致了集团之间的动态平衡四.精英决策模式(美国托马斯.戴伊和哈蒙.齐格勒著作是《民主的嘲讽》)精英决策模式主要内容:1、社会分化为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2、少数的统治者与杰出人物不是被统治的公众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社会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

3、非精英人物向精英人物的转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4、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方面,精英人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公众的要要求,而是反映了精英人物的主要价值观。

6、活跃的精英人物很少产将是渐进性的直接影响。

第三节决策程序与规则一、决策程序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决策过程的起点)1.察觉问题2.界定问题3.陈述问题 (界定问题是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确立决策目标的基本依据)2、确立目标:1.决策目标要有针对性2.明确性3.时效性4.可行性5.规范性3、拟定方案: (拟定决策方案是决策过程的关键环节)1.提供多种备择方案2. 考虑决策方案的多因素性4、选择方案决策方案评估以后进入优选阶段: 1.要有一个优选的标准 2.方案的优选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3.方案的优选需要决策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果断的决策才能二、决策规则决策规则是指决策者在选择决策方案时遵循的决策程序和方法。

1.全体一致规则(一票否决制) (全体一致规则不适合决策成员较多的组织决策)特征:1.决策成员在形式上享有平等决策权2.个体选择对集体的决策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决策结果达到“帕累托最优”2.多数裁定规则 (多数裁定规则是一种决策的程序和方法,不涉及决策的内容)1.简单多数规则 (容易形成一致,采取迅速的决策)2.绝对多数规则 (缺陷:1.出现“多数剥削少数”的现象 2.出现“周期多数”或“投票挬论”没有一种多数决策规则能够同时最大限度的满足保护与效率的要求.第四节决策体制决策体制是指由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度。

一、决策中枢系统主要任务:1、确认决策问题 :决策问题是公共决策的逻辑起点,决策问题不一定是决策中枢系统发现,但必须经过决策中枢系统的确认2、明确决策目标确定决策目标的根据:1.公众的利益诉求 2.决策环境 3.决策条件 4.价值的偏好决策中枢系统确定决策目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3、组织决策方案的设计4、选择决策方案最终选择决策方案是确实中枢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决策中枢系统形式决策权的重要表现. 二、决策咨询系统 (也称之为公共决策的“思想库”或“智囊团”)决策咨询系统是由公共决策研究组织和各类专家、学者组成,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手段,相对独立地进行决策研究、决策方案设计和公共决策咨询的组织体系。

主要任务:1、发现决策问题2、参与决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3、提供决策预测研究 (科学的预测是公共决策的基本前提)由于决策咨询系统可以相对独立的开展科学研究,有效的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三、决策信息系统决策信息系统是指由专业信息的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等活动,为决策中枢系统提供决策信息的组织体系。

1、收集信息(注意:1.范围尽可能广泛 2.历史的待续性 3.信息收集要有预测性)2、加工信息(要求:1.及时 2.准确)3、传递信息(渠道类型:1.纵向传递 2.横向传递 3.综合传递)第四章:组织第一节组织概论组织:1.作为名词,指为实现特定目标,依据一定权力与责任、权力与义务关系,按照分工与合作规则而构成的人的群体-机构体系2.作为动词,是作为管理的一项职能,组织是指设计、构建机构体系的活动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1.目标:(目标是组织的第一要素)2.人员: (人员是组织的主体,是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组织要素。

)决定组织功能的要素:1.人员的素质 2.人与人之间的关联状态3.物财4.信息:(信息是以人为肢体的社会性组织中最活跃的要素)5.机构6.职位: (职位是依据组织目标的需要而设立的具体工作岗位)特征:1.职位一工作为中心而设置,不受人的因素影响,所谓“固定的职位流水的人”2.职位的数量明确、具体,由组织编制明文规定3.职位有类别划分,任何职位都可以归于相应的职位系列和职位等级7.权责8.程序9.规制:(规制是否健全完善是考察一个组织成熟度的重要指标)组元:人、财、物、信息。

整合要素:机构、职位、权责、规制组织功能的大小强弱,不经取决于组元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于这些组元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的整合状态。

现代组织理论将组织的整合状态分为:1.管理体制 2.组织机构 3.运行机制组织的分类:根据性质和活动方式的不同:1.正式组织 2.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设立,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机构与职位体系和规章制度的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基于兴趣、爱好、情感等因素自发形成的组织。

非正式组织的研究起源于“霍桑实验”。

美国学者巴纳德首次提出“非正式组织”概念。

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非正式组织的管理要求:1、协助工作 1.保守倾向 1.一分为二2、分担领导 2.角色冲突 2.无害支持3、增加稳定 3.滋生谣言 3.目标结合4、发泄感情 4.不良压力 4.为我所用5、制约领导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较正式组织的压力往往更加沉重,可能迫使个人脱离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

第二节:组织理论一、组织是谁概述西方组织理论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古典组织理论阶段1.泰勒“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组织理论2.法约尔一般管理组织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倡导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纪律、秩序的原则)3 韦伯科层组织理论古典组织理论的缺陷:1.忽视环境因素对组织的影响 2.忽视组织的动态特性 3.忽视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2、行为科学组织理论阶段(也称新古典组织理论)1.梅奥人际关系组织理论2. 巴纳德组织平衡理论3. 西蒙决策过程组织理论3、系统科学组织理论联阶段20世纪60年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理论与方法在组织理论研究中被广泛使用1.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系统分析组织理论)2. 劳伦斯伍德沃德(系统权变组织理论)权变理论认为:组织必须随机应变,不存在统一的、一成不变的组织模式,不能生搬硬套某一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所谓有效组织模式,而应该依据环境变迁和组织自身的变化而确定。

相关主题